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的成语故事
拼音 sān sī ér xíng
基本解释 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行的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都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问题。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无可置喙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8回:“则上下猜疑尽释,谗口无可置喙,身名俱泰,爵位永保,岂不善哉!” |
| 声泪俱发 | 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每一言一誓,声泪俱发。” |
| 回瞋作喜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徐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
| 寒附火者 | |
| 神往神来 |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假令以《石豪》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
| 强为欢笑 | 郭沫若《洪波曲》第12章:“但我并不讳言,我是强为欢笑地和各位朋友告了别。” |
| 红旗报捷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先生此去,何异登仙。指日红旗报捷,甚么司马黄堂,都是指顾间事。” |
| 神气自若 | 《晋书·庾亮传》:“冰神气自若,曰:‘是必虚妄。’” |
| 先代所美 | |
| 枝叶扶苏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