三纲五常的成语故事


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基本解释 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五常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鸷鸟不群 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土偶蒙金 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宋诗如三家村叟,布袍草履,是一个人。明诗土偶蒙金。”
急拍繁弦 唐·李郢《醉送》诗:“江梅冷艳酒清光,急拍繁弦醉画堂。”
充栋盈车 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充栋盈车,鞠为黄壤。”
漏尽钟鸣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迫。”
居下讪上 语出《论语 阳货》:“子曰:‘有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辽东白豕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丹楹刻桷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又《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皆非礼也。”
胸有甲兵 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才兼文武,惭非伊吕之俦;胸有甲兵,颇让孙吴之术。”
张口吐舌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