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的成语故事


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基本解释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当仁不让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施行仁政,为人要有仁义,孔子回答学生子张说做到恭、宽、信、敏、惠等五点就做到了仁。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惰之心叫敏,没有苛刻之心叫惠。为人应该当仁不让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白往黑归
无胫而走 唐·白居易《元公墓志铭》:“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
欺世惑众
不知世务 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孟子守旧术,不知世务。”
感遇忘身 《晋书·庚亮传》:“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
四时八节 唐 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话不相投 元·无名氏《望江亭》第三折:“我和他话不相投,我可便见他呵。”
乘隙而入 明 刘基《郁离子 麋虎》:“间不自入,乘隙而入。”
讬于空言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 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