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帜树帜的成语故事
拼音 bá zhì shù zhì
基本解释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出处 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帜树帜的典故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成群作队 | 《水浒传》第一○四回:“更有那村姑农妇,丢了锄麦,撇了灌菜,也是三三两两,成群作队……呆呆地立着,等那粉头出来。” |
| 七倒八歪 | |
| 三阳交泰 | 《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
| 出山小草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
| 一仍旧贯 |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
| 毛发悚立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 |
| 看风行事 |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许多专制国家,都是顺应潮流去看风行事。” |
| 威武不屈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 貌合行离 |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疏,貌合行离。” |
| 怪声怪气 | 鲁迅《二心集 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