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语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语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呀呀学语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巴金《还魂草》:“朋友那个新生的男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养育起来的,现在开始呀呀学语了。”
2、冷语冰人用冷酷的话伤人。宋·曾造《类说·〈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时,以财结权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语冰人耳。’”
3、秽语污言秽:污浊,肮脏。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话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4回:“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的乱骂。”
4、不经之语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杂录》:“神宗顾问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对。乃以问赵元老。元老奏‘不经之语,不敢以闻’。”
5、语近词冗谓文辞浅近,但不简炼。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三》:“翟公巽谓范蔚宗书语近词冗,事多注见。”
6、淫辞秽语淫:淫荡;秽:肮脏。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淫词秽语,概所不录。”
7、默然无语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2回:“鲁肃吃了一惊,默然无语。”
8、淫言狎语见“淫言媟语”。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洪遂初》:“(襄城)一日偶至书院中,见案上一帙,观之,乃春画也。每幅有洪诗,多淫言狎语,遂为逐客。”
9、语焉不详语:话;焉:古汉语助词。话说得不详细。唐 韩愈《原道》:“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10、千语万言见“千言万语”。《四游记·太子被戏下武当》:“千语万言劝解太子,如风过耳,不肯回朝。”
11、妙语解烦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12、燕语莺呼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或比喻年轻女子的笑声。明·无名氏《浣花溪》第三折:“狂蜂浪蝶檐外舞,绿杨堤燕语莺呼。”
13、款语温言指诚恳而温和的言辞。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
14、巧语花言同“花言巧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对人前巧语花言。”
15、好言好语好:美;善。指友善和中听的言语。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我晓得乡下人是刁恶不过,好言好语不肯听的!”
16、前言不答后语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17、闲言赘语无关紧要的话;多余的话。秦牧《艺海拾贝·鹩哥的一语》:“一句千锤百炼、寓意深远的说话,就抵得许许多多不着边际的闲言赘语。”
18、祸起飞语飞语:流言。祸患从流言而来。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祸起飞语,刑极沦胥。”
19、恶语相加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六章:“日常士兵偶有不是,动辄恶语相加,痛施体罚。”
20、讹言谎语讹言:谣言。造谣说谎话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
21、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明史 马孟桢传》:“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
22、言语高低
23、出语成章见“出口成章”。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玄奘精通汉梵文,又深探佛学,译经出语成章,笔人随写,即可披玩。”
24、一语破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指说话简洁精练;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破的:射中箭靶)。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25、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汉书 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26、冷言热语犹冷言冷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三官说:‘欲待回家,难见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
27、子不语怪子:孔子;语:谈论。指不谈怪异一类事情。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28、生花妙语妙:美好。指言词美好动听的语言文章。《花城》1981年第5期:“东方国家的理论家们再编出无论多少生花妙语,说到底也是这两个问题。”
29、语无伦次伦次:次序;条理。话讲得颠三倒四;毫无条理。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七卷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论次,而意若贯珠。”
30、夏虫不可语冰语:谈论。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31、眉语目笑指以眉目传情。清 袁于令《双莺传》第七折:“今朝何幸聚多娇,偏称是粒面乌纱年少,记歌娘子,与周郎眉语目笑。”
32、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语:谈论。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33、万语千言许许多多的话语。唐 郑谷《燕》诗:“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34、琵琶胡语见“琵琶旧语”。唐·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5、玄辞冷语玄妙冷隽的言辞。明·文璧《<南濠居士诗话>序》:“玄辞冷语,用以博见闻资谈笑而已,奚史哉?”
36、轻言轻语形容说话声音极轻微。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3回:“不许你在汉子跟前弄鬼,轻言轻语的。”
37、一语中的见“一语破的”。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38、喃喃自语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知圆听到这里,不觉嘻嘻一笑,喃喃自语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宾。’”
39、詀言詀语花言巧语,胡说八道。
40、妄言妄语妄:虚妄,不真实。指胡言乱语。
41、片语只辞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易宗夔《〈新世说〉序》:“酷嗜临川王之书,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自甘吻颊,非凡响所能及耳。”
42、语笑喧哗大声说笑。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语笑喧哗。”
43、眼语颐指颐指:以下巴的动向示意。用眼色或下巴的动向示意。明·刘若愚《酌中志·正监蒙难纪略》:“监不开口明说,止于膝上或案下用右手食指作画字写字形,或眼语颐指,非久侍者不能通其意。”
44、言颠语倒说话颠三倒四。《群音类选·〈绣襦记·蝎蛇炽恶〉》:“他是老年人,言颠语倒,不可认为闻言心旆摇。”
45、闲言淡语①无关紧要的话。②同“闲言冷语”。马烽《吕梁英雄传》:“这些闲言淡语,只当作一段开台锣鼓吧!”
46、甘言美语甜美动听的话。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你们可密访著船家周四,用甘言美语哄他到此,不可说出实情。”
47、一语中人中:中伤。以一句话中伤人。宋·李昌令《令善录·刘贡父》:“盖好谑人者,但知取快一时,不知一语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48、默默不语默默:不说话的样子。沉默着不说一句话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0回:“他见郭安默默不语,如有所思,便知必有心事。”
49、语出月胁出语惊人,非同寻常。唐 皇甫湜《〈顾况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50、甜言美语①犹言说好听的话。②指好言好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
51、语重心长重:郑重。恳切话说得诚恳;有分量;心意深长。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52、私言切语私:秘密;切:贴近。私下里的情话《乐府诗集·近代曲辞·双带子》:“私言切语谁人念,海燕双飞绕画梁。”
53、作言造语谓编造虚诞的言辞。《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54、尖言冷语谓言语尖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冷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
55、一言半语指很少的一两句话。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56、浮文巧语华丽而空泛的言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57、目语心计语:谈话;计:计算。用眼睛示意,在心里盘算。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鲂传》:“目语心计,不宜唇齿。”
58、语无诠次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灯下草创,语无诠次,字条行草,伏唯涵察。”
59、胡言汉语犹言胡言乱语。《五灯会元·智海逸禅师法嗣·黄檗志因禅师》:“这二老汉,各人好与三十棒。何故?一个说长说短,一个胡言汉语。”
60、浮语虚辞指大话、空话。《东观汉记 隗嚣传》:“吾年已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