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衣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解衣卸甲 |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 | 明·无名氏《杏林庄》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顺天朝,班中封位爵。” |
| 2、衣锦夜游 | 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出行。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同“衣绣夜行”。 | 《北史 鹿悆传》:“且衣锦夜游,有识不许。” |
| 3、班衣戏彩 | 指身穿彩衣,作婴儿戏耍以娱父母。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 参见“斑衣戏彩”。 |
| 4、恶衣蔬食 | 同“恶衣菲食”。 | 晋·葛洪《神仙传·孔元方》:“元方仁慈,恶衣蔬食。” |
| 5、衣狐坐熊 | 衣:穿。穿着狐皮衣服,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 | 《宋书·王僧达传》:“如使臣享厚禄,居重荣,衣狐坐熊,而无事于世者,固所不能安也。” |
| 6、昃食宵衣 | 入夜才吃晚饭,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指勤于政务。 | 南朝陈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 |
| 7、缺衣少食 | 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 明李贽《焚书 复李渐老书》:“即此衣食之赐,既深以为喜,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 |
| 8、解衣衣人 | 脱下衣服给别人穿。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 9、白日衣绣 | 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 |
| 10、衣食所安 | 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 11、无缝天衣 | 神话谓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没有缝儿。常以比喻诗文等事物没有一点瑕疵。 |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南万柳堂》:“次韵之作,能如无缝天衣,自非老手莫办。” |
| 12、衣冠济济 | 济济:美好貌。形容服饰华丽。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2出:“自来不识恁底,平日我衣冠济济。” |
| 13、衣香人影 | 衣服上的香气,人的影子。写女性的气息形体。 | 清·王士禛《冶春绝句》:“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
| 14、衣冠礼乐 | 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 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齐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
| 15、行不胜衣 |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 《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
| 16、解衣槃磅 | 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 |
| 17、整衣敛容 | 整理衣裳,端正仪容。 | 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
| 18、暖衣饱食 | 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 先秦 墨翟《墨子 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
| 19、衣钵相传 |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 《旧唐书 方伎传 神秀》:“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
| 20、衣赭关木 | 赭:赤褐色的囚衣;关:禁闭;木:刑具。指服刑。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 |
| 21、衣冠楚楚 | 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漂亮(楚楚:整洁;鲜明)。 | 《诗经 曹风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
| 22、锦衣玉食 | 锦衣:精美华贵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饮食。华丽的服装;珍美的饮食。形容生活豪华奢侈。 | 北齐 魏收《魏书 常景传》:“夫如是,故绮阁金门,可安其宅;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
| 23、苍狗白衣 | 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 宋 杨万里《送乡人余文明劝之以归》诗:“苍狗白衣俱昨梦,长庚孤月自青天。” |
| 24、粗衣恶食 |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 《三国志 魏志 司马朗传》:“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
| 25、衣绣昼行 | 昼:白天。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张既传》:“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 |
| 26、衣食之谋 | 谋:计谋。维持生活的办法。 | 宋·陆游《谢参政启》:“比坐啼号之迫,浪为衣食之谋。投檄无缘,强颜可笑。” |
| 27、衣丰食饱 | 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明·无名氏《群仙朝圣》第二折:“你看他衣丰食饱无闲事,齐念禾词大叫呼,端的是壮观皇都。” |
| 28、衣不兼采 |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 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朱家》:“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 |
| 29、衣冠优孟 | 春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王受到感动。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指登场演戏。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衣冠优孟,最易动人,而淫戏靡靡,有声有色。” |
| 30、布衣黔首 | 布衣:称呼平民;黔首:战国及秦代称呼百姓。古代指一般百姓。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 |
| 31、衣不布体 | 布:展开。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衣不布体,食无充肠,幼学三年不蒙师训。” |
| 32、解衣槃礴 | 形容行为随便,不拘礼法。 | 清·施润章《就亭记》:“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槃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 |
| 33、赭衣塞路 | 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 《汉书·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
| 34、乌衣子弟 | 指出身贵族的年轻人。 | 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水阁含春,便有那乌衣子弟伴红裙。” |
| 35、衣架饭囊 |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
| 36、解衣盘磅 | 同“解衣般礴”。 | |
| 37、赭衣满道 | 赭衣:赤褐色衣服,古代囚犯。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 《隋书、酷吏传序》:“昔秦任狱吏,赭衣满道。” |
| 38、衣不重采 | 重:重叠;采:通“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生活节俭。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
| 39、青衣乌帽 | 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平民的衣着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忠烈青衣乌帽。” |
| 40、牵衣投辖 | 谓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车辖于井。形容殷勤留客。辖,古代车上固定车轮的零件。 |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平生自奉甚约,宾客过从,则牵衣投辖,穷日夕不厌。” |
| 41、衣被群生 | 衣被:给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众生。比喻恩惠广施。 | 宋 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衣被群生,赡足万类。” |
| 42、解衣磅礴 | 同“解衣般礴”。 | |
| 43、衣不重帛 | 帛:布帛。不穿多层衣服。形容生活俭朴。 | 《尹文子·大道》:“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异肉。” |
| 44、丰衣足食 |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 五代 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
| 45、靡衣媮食 | 靡:华丽;媮:苟且。身穿丽服,苟且而食。形容富贵的人苟且偷生。 | 《汉书·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媮食,倾耳以待命者。” |
| 46、作嫁衣裳 | 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 | 唐 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 47、优孟衣冠 | 春秋时楚国艺人优孟善于滑稽讽谏;楚国宰相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很穷;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模仿孙叔敖的神态动作;楚庄王终于感悟;封赠了叔敖之子。后指登场演戏;也指假扮成古人或模仿别人。 | 明 郑仲夔《耳新 立言》:“夫优孟衣冠,徒刻画于形似,终逊真神耳。” |
| 48、敝衣枵腹 | 衣破肚饥。形容生活困顿。 | 明 归有光《上总制书》:“故富者贫而贫者死,其不死者敝衣枵腹,横被苛敛。” |
| 49、锦衣绣袄 |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指华丽的衣服。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随即差人,将一包袱锦衣绣袄,与卢俊义穿着,八个小喽啰,抬过一乘轿来,扶卢员外上轿便行。” |
| 50、弹冠振衣 | 整洁衣冠。语本《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后多以喻将欲出仕。 | 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 51、糖衣炮弹 | 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反动派用腐蚀、拉拢、诱惑等手段向无产阶级进攻或进行颠覆活动。 | 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49章:“不要中了敌人的糖衣炮弹,被人家拉过去。” |
| 52、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烧香吃茶。” |
| 53、布衣疏食 |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 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 |
| 54、节衣缩食 | 节:节约;节省;缩:缩减。省吃俭用;非常节俭。 | 宋 陆游《秋获歌》:“我愿邻曲谨盖藏,缩衣节食勤耕桑。” |
| 55、颠倒衣裳 | 颠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时上为衣,下为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 | 《诗经 齐风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
| 56、甘食好衣 | 甘:甜。指吃穿都是好的。形容生活奢华。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0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 57、缩衣节口 | 指省吃省穿,生活节俭。 | 宋 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农民之家,量入为出,缩衣节口,虽贫亦足。” |
| 58、恶衣粗食 | 恶:坏;衣:衣服;食:事物。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 |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高阳王寺》:“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亦富倾天下,僮仆千人,而性多俭吝,恶衣粗食,食常无肉。” |
| 59、衣锦过乡 | 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 《新唐书 于高张传》:“吾乃送公衣锦过乡邪!” |
| 60、褐衣蔬食 |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 《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年空室蓬户,褐衣蔬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