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时移势易指时代、情势等都已发生变化。清 杭世骏《质疑 诸史》:“时移势易,踵事增华,亦不得独罪商君矣。”
2、传柄移籍柄:权力;籍:通“阼”,皇位。权势地位转移。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三守》:“恶自治之劳惮,使君臣辐凑之变,因传柄移籍,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
3、禀性难移本性难以改变。元 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楔子:“想他第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离凤阁近渔矶。
4、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也许后来还要开口。”
5、潜移默化潜:暗地里;不见形迹。指人思想、性格在长期的外界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6、曲突移薪见“曲突徙薪”。清·李渔《玉搔头·媲美》:“曲突移薪计未忠,焦头烂额敢居功。”
7、潜移阴夺夺:争取。指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明史·余珊传》:“初每事独断,今戚里左右,或潜移阴夺。”
8、星移漏转星位移位,更漏转换。谓夜深。明·刘基《花犯·秋夜》词:“夜何其,星移漏转,凉蟾照无睡。”
9、尤物移人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10、坚定不移移:改变。形容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
11、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威武:武力;贱:地位低。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不因贫贱而改变节操。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而且证明了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12、守正不移守:保持;移:改变。坚守正道而不改变。晋·常璩《华阳国志·后贤志》:“前衡阳内史杨君,忠肃贞固,守正不移。”
13、默化潜移同“潜移默化”。明·吕坤《呻吟语·治道》:“然后民知善之当为,恶之可耻,默化潜移,而服从乎圣人。”
14、不可移易移:转移;易:变换。不能动摇和改变。形容不可动摇。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有所定,则知其理之确然如是,一定则不可移易,任是千劲万劲,也动摇他不得。”
15、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政体容易更改,本性难于变移,比喻生性风格或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16、移缓就急放开缓办的事,去做急于要办的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保路运动 四川铁路案档案》:“略分先后,以为移缓就急之谋,则川事尚可为也。”
17、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18、移山跨海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
19、移的就箭移动箭靶靠近箭。比喻曲意迁就。唐 刘知幾《史通 书志》:“移的就箭,曲取相谐。”
20、山河易改,本性难移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21、潜移默运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档案》:“尔丰受事之初,已窥其隐患,故思潜移默运,收拾人心。”
22、移孝作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谢觉哉《不惑集 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23、居移气,养移体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24、桑荫未移见“桑荫不徙”。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
25、移有足无指用多余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宋 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 谘目三》:“运动四国,权衡万货,平准其价,移有足无,然后天下之务举矣。”
26、移东换西一会移到东面,一会移到西面。指生活环境经常变动。宋·朱熹《答吕子约书》:“遂欲别作调度,则恐一生只得如此移东换西,终是不成家计也。”
27、移祸于人把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1回:“移祸于人,此井又是官井,真真的这个囚徒行事古怪!”
28、移根接叶喻指牵引媒介。明 吴炳《情邮记 选艳》:“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叶,种就了多少并头莲。”
29、移花接木把某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换真欺骗他人。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30、确切不移形容真实可靠,不容怀疑。
31、运移时易谓运数终尽,时势变易。《明史·金国凤曹变蛟传赞》:“金国凤之善守,曹变蛟之力战,均无愧良将材,然而运移时易,难于建功而易于挫败。”
32、时移俗易移:变动;易:改换。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西汉 刘安《淮南子 齐俗训》:“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33、移星换斗形容法术神妙或手段高超。明 叶宪祖《团花凤》第四折:“你道是移星换斗少人知,又谁知藏鹦隐鹭须见。”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七回:“缚怪擒魔称第一,移星换斗鬼神愁。”
34、覆海移山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阿修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须弥福德强,平扶日月感神煞。”
35、节变岁移节:节令;岁:年。节令变易,年岁转换。唐·牛肃《纪闻·牛应贞》:“今节变岁移,腊冬春首,照晴光于效甸,动暄气于梅柳,水解冻而绕轩,风扇和而入牖。”
36、移船就岸就:凑近,靠近。改变原来主张,乘势凑上去办成某事。也比喻不招自来。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1回:“那薛蝌若有悔心,自然移船就岸,不愁不先到手。”
37、移风振俗改变风气,振兴习俗。《新唐书 刘祥道传》:“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
38、寸步难移见“寸步难行”。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想当年在小舟中,寸步难移。”
39、日不移影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自到都下,撺过卷子。小官日不移影,应对万言,圣人大喜。”
40、移樽就教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4回:“名九公道:'也罢,我们移樽就教罢。'”
41、换羽移宫见“移宫换羽”。亦作“移商换羽”。谓乐曲换调。宫、商、羽均为古代乐曲五音中之音调名。后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所变更。宋 杨无咎《点绛唇(小阁清幽)》词:“换羽移宫,绝唱谁能和。”元 虞集《烛影摇红(雪映虚檐)》词:“洞房春暖,换羽移宫,珠圆丝莹。”
42、习俗移性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晏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
43、风移俗变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44、移山拔海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晋 葛洪《抱朴子 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45、移天易日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晋书 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46、移天换日改变天,更换日。比喻价目表使用欺骗手段篡夺政权。《晋书 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47、百折不移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明 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48、移风崇教移转风气,崇尚教化。《韩诗外传》卷八:“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
49、易俗移风改变习俗,转移风气。晋·常璩《华阳国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50、物换星移物换:景物改变;星移:星晨的位置移动。景物改变;星辰位置移动;指时序变迁。唐 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51、南山可移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旧唐书·李元纮传》:“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
52、星移电掣像流星闪电一样快速。形容速度很快。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4回:“说时迟,那时疾,正如空中星移电掣相似,些儿迟慢不得。”
53、潜移默转见“潜移默运”。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希腊之文明,潜移默转,而入于罗马。”
54、众难群移众人心中都有疑难。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55、贫贱不能移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6、潜移嘿夺见“潜移默夺”。明·李贽《藏书·外臣传·冯道》:“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
57、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58、移风易俗移、易:改变;俗:长期积累、沿袭下来的民俗习惯等的总和。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59、移山造海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60、时移世易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英不雕饰,时移世易,理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