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走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掩耳而走 | 掩:遮盖。捂着耳朵走开。指不愿听别人的话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5回:“宁喜以殖之遗命,告于蘧瑗,瑗掩耳而走。” |
| 2、且战且走 | 且:指两件事同时并进;走:逃跑。一边作战,一边逃跑。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
| 3、串街走巷 | 串:串门;巷:胡同。在大街小巷走来走去。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这婆子能言快语,况且日逐串街走巷,那一家不认得,须是与他商议,定有道理。” |
| 4、走头无路 | 绝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 《水浒传》第五六回:“徐宁妻子并两个娅嬛,如热鏊子上蚂蚁,走头无路。不茶不饭,慌做一团。” |
| 5、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 吃饭时要防止被食物噎住,走路时要防止摔跤。形容处事小心谨慎。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
| 6、奔走钻营 | 到处奔波,削尖脑袋谋求私利。 | 茅盾《动摇》:“他虽然是奔走钻营的惯家,然而和新式女太太打交道,还是第一次。” |
| 7、走过场 | 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 | 《红旗》1984年第7期:“把领导干部要带头的问题突出地加以强调,对于防止对照检查走过场,是十分必要的。” |
| 8、弃车走林 | 《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后因以“弃车走林”喻临阵脱逃。 | 《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 |
| 9、飞鹰走马 | 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指打猎。 | 宋·欧阳修《乞奖用孙沔札子》:“沔今年虽七十,闻其心力不衰,飞鹰走马尚如平日。” |
| 10、挺而走险 |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
| 11、走漏风声 | 泄漏机密或消息。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5回:“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万一走漏风声,娘娘与夫人们只道妾等巧诈,以博圣恩眷宠。” |
| 12、走遍天涯 | 天涯:天边,指极边远的地方。哪儿都走过了。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 |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游玉隆宫》:“笑我尘踪,走遍天涯。” |
| 13、贩夫走卒 | 旧指小贩和差役。泛指旧社会里地位低下者。 | 阿英《吃茶文学论》:“若夫乡曲小子,贩夫走卒,即使在疲乏之余,也要跑进小茶馆去喝点茶。” |
| 14、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 15、飞檐走脊 | 同“飞檐走壁”。 | 《天雨花》第十一回:“小的曾学过飞檐走脊的本事,还能飞石打人,百发百中。” |
| 16、飞觞走斝 | 犹言飞觥献斝。 |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一个待咏月嘲风,一个待飞觞走斝,谈些古是今非,下学上达。” |
| 17、东走西撞 | 同“东奔西撞”。 | 《四游记·华光闹东岳庙》:“闻你不是好人,东走西撞,无事不为,今来我东岳庙则甚。” |
| 18、飞鹰走狗 | 放出鹰狗去追捕野兽。指打猎游荡的生活。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术传》:“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 |
| 19、无路可走 | 处于极限,到达不可能逾越之处。 | |
| 20、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 蠹:蛀虫;剖:破开;虻:蚊虫。蛀虫能毁坏梁柱,蚊虻可以赶走牛羊。比喻忽视微小的有害因素就会产生大的祸患。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
| 21、走斝传觞 | 斝、觞:古代酒器。形容宴饮气氛热烈。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日逐讲文论武,走斝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 |
| 22、牛马走 | 指在皇帝前如牛马般奔走的人。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
| 23、走后门 | 比喻通过托情或利用职权等不正当的途径谋取通融或利益。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肥私。” |
| 24、走身无路 | 无路可走。比喻身陷绝境。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公子道:‘今走身无路,只得所天命,早晚是死,不得见你了。’” |
| 25、走了和尚走不了庙 | 人虽然走了,家却无法搬走。比喻难以逃脱。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溜了你就别回来!走了和尚走不了庙,看你有本事守得住那点地。” |
| 26、乌踆兔走 | 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 元·柳贯《题<瀛洲仙会图>》诗:“茅龙飞去杳无迹,乌踆兔走双跳丸。” |
| 27、行尸走肉 | 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行尸:会走动的尸体。 | 晋 王嘉《拾遗记 后汉》:“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 28、走斝飞觞 | 斝、觥:古代酒器。形容宴饮气氛热烈。 | 元·张可久《寨儿令·秋日宫词》:“泛羽流商,走斝飞觞。” |
| 29、乌飞兔走 |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 元 不忽木《点绛唇 辞朝》套曲:“你看这汛指间乌飞兔走,假若名利成,至如田园就,都是些去马来牛。” |
