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拼音 bān mén nòng fǔ
基本解释 班:鲁班;即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出处 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班门弄斧的典故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厉精图治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3卷:“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 |
忙投急趁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这两个忙投急趁,止思量早完公事。” |
万事俱休 |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昨日春今日秋,过中年万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 |
通元识微 | 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
瓮牖绳枢 | 汉 贾谊《过秦论》上:“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瓮牖桑枢 |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可使望兰堂画阁,划地着我瓮牖桑枢。” |
同声相求 | 唐·萧颖士《江有归舟》:“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
可丁可卯 | |
拿云握雾 | 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二折:“他有投明弃暗的心,拿云握雾的手。” |
炼之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