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


拼音 sān rén chéng hǔ

基本解释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三人成虎的典故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见噎废食 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此皆见噎废食之说,究竟书可竟弃,仕可尽废乎?”
沥胆濯肝 明·唐寅《与文征明书》:“沥胆濯肝,明何尝负朋友,幽何尝畏鬼神!”
法力无边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博采众议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登传》:“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骤雨暴风 清·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归途记》:“初六日壬辰,阴晴不定……入夜骤雨暴风一阵。”
爨桂炊玉 宋 司马光《答刘蒙书》:“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
无所畏忌 汉·班固《汉书·王尊传》:“专权擅势,大作威福,纵姿不制,无所畏忌,为海内患害。”
履仁蹈义 三国·魏·应璩《荐和虑则笺》:“质性纯粹,体度贞正,履仁蹈义,动循轨礼。”
玉不琢,不成器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无为而治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