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着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着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知疼着热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亲生的,正在乎知疼着热,才是儿子。”
2、带着铃铛去做贼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既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却天天在那里叫嚣狂掷,岂不是俗语说的‘带着铃铛去做贼’吗?”
3、偷鸡不着蚀把米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5回:“这艄公好晦气!却不是‘偷鸡不着,反折了一把米’?”
4、沉着痛快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辩》:“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5、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水浅的时候,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6、先我着鞭着:下。比喻快走一步,占先。《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耳。”
7、棋高一着一着: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棋艺高人一步。也比喻技高一等。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正所谓‘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8、高人一着着:下棋时走一步。指比其他人高明一点。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这两人会托外国人递条子,他的见解已经高人一着。”
9、着屐登山屐:木头鞋。穿着木头鞋登山。形容历尽艰辛。《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10、着书立说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鼓吹休明。”
11、对着和尚骂贼秃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12、大处着眼着眼:观察。指从整体;长远或大的方面观察;考虑。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儿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处着眼,便不忍吹求到此。”
13、劣迹昭着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14、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明·李开先《词谑》引刘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这山望着那山高。”
15、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比喻贪心不足。清 曹雪芹《红楼梦》十六回:“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
16、急惊风撞着慢郎中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医生。比喻缓慢的行动赶不上紧急的需要。《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五回:“这真是急惊风撞着慢郎中了,我家里死在床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
17、老着脸皮厚着脸皮,毫无羞涩之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那白长吉昔日把遐叔何等奚落,及至中了,却又老着脸皮,备了厚礼也来称贺。”
18、以微知着微:微小;着:显着。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宋 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19、鸿篇巨着见“鸿篇钜制”。
20、摸头不着指莫名其妙,不知所措。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赵氏听了这话,摸头不着,只得依着言语,写了一封字。”
21、威望素着威望:威信,声望;素:一向;着:明显。一向很有威望。《宋史 宗泽传》:“泽威望素着,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并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民赖以安。”
22、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比喻两头没有着落。先秦 韩非《韩非子 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23、走着瞧等着瞧。等过一段时间再下结论,再见分晓。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三章:“骑驴看书,走着瞧吧!”
24、占着茅坑不拉屎比喻占着位置不干活。邓小平《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这样的领导干部,索性请他好好休息,不然占着茅坑不拉屎怎么行?”
25、上不属天,下不着地属:接连。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26、着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27、道三不着两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桂枝香>》:“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28、上不在天,下不着地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叫他在这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给我结了几间茅屋,我同老母居住。”
29、棋高一着,束手缚脚一着:下棋时走一步。跟棋艺比自己高的人下棋,自己显得笨拙。比喻技术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陆士谔《续孽海花》第55回:“你的见识是比我高,人家说我怕你,棋高一着,束手缚脚,真叫我怎么不怕呢?”
30、日新月着日日更新,月月显着。形容蓬勃发展。
31、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八十一梦·第72梦》:“住在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所在。”
32、仰屋着书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梁书 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着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33、见微知着微:微小;着:明显。见到事情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34、打着灯笼没处寻比喻很难得,不容易得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要错过了,打着灯笼没处寻!”
35、不着边际着:接触;挨上;边际:边缘;界限。挨不着边儿。原指无所依靠。现多形容言论空话;不切实际或离题太远;不切主旨。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
36、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比喻代人受过。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0卷:“忽朝一日,发出句说话来,教‘张公吃酒李公醉’,‘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37、着三不着两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38、棋输先着谓因被对方占了先手而输了棋。比喻功力稍逊于对方。
39、超超玄着超超:形容高超;玄:微妙;着:明显。言论、文辞高妙明切。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40、一鞭先着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41、睹微知着微:细小;着:显着。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三国志 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着,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42、十捉九着比喻很有把握。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身这条计,是个上着……端的强如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43、摸不着边不着边际,接触不到实际问题。林予《雁飞塞北》第16章:“这也不是十多年前于团长讲给俺老头子听的、摸不着边的事情,这就是出现在老头子眼前的真情实景啊!”
44、头上着头犹言头上安头。
45、捻着鼻子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气也不敢发作。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朝奉带了舵公到汤少爷船上磕头,谢了说情的恩,捻着鼻子回船去了。”
46、八竿子打不着比喻远得不沾边。母国政《飘飞的大雪》:“现在有些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在国外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友,想方设法要出去。”
47、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后比喻技术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正所谓‘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48、着手成春一动手便有了春意。比喻诗人、画家才思高雅;也比喻医生医术高明。着:接触;挨上。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49、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着意:用心。有心栽种的花没开,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了一片柳荫。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没得到,不经意的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
50、恶迹昭着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51、着人先鞭比喻做事情比别人抢先一步。《晋书·刘琨传》:“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52、积微成着微:细微;着:显着。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着。《荀子 大略》:“夫尽小者大,积微成着,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53、黏皮着骨见“黏皮带骨”。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54、着手回春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也比喻医术高明。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来高一功的情况不妙,尚炯回来也许会着手回春。”
55、不着疼热犹言无关痛痒。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这一个小厮,必是你乞养来的螟蛉之子,不着疼热,所以着他偿命。”
56、含着骨头露着肉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8回:“你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的,我倒不收。”
57、遐迩着闻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
58、根究着实
59、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60、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风了断井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