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真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真龙天子 | 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因以为皇帝的代称。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她想,既然人们都说明朝的气数完了,真龙天子已经出世,说不定这真龙天子就是李闯王。” |
2、抱朴含真 |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 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
3、怀真抱素 | 真:纯真。素:质朴的本色。指人格和品德纯洁高尚,质朴无华。亦作“怀质抱真”。 | 《宋书·孝武帝纪》:“其有怀真抱素,志行清白,恬退自守,不交当世,或识通古今,才经军国,奉公廉直,高誉在民,具以名奏。” |
4、真独简贵 | 独处时谨慎,富贵时简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真独简贵,不减父祖。” |
5、天真烂漫 | 自然纯真;毫不造作。多指少年儿童纯真可爱。天真:心地单纯;不虚伪做作;烂漫:坦率自然。 | 宋 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高三齿儿未冠,天真烂熳好容仪,楚楚衣装无不宜。” |
6、十里无真言 | 远处传来的消息不可轻信。 | 黎汝青《叶秋红》:“十里无真言,总是越传越玄。” |
7、烂熳天真 | 形容心地纯真,不虚伪做作。 | 元·李伯瞻《殿前欢·省悟》曲:“闲愁心上消磨尽,烂熳天真,贤愚有几人?” |
8、反璞归真 |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
9、烈火真金 | 烈火:熊熊大火;猛烈的火。真金不惧火炼;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比喻英雄本色不变;也作“烈火见真金”。 | |
10、弄假成真 | 弄:耍弄。本来是假意做作;结果竟成了真的。 | 宋 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
11、真金不怕火 |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 高晓声《大好人江坤大》:“姓刘的说要调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 |
12、真金不怕火来烧 | 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经得起实践检验,不怕任何非议。 | 郭沫若《相见以诚》:“有诚便能有勇,所谓‘真金不怕火来烧’。” |
13、以伪乱真 |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汉书·王莽赞》云:‘紫色蛙声,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 |
14、真人真事 | 生活中的实际人和实际事。 | 冰心《关于男人》:“这里记下的都是真人真事,也许都是凡人小事。” |
15、反朴归真 | 反:通“返”,回;朴:质朴;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 鲁迅《花边文学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连刘先生似的想白话‘返朴归真’的意思也全没有。” |
16、半真半假 |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 | 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 |
17、通真达灵 | 与神仙交往。 | 《云笈七签》卷四七:“太上四明,九门发精,耳目玄彻,通真达灵。” |
18、货真价实 | 货物质量好;价格公道;原是旧时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也可形容地道、不走样、不离谱。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
19、真人不露相 | 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悟空,这里人家,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 |
20、真枪实弹 | 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多比喻实战。 | 柯灵《〈阿英散文选〉序》:“尽管有真枪实弹与纸上硝烟的不同,却同样要以活鲜鲜的生命相搏击的。” |
21、烂漫天真 | 形容心地纯真,不虚伪。 |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九卷:“李太白着宫锦袍醉眠长安市上,纯是烂漫天真,千古岂容第二人装点此蕃举动。” |
22、真知卓见 | 见“真知灼见”。 | 郭沫若《盲肠炎·向自由王国飞跃》:“我的旧信稿,不敢说是甚么真知卓见,不过在此提供出来,聊以供朋友们的讨论罢了。” |
23、归全反真 | 回归到完善的、原本的境界。 | 唐·白居易《故侥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序》:“无室家累,无子孙忧,屈伸宠辱,委顺而已,未尝一日戚戚其心颜,以至于归全反真,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信矣!” |
24、真心诚意 |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
25、真金烈火 |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 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非自奖真金烈火,傥好比浊水红莲。” |
26、修真养性 | 学道修行,涵养性情。 | 元·贾仲名《升仙梦》第四折:“自古,道德非俗,修真养性,烧丹炼药工夫。” |
27、去伪存真 | 去:除掉。伪:虚假。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 |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 |
28、真赃实犯 | 赃物是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 明 徐渭《女状元》第三出:“临邛卓家失了盗,那伙做公的没处拿真赃实犯。” |
29、真知灼见 |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
30、丁真楷草 | 丁:丁觇;楷:智楷。丁觇的隶书,智楷的草书。赞美人的书法好。 |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八卷引张怀蠸《书断·中·妙品》:“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楷草’。” |
31、归真返璞 | 真:本真;璞:未加工的玉。指去掉外饰,恢复其自然原始的面貌。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 |
32、天真烂缦 | 天真:指人心地善良。形容思想单纯、纯真自然、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 茅盾《虹》:“她那种抢先说话的脾气、顽皮的举动,处处都露出天真烂缦。” |
33、不辨真伪 | 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
34、真情实意 | 真实的情意。 | 明·李东阳《求退录·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彼小夫贱隶妇人女子真情实意,喑合而偶中,固不待于教。” |
35、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36、真实无妄 | 妄:荒诞、荒谬。形容真实可靠,绝不荒谬。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朱熹集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
37、不明真相 | 明:了解清楚;真相:本来面目。不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
38、患难见真情 | 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 邓小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患难见真情。” |
39、真龙活现 | 形容逼真。 | 蒋光慈《短裤党》二:“他每一次所做的传单,都是说的真龙活现也似的。” |
40、庐山真面 |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 清 杨伦《<杜诗镜铨>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
41、情真意切 | 谓情意十分真切。 | 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六朝体宽无粘,韵得叶用,粘缀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无穷。” |
42、真金不怕火炼 | 比喻正直勇敢的人经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 浩然《艳阳天》第115章:“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东山坞永远会是太阳当空。” |
43、千真万真 | 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是小的伏侍他上马,又是小的剥他的衣服,面貌认得仔细,千真万真是他。” |
44、羊真孔草 | 真:真书,正楷。羊欣的正楷,孔琳的草书。指名书法。 |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二卷:“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绝妙。” |
45、天真烂熳 | 见“天真烂漫”。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月生又天真烂熳,不较锱铢。” |
46、作耍为真 | 耍:戏弄,玩耍。把玩笑当作真的。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0回:“这才是个有分教;弄巧翻拙,作耍却为真。” |
47、返璞归真 | 同“返朴归真”。 |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
48、烈火见真金 | 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 |
49、千真万确 | 真:真实;确:确实。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大惊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间才会着他,怎么就拿了?’景兰江道:‘千真万确的事。’” |
50、弃伪从真 | 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 | 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
51、真刀真枪 | ①真实的刀枪。②比喻毫不作假,实实在在。 | 老舍《龙须沟》第二幕:“他们在这儿,不是先给孩子们糖吃,然后才真刀真枪的一杀杀一大片?”欧阳山《苦斗》三八:“你知道么?人家是拿真刀真枪的。不比我们光拿铁笔、扁担。” |
52、抱诚守真 |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 鲁迅《坟 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
53、真伪难辨 | 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 | 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
54、真心实意 | 心意真实诚恳;毫无虚假。形容没有丝毫虚伪。 | 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
55、归真反璞 |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
56、真心真意 | 犹真心实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 |
57、灼见真知 | 同“真知灼见”。正确透彻的见解。 | 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见真知,临时乃能因材器使。” |
58、真金不镀 | 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用不到装饰。 | 唐·李绅《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
59、真情实感 | 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 | 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 |
60、真相大白 | 真相:佛教用语;指本来面目;大白:彻底弄清楚了。真实情况完全弄清楚了。 | 《花城》1981年第1期:“要是能把他的疯病治好了,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