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饮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止渴饮鸩鸩:毒酒。比喻只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清·壮者《扫迷帚》第24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
2、饮冰茹蘖见“饮冰食蘖”。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节妇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饮冰茹檗数十年。”
3、饮露餐风喝的是露水,吃的是风。形容超凡脱俗的生活。亦作“饮风餐露”。明·无名氏《破风诗》第三折:“虽然形状不寻常,饮露餐风易隐藏。”
4、没卫饮羽谓连箭的翎都射没在物体中。极言射力之大。汉·王充《论衡·儒增》:“儒书之言楚熊渠子、养由基、李广射寝石,矢没卫饮羽者,皆增之也。”
5、餐风饮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明 王守仁《瘗旅文》:“餐风饮露,无尔饥兮。”
6、饮水辨源见“饮水知源”。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7、饮胆尝血谓刻苦自励。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也尝胆也。”
8、栖丘饮谷指隐逸山林。《宋书·隐逸传·宗炳》:“辟宗炳为主簿,不起。问其故,答曰:‘栖丘饮谷,三十余年。’高祖善其对。”
9、歠菽饮水喝豆粥饮白水。喻生活清苦。汉·桓宽《盐铁论·孝养》:“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
10、十日之饮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11、如饮醍醐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少卿妙论,令我闻之如饮醍醐。”
12、饮流怀源指喝水时应该想想水源。比喻不能忘本。北周·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13、牛不饮水强按头比喻强迫他人干某一件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饮水强按头尚且不行,何况是婚姻大事。”
14、饮谷栖丘犹言栖丘饮谷。清·吴伟业《口占》:“欲买溪山不用钱,倦来高枕白云眠。吾生此外无他愿,饮谷栖丘二十年。”
15、饮恨吞声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南朝 梁 江淹《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16、吞声饮气犹吞声忍气。《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17、开怀畅饮开怀: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比喻敞开胸怀,尽情饮酒。元·无名氏《射柳棰丸》第三折:“令人们安排酒肴,与众大人每玩赏端阳,开怀畅饮。”
18、不饮盗泉比喻为人廉洁。《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19、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20、没金饮羽谓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韩诗外传》第六卷:“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
21、平原十日饮平原: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平原君;十日饮:连日的设宴招待。平原君为待客而举办的大规模酒宴。指朋友之间的欢宴。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传》:“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为十日饮。”
22、饮至策勋饮至:古代诸侯朝、会、盟、伐后去宗庙饮酒;策勋:计功。指庆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23、饮水啜菽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24、蹈锋饮血形容勇敢,不怕牺牲。清·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公骤起乡闾,捐家室,誓徒旅,蹈锋饮血,其军最为雄健矣。”
25、鲸吸牛饮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26、饮鸩解渴见“饮鸩止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此时危急情形,等于然眉,若再恃新军为保卫,无异饮鸩解渴,其危险有不忍言者。”
27、饮马长江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谓渡江南下进行征伐。《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28、饮冰吞檗见“饮冰食蘖”。明·袁宗道《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29、岩栖谷饮见“岩栖谷隐”。明·张居正《得道长生颂》:“故岩栖谷饮、绝粒噏精者,守形之士也。”
30、吸风饮露道家及诗文中常用以指神仙的绝食五谷。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31、饮河满腹比喻人应知足,贪多无益。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32、餐霞饮瀣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质性》:“屈原忧极,故有轻举远游、餐霞饮瀣之赋。”
33、渴者易饮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34、射石饮羽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
35、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孟子 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36、偃鼠饮河比喻所需极有限。《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37、椎心饮泣犹言椎心泣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臣等原奏概归无效,拜命之余,不禁椎心饮泣。”
38、餐葩饮露吞食百花,吸饮露水。形容超尘脱俗的神仙生活。汉 刘向《列仙传 赤将子舆》:“子舆拔俗,餐葩饮露。”
39、吞声饮泪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饮:含忍。形容强忍悲伤。《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40、疏食饮水疏:粗疏。粗茶淡饭。形容生活俭朴。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1、餐松饮涧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南朝 梁 沉约《善馆碑》:“达人独往之事,志非易立,餐松饮涧之情,理难轻树。”
42、饮水栖衡喝水充饥,住简陋房屋。形容生活清苦。《旧唐书·崔慎由传》:“属岁兵荒,至于绝食,弟兄采佀拾橡实,饮水栖衡,而讲诵不辍,怡然终日。”
43、饮食男女泛指人的本性。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44、茹毛饮血茹:音如;吃。用来描写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45、饮马投钱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唐 徐坚《初学记》卷六引《三辅决录》:“安陵清者有项仲仙,饮马渭水,每投三钱。”
46、饮冰食蘖谓生活清苦,为人清白。亦作“饮冰茹檗”。语出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47、饮气吞声谓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48、岩居谷饮在山洞里居住,喝山谷里的水。指隐居生活。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
49、饮醇自醉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50、饮鸩止渴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51、箪食瓢饮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2、吞声饮恨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53、饮冰食檗喝冷水,吃苦味的东西。形容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唐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54、饮冰茹檗茹:吃;檗:俗称黄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东西。比喻处境困苦,心情抑郁。也形容生活清苦。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55、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
56、日饮无何见“日饮亡何”。宋·苏轼《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酸寒可笑分一斗,日饮无何足袁盎。”
57、饮风餐露饮食风露。比喻远离世俗而生活或旅途艰辛。明·无名氏《破天阵》第一折:“黄冠鹤氅,息气养神,导咽还丹,饮风餐露。”
58、饮恨而死饮:含忍。指含恨而死。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
59、如饮水者,冷热自知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唐·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60、饥飡渴饮见“饥餐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