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的成语故事
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基本解释 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崩离析的典故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外面。在这个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个成语“祸起萧墙”,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倒枕捶床 |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短叹常吁,千声万声,倒枕捶床,到三更四更。” |
相对无言 | 宋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一枕邯郸 | 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
各色人等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1回:“各色人等,务望各安本分,勿再稍事纷扰,自召虚惊。” |
备尝艰苦 | 《纪闻 吴保安》:“吾自陷蛮夷,备尝艰苦,肌肤毁剔,血泪满池。” |
一家之说 | 《旧唐书·陆贽传》:“听一家之说则例理可征;考历代所行,则成败异效。” |
倦尾赤色 | 《诗经 周南 汝坟》:“鲂鱼赤尾。” |
有奶便是娘 | 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
一望无边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在鄱阳湖旁边的一座大山上,太阳刚刚出来,把一望无边的湖水照得金光闪闪。” |
九洲四海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