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张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改张易调 |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 《晋书·琅邪悼王焕传》:“正是匡矫末俗,改张易调之时,而犹当竭已罢之人,营无益之事,殚已困之财,修无用之费,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2、失张冒势 | 冒冒失失的样子。 |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张冒势,恁唬我一跳。有要没紧,两头回来游魂哩。’” |
3、扬厉铺张 | 夸大渲染。 | 清·王韬《英但自守》:“而载笔者扬厉铺张,若临大敌,赏功之典,至再至三。” |
4、张眼露睛 | 谓瞪着眼睛说瞎话。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这晁大哥可是听着人张眼露睛的没要紧!” |
5、张灯挂彩 | 张:挂上;灯:灯笼;彩:彩带。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喜庆的景象。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0回:“老两口坐在张灯挂彩棚下,吃一杯乡党庆寿酒。” |
6、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7、铺张浪费 | 铺张:讲排场。过分地讲究排场;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
8、张眉努目 | 扬起眉毛,瞪着眼睛。喻粗犷浅露。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芙蓉道楷禅师》:“山僧今日向诸人面前,说家门已是不著便,岂可更去胞堂入室,拈槌竖拂,东喝西棒,张眉努目,如痫病发相似。” |
9、大肆铺张 | 为了形式上的好看;不顾一切地过分讲究排场。 |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5回:“穆宗皇帝虽有心操办赏灯乐事,终因银根吃紧而不能大肆铺张。” |
10、张大其词 | 张大:夸大。说话写文章将内容夸大。 | 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
11、舞爪张牙 | 原形容猛兽的凶相,后常用来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 | 元·李文蔚《张子房祀桥进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张牙,将你来拦定。” |
12、张设布列 | 指陈设安排。 |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 |
13、张冠李戴 |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14、骗口张舌 | 搬弄口舌。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
15、张大其辞 |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
16、比张比李 | 比喻多方面打比方。 |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豫让,你不替我展江山、夺社稷,到来比张比李的说我!” |
17、顺风张帆 | 见“顺风使帆”。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十卷:“看文字,当如高舟我大艑,顺风张帆,一日千里,方得。” |
18、失张失致 |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 《品花宝鉴》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间摸了两摸,失张失致的道:‘奇怪!’” |
19、声张势厉 | 张:伸张,扩张;厉:猛烈。指声势烜赫。 | 清·曾国藩《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是时何坤柄国,声张势厉,家奴称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
20、熟魏生张 | 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
21、张嘴结舌 |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害怕或惊愕。 | 茹志鹃《里程》:“三娘这阵连珠炮,说得老刘张嘴结舌,不知怎么辩白是好……” |
22、箭拔弩张 | 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冯永祥看他们箭拔弩张,形势不妙,赶紧站起来,走到他们当中。” |
23、张公吃酒李公醉 |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 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一卷:“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24、秀才人情纸半张 |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 |
25、张惶失措 | 见“张皇失措”。 | 巴金《秋》十一:“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 |
26、张家长李家短 | 说张家的长,李家的短。比喻与己无关的闲话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那婆子吃了许多酒,口里只管夹七带八嘈,正在那里,张家长,李家短,说白道绿。” |
27、鸱张蚁聚 | 喻指如鸱嚣张,如蚁聚集。 | 唐·权德舆《唐故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将军南充郡王赠太子少保伊公神道碑铭》序:“晃之谋主苏涣、骑将王明悦,鸱张蚁聚,皆据厄害。” |
28、张袂成阴 | 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 《晏子春秋·杂下九》:“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
29、见雀张罗 | 比喻设圈套诱骗。 | 《红梨记·踏月》:“则怕他指山卖磨,见雀张罗,满口儿如蜜钵,心如逝波。” |
30、范张鸡黍 | 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 《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
31、张三吕四 |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
32、张大其事 | 张:夸张。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亦作“张皇其事”、“张大其辞(词)”、“张扬其事”。 | 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
33、火伞张 | 火伞:比喻烈日;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卓午从他火伞张。” |
34、做张做势 | 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8卷:“梳个纵鬓头儿,着件叩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 |
35、狐假鸱张 | 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 | 《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鱼烂,无非破账而终。” |
36、大事铺张 | 指对场面特别安排,过于讲究,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多用于婚丧大事。 | |
37、张口结舌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38、生张熟魏 | 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
39、鸱张鱼烂 | 《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焚鱼烂,无非破败而终。”后以“鸱张鱼烂”比喻外表嚣张,内则溃烂而自行覆灭。 | 《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焚鱼烂,无非破败而终。” |
40、睁目张须 | ||
41、张本继末 |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 《宋书·礼志一》:“[《左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 |
42、自作主张 | 指没有经过上级或有关方面同意,就擅自处置。 | 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但那杨景是一个郡马,怎好就是这等自做主张,将他只一刀哈喇了。” |
43、张牙舞爪 | 张:显露;张开;张牙:张开嘴露着牙;舞:挥舞;挥动。原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现多比喻敌人或坏人猖狂凶恶的样子。 | 《敦煌变文集 孔子项托相问书》:“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
44、铺张扬厉 | 原指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后多形容过分讲究排场。 | 唐 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 |
45、张皇失错 | 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 元·杨景贤《西游记·三官逢盗》:“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错。” |
46、五角六张 | 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 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梦里几回富贵,觉来依旧凄惶。今日是千年一遇,叩头莫五角六张。” |
47、改而更张 | 同“改弦更张”。 | 《北史·崔鸿传》:“琴瑟不调,改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 |
48、大张其词 | 张:宣扬。大肆宣扬某种说法。 | |
49、张口掉舌 | 谓发表言论。 |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
50、饭来张口 | 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 | 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
51、重张旗鼓 | 重:重新;旗鼓:古时作战用的旌旗与战鼓。比喻失败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顿与组织力量,准备再干。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张旗鼓,又复上台。” |
52、张唇植髭 | 谓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 | 严复《论中国分党》:“其一则极守旧之人,夙负盛名,为天下所归往,及见西法,不欲有一事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举声光化电之粗迹,兵商工艺之末流,毛举糠秕,附会经训,张唇植髭,不自愧汗。” |
53、风张风势 | 风:通“疯”。比喻故意装出疯癫痴呆的样子。 | 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你这和尚,风张风势,说谎调皮,没些儿至诚的。” |
54、重打鼓,另开张 | 重:重新。比喻重新开始,另起炉灶。 | 老舍《二马》第四段:“搬家,跟父亲痛痛快快的说一回,或者甚至闹一回,闹完了,重打鼓,另开张,干!” |
55、失张失志 |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 《清平山堂话本 简贴和尚》:“那婆子听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来叫的官人。” |
56、鸱张门户 | 树立门户,标榜门庭。 |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余雅不喜诗坛吟社之说,大概起于前明末年鸱张门户之恶习。” |
57、气焰嚣张 | 嚣张:猖獗的样子。形容人威势逼人;猖狂放肆。 | 《手术台就是阵地》:“气焰嚣张的日寇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等消灭了五百多人。” |
58、侜张为幻 | 侜张:欺骗作伪。用欺骗迷惑人。 | 《尚书 无逸》:“民无或胥侜张为幻。” |
59、七嘴八张 | 形容人多语杂。 | 《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
60、做张做智 | 张:模样;智:灵智。装模作样,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回头一看,见丈夫手忙脚乱,做张做智,老大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