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怨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怨声满道 | 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和怨恨。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
| 2、怨府祸梯 | 怨府:怨恨集中的处所;祸梯:导致祸害的途径。指人成天沉浸在怨恨之中,成为致祸的根由。 |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
| 3、柳啼花怨 | 形容景象凄凉,心境凄恻。 | 宋 卢祖皋《夜行船 暖入新梢风又起》词:却说当时,柳啼花怨,魂梦为君迢递。 |
| 4、东征西怨 | 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 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
| 5、白华之怨 | 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 《诗经 小雅 白华》:“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 |
| 6、怨入骨髓 | 恨到骨头里。形容怨恨到极点。 | 《史记·秦本纪》:“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妇,令我君得自愉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
| 7、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用公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 8、猿悲鹤怨 | 猿和鹤凄厉地啼叫。 | 宋 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诗之二:“猿悲鹤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归。” |
| 9、丝恩发怨 | 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
| 10、无怨无德 | 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 | 《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
| 11、深仇宿怨 | 犹深仇大恨。 | 董必武《反侵略声中纪念钱亦石先生》:“甚至彼此之间深仇宿怨的人也在‘抗日第一’的前提下,一致携手。” |
| 12、市怨结祸 | 市:买,换取;祸:灾祸。换取怨恨,结下祸根。 |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己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
| 13、神怒人怨 | 谓人人怨恨愤怒。 | 《晋书·殷诰传》:“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多忧,将及社稷。” |
| 14、云愁雨怨 | 喻指离情别愁。 | 宋·孙光宪《何满子》词:“歌袖半遮眉黛惨,泪珠旋滴衣襟。惆怅云愁雨怨,断魂何处相寻。” |
| 15、克伐怨欲 | 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宽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
| 16、埋三怨四 | 事事埋怨。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
| 17、东怨西怒 | 谓任意指责别人。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
| 18、深仇重怨 | 怨:仇恨。极深极大的仇恨。 | 鲁迅《且介亭杂文·阿金》:“在邻近闹攘一下当然不会成什么深仇重怨。” |
| 19、人怨神怒 | 形容民愤极大。 | 《晋书 孔愉传》:“天罚既集,罪人斯殒,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 |
| 20、以怨报德 | 怨:仇恨;报:报答;回报;德:恩惠。指忘恩负义;反而加害于人。 | 《国语 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
| 21、恩怨了了 | 了了:清清楚楚。恩惠与怨恨清清楚楚。指有恩报恩,有怨报怨。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续黄粱》:“恩怨了了,颇快心意。” |
| 22、怨词詈语 | 抱怨与骂人的话语。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这老妪独居,谁人到此,亦有诗句?足见怨词詈语遍于人间矣!” |
| 23、旧仇宿怨 | 结了很久的怨仇。 | |
| 24、任怨任劳 | 见“任劳任怨”。 | 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怨劳。”《汉书·石显传》:“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 |
| 25、怨女旷夫 | 指没有配偶的成年男女。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无。” |
| 26、怨天尤人 | 怨恨天命;责怪别人(怨:怨恨;天:这里指命运;尤:责怪;归罪)。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
| 27、人怨天怒 | 人民怨恨,天公震怒。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 | 《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
| 28、睚眦之怨 | 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
| 29、构怨伤化 | 构:造成;化:教化。指在人民中间造成怨恨,使对人民的教化受到伤害。 | 东汉·班固《汉书·平帝纪》:“苛暴吏多拘系犯法者亲属妇女老弱,构怨伤化,百姓苦之。” |
| 30、盗怨主人 | 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 汉 刘向《说苑 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
| 31、敛怨求媚 | 谓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必取之于人,敛怨求媚,不可长也。” |
| 32、恩怨分明 | 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
| 33、以德报怨 |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 34、众怨之的 | 众人怨恨的目标。 |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可见得我们就这大关的事不是好事,我这当督检的,还是众怨之的呢。” |
| 35、天怒人怨 | 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恶多端;激起普遍愤怒。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
| 36、民怨沸腾 | 人民的怨声就象开水在翻滚一样。形容人民对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怨恨到了极点。 |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十卷:“王荆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腾。” |
| 37、凤愁鸾怨 | 比喻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 明·王玉峰《梦香记·饯别》:“无奈分离一旦,你功名傥万全,也思恩爱有三年。苦只为鹗荐鹏骞,博得凤愁鸾怨。” |
| 38、自怨自艾 |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
| 39、蝶怨蛩凄 | 蛩:蟋蟀;凄:悲伤。比喻哀怨凄凉的思念之情。 | 清·孙麟趾《金缕曲·定庵将归托寄家书赋此送别》词:“蝶怨蛩凄书不尽,只封将泪点教君寄。” |
| 40、以直报怨 | 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 41、鸟啼花怨 | 形容悲伤怨恨。 | 明·徐复祚《红梨记·请成》:“今日呵,只落得鸟啼花怨。” |
| 42、怨天怨地 | 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 |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
| 43、东怒西怨 | 比喻迁怒于人。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
| 44、敢怨而不敢言 |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 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
| 45、怨天忧人 | 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
| 46、愁红怨绿 | 见“愁红惨绿”。 | 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诗:“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
| 47、敌惠敌怨 | 犹言报德报怨。 | 《左传·文公六年》:“夷之蒐,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
| 48、报怨雪耻 | 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
| 49、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
| 50、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
| 51、怨旷思归 | 旷:久。怨恨别离长久,盼望早日还乡。 |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 |
| 52、怨气满腹 | 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 | 《后汉书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
| 53、以直抱怨 | 别人对自己有仇怨,自己以大公无私的态度对待之。 | |
| 54、杯酒解怨 |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饮酒言欢,消解仇怨。 | 《新唐书 张延赏传》:“吾武夫虽有旧恶,杯酒间可解。” |
| 55、旷夫怨女 | 旷夫:大龄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龄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龄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
| 56、构怨连兵 | 构:结成;连兵:交战。指因结怨导致战争。 | 《周书·杜杲传》:“比为疆场之事,遂为仇敌,构怨连兵,略无宁岁。” |
| 57、猿啼鹤怨 | 见“猿啼鹤唳”。 | 明·汤显祖《牡丹亭·御淮》:“听得猿啼鹤怨,泪湿征袍如汗。” |
| 58、三怨成府 |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 |
| 59、肩劳任怨 | 犹任劳任怨。 | |
| 60、兴观群怨 | 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 《论语 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