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至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情至意尽指对人的情谊已经到极点。唐 孔颖达疏《诗 大雅 板》:“我老夫教谏汝,其意乃款款然,情至意尽,何为汝等而未知?”
3、自始至终从开始到末了。也指一贯。《宋书 谢灵运传》:“以晋氏一代,自始至终,竟无一家之史,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4、实至名归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5、沓来麕至同“沓来踵至”。梁启超《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匈国之内乱及其原因》:“至难至险之现象,沓来麕至。”
6、群贤毕至毕:全。各种贤人聚集在一起。晋·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7、至小无内至:极。小到极点,内无余隙。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8、金石至交见“金石之交”。清·洪楝园《后南柯·招驸》:“卑人与令兄金石至交,今与娘子又琴瑟永好,想是前缘分定呢。”
9、以狸至鼠见“以狸饵鼠”。
10、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宋·陈亮《谢胡参政启》:“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罣网罗。”
11、至公无私至:极,最;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12、一至于斯同“一至于此”。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家国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13、至智弃智智慧达到极点,就可舍弃智慧不用。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
14、悲喜交至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来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共话前生,悲喜交至。”
15、一秉至公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16、鸿鹄将至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7、远至迩安远方来归附,近民安居乐业。形容政治清明,国家大治。《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18、通首至尾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3回:“蕙娘将前前后后,通首至尾,说了一遍。”
19、至圣至明至:极。最神圣最贤明。旧时用以称颂帝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臣等闻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是首,相沿百世,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20、至善至美至:最。最完善,最美好。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风暴,而且他又把这个理解作为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因而对于生活的实际的转变——在矛盾混乱中所产生的向前进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恶。”
21、推崇备至推崇:推重,敬佩。极其推重和敬佩。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所谈西国政治、艺术,石破天惊,推崇备至,私心窃以为过当。”
22、至圣先师至:最。旧时特指孔子。《礼记 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 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23、沓来踵至指纷纷到来。亦作“踏来麕至”。清林则徐《札南澳镇饬严办东路贩烟外国船只》:“倘敢抗违不遵,即照前札或用炮轰击,或用火烧,务使创巨痛深,始免沓来踵至。”
24、以貍至鼠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同“以貍饵鼠”。
25、何至于此怎么会到这样的境地。指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旧唐书·李密传》:“请斩之以谢众,方可安辑。玄感曰:‘何至于此?’”
26、家至户到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臣以为乡村远处,或三家五家山谷居住,不可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
27、家至户察到每家每户去察看。宋·曾巩《洪范传》:“夫天下至广,不可以家至户察,而能用其聪明于大且远者,盖得其要也。”
28、至死不渝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29、至诚高节至:最。最忠诚,最高尚的节操。形容人品高尚。《魏书·儒林传·徐遵明传》:“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
30、关怀备至关心得无微不至。刘白羽《海天集 伟大创业者》:“总理对人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31、充类至尽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32、相继而至接连不断地到来。晋·陈寿《三国志·蜀志·王平传》:“涪诸军及大将军费袆自成都相继而至。”
33、至再至三指一而再,再而三。《尚书·多方》:“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妾隔帘故邀其满引,至再至三,终不肯出。”
34、百足之虫,至断不蹶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文选 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35、至当不易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明·李贽《焚书·读史·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论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
36、大中至正极为公正,不偏不倚。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37、款曲周至款曲:殷勤。待人殷勤,照顾周到细致。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郭淮传》:“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
38、朝发夕至早上出发;晚上到达。唐 韩愈《鳄鱼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39、随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40、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汉·刘向《说苑·权谋》:“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也。”
41、人迹罕至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42、刎颈至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比喻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清·遯庐《童子军·卖友》:“倘若将他首发,岂不是把那刎颈至交,做成一个负心贼子么?”
43、至于此极至:到。到了这般绝境。指痛苦到了极点。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44、至死不变至:到。到死都不变。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45、积金至斗积:聚;斗:北斗星。金子堆积得有北斗星那么高。形容积累的财物极多。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亿万持衡价,锱铢挟契论。堆时过北斗,积处满西园。”
46、至仁忘仁至仁:最大的仁德。指仁到了极点反而忘掉了仁。比喻事物到达顶点容易被忽略掉。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故至德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
47、家至户晓晓:告知。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旧唐书 魏漠传》:“虽然,疑似之间,不可家至而户晓。”
48、福至性灵性灵:聪明。形容福运到来,人变得聪明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亦是他福至性灵,忽又想到一个绝妙计策,仍旧上来见老师。”
49、至意诚心至意:诚意。诚心诚意。明·阙名《万国来朝》第二折:“则为我至意诚心,忠肝义胆,我也并无偏背。”
50、至理名言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清 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51、联翩而至形容人接连来到。
52、患至呼天患:祸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准备,灾祸临头,求天救助。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53、渐至佳境见“渐入佳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54、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5、至死靡它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诗经 墉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56、至公无我至:极,最;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士大夫为吏者,当以至公无我处之,事自理,民自服。”
57、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58、麇至沓来犹言群集纷至。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回:“自登甲科、入仕版,蛇神牛鬼麇至沓来。”
59、至死不悟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60、诚至金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靖宇《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事在人为,诚至金开,自有曙光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