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语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语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甜言蜜语说的话像蜜糖一样甜。比喻动听而骗人的话。《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语却安存。”
2、轻言细语形容说话轻而柔和。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我们好像是久别重逢,彼此有说不完的话和藏在这些轻言细语后边的无限的担心。”
3、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汉书 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4、好言好语好:美;善。指友善和中听的言语。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我晓得乡下人是刁恶不过,好言好语不肯听的!”
5、自言自语言、语:说。自己跟自己说话。元 王晔《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里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6、窃窃细语窃窃:偷偷;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7、尖言冷语谓言语尖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冷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
8、谗言佞语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一个李存信,两头蛇谗言佞语。”
9、能言快语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元·高文秀《谇范叔》楔子:“欲遣一文武全备能言快语之士,往聘齐国。”
10、切切细语切:通“窃”;切切:暗中,私下。低声交谈。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元年》:“虽判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
11、隽言妙语指才智过人,语言幽默。
12、盘空硬语硬语:指行文遒劲有力。形容文章气势磅礴,雄健有力。唐·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
13、枝辞蔓语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 〈民报〉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14、浮文巧语华丽而空泛的言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15、流言飞语见“流言蜚语”。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
16、三言二语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17、子不语怪子:孔子;语:谈论。指不谈怪异一类事情。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8、快人快语快:爽利;直爽。爽快人说爽快话。陈白尘、贾霁《宋景诗》第24章:“宋大帅真是快人快语!来,干一大杯!”
19、美语甜言说话像蜜糖一样甜。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0回:“撺情掇趣,不是花,定然是酒。美语甜言笑口,偏有许多引诱。”
20、妙语连珠连珠:串珠;像珠子一样一个接一个串接着。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
21、散言碎语犹言闲言碎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语带去,却又不是劳而无功?”
22、街谈市语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群众舆论。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云:‘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
23、喃喃自语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知圆听到这里,不觉嘻嘻一笑,喃喃自语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宾。’”
24、膝语蛇行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事,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25、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清·王韬《淞滨琐话·魏月波》:“彼此目挑眉语,心许已久,苦不得间。”
26、妄言妄语妄:虚妄,不真实。指胡言乱语。
27、语重心长重:郑重。恳切话说得诚恳;有分量;心意深长。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28、千语万言见“千言万语”。《四游记·太子被戏下武当》:“千语万言劝解太子,如风过耳,不肯回朝。”
29、言高语低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店小二云:‘小人早晚言高语低,耽待些儿。’”
30、浮语虚辞指大话、空话。《东观汉记 隗嚣传》:“吾年已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
31、巧语花言同“花言巧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对人前巧语花言。”
32、言语路绝犹言言语道断。
33、七言八语形容人多语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34、语近指远语言浅近,含意深远。指,本旨。太平天国·汪吉人等《〈钦定军次实录〉序》:“文浅意深,语近指远。”
35、污言秽语指肮脏下流的或不文明的话语。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30回:“污言秽语嘲骂不说,甚至大轿子抬过街上,冷不丁就会有一块石头投掷过来。”
36、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语。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7、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38、未可同日而语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宋·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39、乱语胡言胡说;瞎扯。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省可里乱语胡言!”
40、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41、甘言美语甜美动听的话。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你们可密访著船家周四,用甘言美语哄他到此,不可说出实情。”
42、课语讹言多嘴多舌,胡言乱语。《宣和遗事》前集:“咱家里有课语讹言的,怎奈何?娘,你可急忙告报官司去,恐带累咱们!”
43、偶语弃市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44、甜言软语甜蜜温柔的话。宋 赵长卿《柳梢青》词:“甜言软语,长记那时,萧娘叮嘱。”
45、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余易木《初恋的回声》十一:“如今,当‘周马’这个绰号,由于语简意赅,迅速地成为我的正式代号的时候,我反而处之泰然了。”
46、穷言杂语指各种各样的说法。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5回:“有的说他死有余恨,还该灭他三族,穷搜他的党羽;穷言杂语,激聒个不了。”
47、胡言汉语犹言胡言乱语。《五灯会元·智海逸禅师法嗣·黄檗志因禅师》:“这二老汉,各人好与三十棒。何故?一个说长说短,一个胡言汉语。”
48、语妙绝伦谓言语精妙,无与伦比。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科场对》:“因对云:‘蒋径荒芜,大戛含冤呼大卞。姚墟榛莽,秋农一笑对秋吟。’语妙绝伦。”
49、夏虫语冰比喻人的见识短浅。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50、言语道断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
51、流言风语犹言流言蜚语。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五章:“蛤蟆滩曾经转播过生宝和这女人的流言风语。”
52、夏虫不可语冰语:谈论。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53、恶语中伤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54、鸟语花香鸟儿啼叫;花儿喷香;形容美好的景色。宋 吕本中《庵居》诗:“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
55、眼语颐指颐指:以下巴的动向示意。用眼色或下巴的动向示意。明·刘若愚《酌中志·正监蒙难纪略》:“监不开口明说,止于膝上或案下用右手食指作画字写字形,或眼语颐指,非久侍者不能通其意。”
56、恶语相加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六章:“日常士兵偶有不是,动辄恶语相加,痛施体罚。”
57、枝词蔓语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清黄六鸿《福惠全书 刑名 词讼》:“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
58、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典出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59、甜言媚语见“甜言软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滴珠叹了一口气缩做一团,被吴大郎甜言媚语,轻轻款款,扳将过来。”
60、金华殿语金华殿:宫殿名。指一般水平的讲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曰:‘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