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疑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迟疑不定犹言迟疑不决。《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唐·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2、恫疑虚猲见“恫疑虚喝”。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明矣。”
3、析疑匡谬解释疑义,纠正谬误。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惜李集无有斐然继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订之,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
4、满腹疑团一肚子弄不清的疑问。指很多弄不清的问题。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归至怡红院中。”
5、深信不疑非常相信;毫不怀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6、多闻阙疑阙疑: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7、满肚疑团疑团: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归至怡红院中。”
8、迟疑顾望犹言迟疑观望。唐·刘餗《惰唐嘉话》卷中:“[李勣]今若即发者,我死后可亲任之,如迟疑顾望,便当杀之。”
9、疑邻盗斧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10、半信半疑信:相信;疑:怀疑。有些相信;又有点怀疑。对真假不能肯定。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6卷:“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11、疑团满腹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归至怡红院中。”
12、自信不疑相信自己,绝不怀疑。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13、不容置疑容:容许;疑:怀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14、疑鬼疑神怀疑有神怪,魔鬼。①形容疑心太重,胡乱猜疑。亦作“疑神疑鬼”、“疑人疑鬼”、“疑神见鬼”。②形容事物神秘离奇,令人难以捉摸。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如今安公子正在个疑鬼疑神的时候,遇见了这等一个神出鬼没的脚色。”
15、群疑满腹群:多;疑:疑问,困惑。形容猜疑心重。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于胸中。”
16、半疑半信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唐 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17、乘疑可间乘:趁;疑:猜疑;间:离间。利用对方的猜疑,可以进行离间活动。《投笔肤谈·达权》:“乘疑可间,乘劳可攻。”
18、好问决疑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19、疑似之间疑似:既像又不像。指有所怀疑,不敢肯定的事。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断速则寡恕于人,而疑似之间不容辩也。”
20、听微决疑微:隐微。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
21、进退狐疑进退两难,迟疑不决。唐·李靖《李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籍。”
22、疑心生暗鬼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宋 吕本中《师友杂志》:“尝闻人说鬼怪者,以为必无此理,以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议论。”
23、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24、迟疑观望谓犹豫等待,不作决定。清·李渔《比目鱼·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该速速抽身,为什么还要迟疑观望?”
25、疑事无功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战国·卫·商鞅《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6、疑心生鬼指无中生有地乱猜疑,导致自己吓唬自己。宋·吕本中《师友杂志》:“尝闻人说鬼怪者,以为必无此理,以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议论。”
27、疑人疑鬼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形容非常多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2回:“无奈各房的人都是疑人疑鬼的不安静,也添了人坐更,于是更加了好些食用。”
28、疑信参半怀疑相信各占一半。宋 魏了翁《江陵别安抚书》:“少之时,有言人之簠簋不饰者,辄咎其诬人;迨稍涉世,疑信参半,今则信其有是人也。”
29、疑人勿用,用人勿疑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金史·熙宗本纪》:“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自今本国及诸色人,量才通用之。”
30、恫疑虚喝虚张声势,恐吓威胁。西汉 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洞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
31、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不必怀疑。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胜利仍操我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32、毫无疑问不存在问题,十分肯定。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威信、影响和经验乃是党、阶级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33、东猜西疑谓胡乱猜疑。沙汀《柳永慧》:“当我正在东猜西疑的时候,拖拉机忽然停在我的身旁,柳永慧把我叫上去了。”
34、行迹可疑
35、满腹狐疑一肚子的疑惑。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
36、迟疑不决犹豫疑惑,不能决定。《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37、无容置疑不会错,毫无疑问。
38、将信将疑将:又;且。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形容对事物的看法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39、持疑不决疑:疑虑。心怀疑虑,迟迟不能决定。《周书·薛善传》:“而崇礼犹持疑不决。”
40、疑神见鬼形容非常多疑。同“疑神疑鬼”。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少见多怪,一点点儿眉毛大的事儿,就疑神见鬼似地!”
41、疑团莫释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团莫释!”
42、以疑决疑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43、狐疑不断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44、疑三惑四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45、无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无庸置疑,处在他眼下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46、狐疑未决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剪灯余话·贾云华还魂记》:“过横楼西,适有两巷相联,莫知何者可达,狐疑未决。”
47、持疑不定疑:疑虑。心怀疑虑,迟迟不能决定。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众人持疑不定,六郎亦闷闷不乐。”
48、狐疑不决狐疑:狐性多疑;犹豫;决:决断。像狐狸那样多疑虑而拿不定主意。比喻同事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南朝 宋 班固《后汉书 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49、投杼之疑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50、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信:确实;疑:难于确定。确实可信的就按可信的传下去,不可信的就按不可信的传下去。指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问题。西汉·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51、狼顾狐疑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孙中山《布告全国同胞书》:“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
52、疑难杂症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比喻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鲁迅《二心集 风马牛》:“然而那下面的一个名词,却不写尚可,一写倒成了疑难杂症。”
53、迟疑不断犹言迟疑不决。唐 韩愈《沦淮西事宜状》:“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54、质疑辨惑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55、解疑释惑解: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汉 孔融《荐祢衡表》:“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
56、夏虫疑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语出《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57、主少国疑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58、狐疑犹豫狐疑:狐狸多疑,因指犹疑不决;犹豫:迟疑不定。迟疑不决。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狐疑犹豫,后必有悔。”
59、稽疑送难考察疑端,排除难点。清 张三光《蒋石原先生传》:“听断之暇,进其子弟之秀美者,稽疑送难。”
60、质疑问难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清 徐枋《与曾青藜书》:“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