| 30、走回头路 | 比喻倒退或按已经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办事。 | 钱钟书《围城》:“我鬼迷昏了头,却不过高松年的情面,吃了许多苦,还要半途而废,走回头路!” |
| 31、走马看花 |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 唐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 32、奔走相告 | 奔;走:跑。奔跑着互相转告。形容人遇到重大的或非常的事件时;急迫地互相转告有关的人。 | 宋 张孝祥《寿芝颂代愡得居士上郑漕》:“诏天下之日,淮民欢呼,奔走相告,自州达之县。” |
| 33、走马灯 | 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试看旋转烽烟里,真似元宵走马灯。” |
| 34、鸡飞狗走 | 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 清 吴趼人《痛史》第13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
| 35、望风而走 | 听到风声或看到踪迹,马上逃遁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4回:“今又不能尽力拒敌,反是望风而走。” |
| 36、远走高飞 | 向远处走;向高处飞。多指摆脱困境;寻找光明的前途。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
| 37、走胡走越 | 胡: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越:古国名,在今江浙一带。比喻智能之士被迫逃亡,为敌国所用。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
| 38、走骨行尸 | 行尸:会行走的尸体。比喻虽有形骸却没有灵魂,庸碌无能、毫无生气的人。 | 元·无名氏《柳梢青》词:“走骨行尸,贪财竞色,枉销年月。” |
| 39、山走石泣 | 泣:哭泣。山在移动,石头也哭泣。比喻暴政将要灭亡。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桀时泰山,山走石泣。” |
| 40、闯南走北 | 奔走四方。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1章:“一个女子会几手武艺不难,难的是她是一个尚未出闺的大姑娘,能够带领一班人在江湖上闯南走北。” |
| 41、儿童走卒 | 走卒:差役。比喻见闻最为浅陋的人。 | 宋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
| 42、兔走鹘落 | 见“兔起鹘落”。 | 明·宋濂《佛光普照大师塔铭》:“行宣政院命长明之瑞云山清凉寺,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 |
| 43、走火入魔 | 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5回:“后来妙玉观棋听琴,走火入魔;宝玉抛了通灵玉,着了红袈裟,回头是岸。” |
| 44、飞书走檄 | 迅速地书写文件。 | 唐·李白《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
| 45、走肉行尸 | 行尸:会走动的尸体。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 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谋擢》:“尽热衷瞒神吓鬼,扮花面走肉行尸。” |
| 46、铤而走险 |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 | 《左传 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
| 47、走笔疾书 | 走笔:笔行得很快;疾书:快速地写。形容写字熟练、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起来很快。 | |
| 48、畏影而走 |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 | 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 |
| 49、笔走龙蛇 | 笔一挥动就能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 | 唐 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
| 50、大杖则走 |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 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
| 51、飞觥走斝 | 指宴饮的酒器。 |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则为你诛夷了俺主公夺了天下,锯的他死尸骸做飞觥走斝。” |
| 52、走笔题诗 | 走笔:笔划得很快,指快速地写;题:写。形容才思敏捷。 | 元·马致远《青山泪》第四折:“……爱他那走笔题诗,出口成章。” |
| 53、横行直走 | 见“横行直撞”。 | 清·陈天华《警世钟》:“当初金鞑子、元鞑子,在中国横行直走,没有一个敢挡住他。” |
| 54、离弦走板 | 比喻言行偏离公认的准则。 | 浩然《艳阳天》第12章:“您哪,也当过解放军呀,花一点,也不能算是离弦走板。” |
| 55、东奔西走 | 到处奔跑。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也形容到处逃窜。走:跑。 | 元 魏初《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遥望神州,故人千里。” |
| 56、斗鸡走犬 | 同“斗鸡走狗”。 |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
| 57、小受大走 |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 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
| 58、无胫而走 | 见“无胫而行”。 | 唐·白居易《元公墓志铭》:“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 |
| 59、走着瞧 | 等着瞧。等过一段时间再下结论,再见分晓。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三章:“骑驴看书,走着瞧吧!” |
| 60、走伏无地 | 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