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张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张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张皇莫措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里有妇人饮此者,方张皇莫措,忽一媪排闼人曰:‘可急取隔壁卖豆腐家所磨豆浆灌之。’”
2、鸱张蚁聚喻指如鸱嚣张,如蚁聚集。唐·权德舆《唐故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将军南充郡王赠太子少保伊公神道碑铭》序:“晃之谋主苏涣、骑将王明悦,鸱张蚁聚,皆据厄害。”
3、东张西张同“东张西望”。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三人挤在一个舱角里,看他们的眼睛,偷偷地东张西张的神气。”
4、改而更张同“改弦更张”。《北史·崔鸿传》:“琴瑟不调,改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
5、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6、张灯结采见“张灯结彩”。
7、张公吃酒李公醉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一卷:“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8、张徨失措见“张皇失措”。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徨失措。”
9、张良借箸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比喻出谋划策。
10、风张风势风:通“疯”。比喻故意装出疯癫痴呆的样子。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你这和尚,风张风势,说谎调皮,没些儿至诚的。”
11、失张失智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12、自作主张指没有经过上级或有关方面同意,就擅自处置。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但那杨景是一个郡马,怎好就是这等自做主张,将他只一刀哈喇了。”
13、张王赵李泛指一些人。也指寻常之辈。《梁书 儒林传 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14、张设布列指陈设安排。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
15、张王李赵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16、慌慌张张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身上穿得整整齐齐,脚儿走得慌慌张张,望着园门欲进不进的。”
17、张口结舌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18、舞爪张牙原形容猛兽的凶相,后常用来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元·李文蔚《张子房祀桥进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张牙,将你来拦定。”
19、张红燃爆张:陈设。张贴红纸喜报或对联,燃放爆竹。梁启超《新民说》第11节:“考选入校,则张红燃爆以示宠荣。”
20、张眼露睛谓瞪着眼睛说瞎话。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这晁大哥可是听着人张眼露睛的没要紧!”
21、张唇植髭谓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严复《论中国分党》:“其一则极守旧之人,夙负盛名,为天下所归往,及见西法,不欲有一事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举声光化电之粗迹,兵商工艺之末流,毛举糠秕,附会经训,张唇植髭,不自愧汗。”
22、箭拔弩张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冯永祥看他们箭拔弩张,形势不妙,赶紧站起来,走到他们当中。”
23、诪张变眩犹言诪张为幻。章炳麟《訄书·尊史》:“自《世本》取中以齐量,则诪张变眩皆辐凑于一极,视其书不逾旁行邪上。”
24、骗口张舌搬弄口舌。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25、东张西觑同“东张西望”。《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只见前面一个人摇摆将来,见张贡生带了一伙家人东张西觑,料他是个要嫖的勤儿没个帮的人,所以迟疑。”
26、张惶失措见“张皇失措”。巴金《秋》十一:“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
27、气焰嚣张嚣张:猖獗的样子。形容人威势逼人;猖狂放肆。《手术台就是阵地》:“气焰嚣张的日寇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等消灭了五百多人。”
28、扬厉铺张夸大渲染。清·王韬《英但自守》:“而载笔者扬厉铺张,若临大敌,赏功之典,至再至三。”
29、张口掉舌谓发表言论。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30、诪张为幻诪张:也作“侜张”;欺骗作伪。用欺骗迷惑人。《尚书·无逸》:“民无或胥(与)X张为幻。”
31、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喜庆的景象。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9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32、有口难张有话不便开口说或不敢说。
33、大肆铺张为了形式上的好看;不顾一切地过分讲究排场。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5回:“穆宗皇帝虽有心操办赏灯乐事,终因银根吃紧而不能大肆铺张。”
34、失张失志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清平山堂话本 简贴和尚》:“那婆子听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来叫的官人。”
35、张眉张眼惊惶不安的样子。沙汀《在祠堂里》:“堂屋里的洋灯依旧燃着,正中摆着一口白木棺材,棺材附近站着两三个兵士,显出一种张眉张眼的惊惶神气。”
36、慌里慌张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因为伯龙就是那么个一天到晚慌里慌张的人,这个脚朝天的图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37、讲文张字谓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唐·孙樵《与高锡望书》:“夫史家条序人物,宜存警训,不当徒以官大庞浓,讲文张字。”
38、张公吃酒李公颠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宋 李棨《北里志 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39、张家长李家短说张家的长,李家的短。比喻与己无关的闲话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那婆子吃了许多酒,口里只管夹七带八嘈,正在那里,张家长,李家短,说白道绿。”
40、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东西,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
41、剑拔弩张弩:古代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张:弓上弦。剑拔出来了;弓拉开了。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也引申形容文艺作品的气势遒劲。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42、狼顾鸱张如狼凶视,如鸱张翼。形容凶暴,嚣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故推立长乐王子攸以续绝业……然群飞未宁,横流且及,皆狼顾鸱张,岳立基趾。”
43、指李推张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44、狐假鸱张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鱼烂,无非破账而终。”
45、饭来张口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46、张大其事张:夸张。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亦作“张皇其事”、“张大其辞(词)”、“张扬其事”。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47、设张举措设:设置;举措:措施。指所采取的主张和措施。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因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既谢辞不许,其所设张举措,必本于宽人。”
48、大事铺张指对场面特别安排,过于讲究,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多用于婚丧大事。
49、七嘴八张形容人多语杂。《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50、助我张目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
51、改弦更张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52、嚣张一时指恶势力在短时间内喧闹一起。
53、张口吐舌形容很惊奇的样子。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54、张嘴挢舌犹张口结舌。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重庆道一见了他,也不暇多叙寒暄,便把领事的一番话述了出来。某观察听了,不觉张嘴挢舌。”
55、张皇其事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宋史 张庄传》:“祖道及庄擅兴师旅,启衅邀功,妄言诸蛮效顺,纳款得地。当时柄臣揽为绥抚四夷之功。奏贺行赏,张皇其事。自昔欺君,无大于此。”
56、张甲李乙犹言张三李四。汉·张奂《诫兄弟书》:“不自克责,反云张甲谤我,李乙怨我,我无是过,尔亦已矣。”三国·魏·曹操《与王修书》:“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57、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儿在南山,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比喻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58、张皇失错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元·杨景贤《西游记·三官逢盗》:“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错。”
59、侜张为幻侜张:欺骗作伪。用欺骗迷惑人。《尚书 无逸》:“民无或胥侜张为幻。”
60、大张声势大造声势,扩大影响。《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