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策,走为上策的成语故事


拼音 sān shí liù cè,zǒu wéi shàng cè

基本解释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的典故

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千章万句 《李卫公问对》中卷:“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
入圣超凡 唐 吕岩《七言之二》:“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胜弗为难。”
仰面唾天
敲骨剥髓 《封神演义》第二九回:“未闻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蛊惑天子,残虐万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剥髓,尽民之力肥润私家,陷君不义,忍心丧节,如令兄者。”
搦管操觚 南朝·陈·周弘让《答王裒书》:“清风朗月,但寄相思,搦管操觚,声泪俱咽。”
惟肖惟妙
哑子托梦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三折:“做了个哑子托梦,说不的这场板障。”
望尘拜伏 《北史·魏任城王云传》:“时高肇权重,天下之士望尘拜伏。”
被绣之牺 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脱靴磨墨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当殿挥毫,番书草就番人吓。脱靴磨墨,宿憾今朝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