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听的里面雷声高举,四七二十八门,一齐分开,变作一字长蛇之阵,便杀出来。”
2、金字招牌旧时商店用金粉涂字的招牌;也指商店资金雄厚;信誉卓著。现比喻人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作“金字牌匾”。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总算一帆风顺,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还高高挂着。”
3、十字街头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元 无名氏《村乐堂》:“则这金钗儿是二人口内的招伏状,更压着那十字街头犯由榜,这公事不虚诳。”
4、咬文齧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5、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也指简短的书信。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得其片纸只字者,重如拱璧。”
6、文从字顺文句通顺、用词妥贴。从、顺:妥贴、通顺。唐 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7、天文数字表示极大的数字。张爱玲《小艾》:“物价已经涨成天文数字,到了天尽头了,还是涨。”
8、识字知书谓有文化知识。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9、一字长城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明 汤显祖《牡丹亭 折寇》:“仗恩台一字长城,借寒儒八面威风。”
10、字挟风霜比喻文笔褒贬森严。
11、一字不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新唐书 文艺传中 孙逖》:“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12、挑字眼儿从措辞用字上找小毛病。
13、知书识字指有文化修养。明·冯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穷,百不会,千无用。知书识字总成空。”
14、一字一句①每字每句。②形容说话清楚从容。林兰《红棉袄》:“三婶子一点一点撕着那发了黑的棉花,一字一句地说:‘老三那孩子言不出语不进的,写不上,算不上,工作团咋派上他这个老实疙瘩。’”
15、十字路口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16、嚼字咬文嚼:将食物咬烂。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实质。清·张南庄《何曲·序》:“讵能嚼字咬文,又何须之乎者也。”
17、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谈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珠玑:珠子。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任凭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会不上一名进士。”
18、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19、字夹风霜夹:夹杂、搀杂。字句里夹杂着风霜。比喻文章森严而有力。晋·葛洪《西京杂记》:“淮南王刘安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淮南子》,一曰《刘安子》。自云:‘字中皆夹风霜。’”
20、一字一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唐 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21、识文断字知晓文字。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22、矜句饰字矜:慎重;饰:整饰。形容写文章时字斟句酌,十分慎重。清·周亮工《书影》第六卷:“彼以句字为辞,而不知古之所谓辞命辞章者,指其首尾结撰,而通谓之辞,非如今人以矜句饰字为辞也。”
23、载酒问字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汉书·扬雄传下》:“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又,“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
24、句斟字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一卷:“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25、句比字栉见“句栉字比”。清·钱谦益《宋子建<遥和集>序》:“宋子建尽取六代三唐之诗,句比字栉,继声属和,名之曰《遥和集》。”
26、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老舍《二马》:“温都太太把房钱,吃饭的时间,晚上锁门的时候,和一切的规矩,都当着伊牧师一字一板的交待明白了。”
27、俗下文字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28、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明 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29、字顺文从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序》:“其间独照之匠,若荆川、遵岩、震川,变秦汉为欧曾,易诘屈謷牙为字顺文从。”
30、僻字涩句冷僻的字、词和晦涩的文句。清·昭梿《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
31、目不识字指一个字也不认得。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32、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33、一字褒贬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作文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34、天字第一号天: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个字。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比喻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天地玄黄”
35、逐字逐句挨次序一字一句地。程树榛《大学时代》:“她一下又翻到了今年寒假的第一天日记,并饶有兴趣地逐字逐句看了下去。”
36、讲文张字谓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唐·孙樵《与高锡望书》:“夫史家条序人物,宜存警训,不当徒以官大庞浓,讲文张字。”
37、白纸黑字白纸上写着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改悔。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曾不思宪法之所以有效力,全恃民众之拥护,假使只有白纸黑字之宪法,决不能保证民权,俾不受军阀之摧残。”
38、十字街口十字街头。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39、待字闺中留在闺房里等待许配(闺:好卧室)。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40、片文只字指少数的几句话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孜孜以荐贤为急务,虽州里白丁,片文只字求贡于有司者,莫不尽礼接之。”
41、点纸画字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纸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42、字里行间字词里边;文句中间。指文章字句间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南朝 梁 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
43、一字值千金一个字价值千金。指字写得非常好。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宋·戴复古《望江南》词:“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值千金。”
44、逐句逐字见“逐字逐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自上横行退一字成句,逐句逐字逆读,俱成回文。”
45、字若涂鸦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比喻书法拙劣、幼稚。唐·卢全《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46、一字一泪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明·李贽《焚书·书答·与焦漪园》:“写至此,一字一泪,不知当向何人道,当与何人读,想当照旧剃发归山去矣!”
47、十字路头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回 :“刽子手叫起恶杀都来,恰好午时三刻,将王庆押到十字路头,读罢犯由,如法凌迟处死。”
48、一字千钧一个字有千钧重(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形容文字很有分量。南朝 梁 钟嵘《诗品 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9、咬文嚼字指过分推敲字句;或讥讽迂腐不达事物;寻章搞句的人。元 乔吉《小桃红 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微,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50、一字不差一个字也没有更改,与原文雷同。也指一个字也不错。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春香把香盒送与了他,把楚楚吩咐言语一字不差传与老孔。”
51、八字打开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52、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语。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53、一字不落落:丢下。指整篇文章都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背诵。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54、片言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晋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
55、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56、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字正腔圆,果然是道地的无锡话。”
57、鸿章钜字犹鸿文。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前由陈中书所递至赐书,伏读数过,鸿章钜字,光辉薄星辰,声气谐《韶》《濩》。”
58、一字不苟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6卷:“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59、字斟句酌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说话、作文章严谨慎重。斟酌:考虑;推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60、行间字里谓文章的字句中间。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清·平步青《霞外■(扌麕)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书有圈点勾勒,始自前明中叶选刻时文陋习。然行间字里,触眼特为爽豁,故仿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