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远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远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深猷远计见“深谋远虑”。明·李东阳《<桃溪杂稿>序》:“先生好古力践,深猷远计,发而为言者,固其所自立也。”
2、远水解不了近渴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清 曹雪芹《红楼梦》:“这也容易,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
3、长辔远御①放长缰绳,驾马远行。比喻帝王用某种政策、手段羁縻边远地区。②比喻驾驭创作手段从容达到写作的理想境界。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长辔远御,妙略潜授。”
4、源远根深源:水流所从出。水源很远,树根很深。比喻基础牢固。北周·庚信《微调曲》:“水波澜者,源必远;树扶疏者,根必深。”
5、深谋远虑深:深入;周详;谋:谋划;计划;远:长远;虑:考虑;打算。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汉 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6、廉远堂高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其尊严不可企及。旧比喻帝王尊严。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7、徙善远罪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8、长计远虑指长远打算。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然古之人君,所以为子孙长计远虑者,类皆如此。”
9、高举远蹈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五柳先生上》:“唯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见矣。”
10、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多形容目光远大。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遂把这粉白黛绿,莺声燕语,都付之不见不闻,一路高瞻远瞩,要领略湖山真景。”
11、好高骛远好:喜欢;骛:从事;追求。喜欢高的;追求远的。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宋史 道学传一 程灏》:“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12、不远千里不远:不以为远。不以千里为远。指不怕长途跋涉的辛劳。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13、致远任重指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常比喻人的才干卓越,可任大事。亦作“任重致远”。《墨子 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14、敬鬼神而远之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5、拂衣远去拂衣:振衣而去。振衣远远离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16、深谋远猷谋:计划;猷:谋略。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晋书·元帝纪》:“陛下明并日月,无幽不烛,深谋远猷,出自胸怀。”
17、高识远度识:见识。见识高超,器度深远。《周书·张轨传》:“宇文公文足经国,武可定乱。至于高识远度,非愚管所测。”
18、远涉重洋重洋:辽阔无边的海洋。远远地渡过海洋。余秋雨《霜冷长河·琉璃》:“她远涉重洋,多方拜师,尽倾资财,遍尝磨难。”
19、深识远虑深:精到;虑:思考,谋划。有深广的见识,长远的考虑。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林列传》:“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
20、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21、遁形远世犹言避世隐居。《后汉书·逸民传·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
22、才高识远才能超众,见识深远。宋·强至《祠部集·送王宾玉》:“志节慷慨忠义俱,才高识远器有余。”
23、高才远识才能高超,见识深远。《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24、礼贤远佞礼:表示敬意;远:疏远;佞:善于运用花言巧语献媚的人。敬重有才德的人,远离巧言献媚的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0回:“赵盾等屡屡进谏,劝灵公礼贤远佞,勤政亲民。”
25、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自;从;迩:近;卑:低下。走远路必须要从近处开始,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6、引重致远引:牵挽;致:达到。指负载沉重而可以到达远方。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天地,做出宏伟的业绩。《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27、道古稽今,言远合近道:讲;稽:考核;合:契合。谈论古时的事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说远处的事要结合眼前的事。汉·桓宽《盐铁论·论灾》:“夫道古者稽之今,言远者合之近。”
28、远水难救近火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九回:“只是远水难救近火,可惜这间兴处店面没有货卖。”
29、远隔重洋重洋:一重重的海洋。指相距遥远。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无如远隔重洋,何能前去看来。”
30、旁搜远绍广泛搜集,远承古人。唐·韩愈《进学解》:“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31、远虑深思深远的思虑。汉·崔寔《政论》:“昔圣王远虑深思,患民情之难防,忧奢淫之害政。”
32、言微旨远旨:含意。言辞微妙,含意深远。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王道》:“圣哲垂训,言微旨远。”
33、遁身远迹犹言避世隐居。宋·叶適《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绝处,慕王霸、梁鸿夫妇,赓《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迹以自娱佚。”
34、水远山遥谓路程遥远。宋·汪元量《忆秦娥》词之七:“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远山遥,须有一个日头走到。”
35、高飞远举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广大。汉·刘向《说苑·八·尊贤·十三节》:“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36、忧深思远深刻忧虑,长远打算。《诗经 唐风 蟋蟀》小序:“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37、臭名远扬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38、长辔远驭用长缰绳远远地驾驭拉车的马。比喻远距离操纵,控制另外的人或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是以归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
39、闻风远扬一听到风声,就逃到远方去。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贾似道打听得蒙古有事北归,鄂州围解,遂将议和称臣纳币之事瞒过不提,上表夸张己功。只说蒙古俱己威名,闻风远遁。”
40、深思远虑谋划周密,老虎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先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
41、身远心近谓身体相隔虽远,但是双方的心却贴得很近。晋·干宝《搜神记·紫玉》:“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
42、柔远绥怀安抚远方归顺者。怀,归附。清·林则徐《喻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虽以天朝柔远绥怀,亦不能任其藐玩,应即遵照新例,一体从重惩创。”
43、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荀子 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 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44、旁蒐远绍广泛搜集,远承古人。同“旁搜远绍”。
45、任重致远指负载沉重而能到达远方。后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前景,做出宏伟的业绩。《周易 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46、弛高骛远犹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合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清李渔《闲情偶寄 器玩 制度》:“但其构思落笔之初,未免弛高骛远。”
47、路远迢迢形容路途遥远。鲁迅《彷徨 孤独者》:“十三大人从寒石山路远迢迢地上城来,问他可有存款,他一声也不响。”
48、日近长安远长安:西安,古都城名,后为国都的统称。旧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49、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形容寻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九回:“原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无论如何,你总要代我拉了来的。”
50、深计远虑犹深思远虑。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田畴传》:“窃恐未得其志,而轻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时,无深计远虑。”
51、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卑:低;迩:近。登高山须从低处开始,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52、深虑远议虑:思考,考虑。深入细致的思考,从长远计议。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5回:“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
53、轻举远游指避世隐居。战国 楚 屈原《楚辞 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54、远井不解近渴指遥远的帮助解决不了目前迫切的需求
55、高飞远遁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同“高飞远走”。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辞院》:“事不宜迟,趁早高飞远遁,不要连累别人。”
56、日远日疏,日亲日近疏:疏远;近:亲近。不经常在一起就日益疏远,经常在一起就日益亲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自古道:‘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57、长算远略犹言深谋远虑。宋 洪迈《容斋续笔 名将晚谬》:“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58、远在千里,近在目前认为远的话就远在千里,认为近的话就近在眼前。指对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观认识而转移。也指要寻找的事物就在眼前。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厅上所贴的对联,有刘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谓,毕竟指著何人。’玉麟笑道:‘远在千里,近在目前。’”
59、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晋 王嘉《拾遗记》第六卷:“门徒来学,不远万里。”
60、言近旨远旨:题旨;所要表达的意思。言语虽然浅近;含意却很深远。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