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易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铁板不易 | 易:变易,更改。像铁板那样不能改变。形容不变的,不可更改的。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所谓‘臧谷亡羊’,其亡必多。这是铁板不易的话。” |
| 2、改弦易张 | 犹改弦更张。 |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论》:“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知己乎?” |
| 3、通功易事 |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
| 4、改辕易辙 | 辕:车辕;辙:车走过的痕迹,借指道路。改变车辕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 |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张秦》:“其初改辕易辙,如枯弦敝轸,虽成声而跌宕不满人耳;少焉遂使师旷忘味,钟期改容也。” |
| 5、反掌之易 | 反掌:反手。比喻事情十分容易办到。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六卷:“得了两州,心中大喜,不胜矜夸,谓取宋天下如反掌之易耳。” |
| 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 一口粥,一口饭,都应当想到来得不容易。劝告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 7、通工易事 | 见“通功易事”。 | 清·魏源《默觚·治篇》:“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 |
| 8、更弦易辙 |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 《明史·潘埙传》:“今春秋已盛,更弦易辙,此其时也。” |
| 9、一定不易 | 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
| 10、马鹿易形 |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上 崔琦》:“不能结纳贞良,以救祸败,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欲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
| 11、革风易俗 | 改变风气和习俗。 | |
| 12、深耕易耨 | 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
| 13、移风易俗 | 移、易:改变;俗:长期积累、沿袭下来的民俗习惯等的总和。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 14、易子而教 |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 |
| 15、冯唐易老 |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 16、弃易求难 | 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 |
| 17、析骸易子 | 拆尸骨为炊,交换孩子而食。形容粮尽援绝的极端困境。参见“析骸以爨”。 | 《后汉书 来歙传》:“昔宋执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祸。” |
| 18、轻轻易易 | 毫不费力,轻而易举。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似他这样道德焉有不知老蛟被压所在,怎能轻轻易易地被他脱逃。” |
| 19、变故易常 |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 | 《逸周书 史记》:“好变故易常者亡,昔阳氏之君,自伐而好变,事无故业,官无定位,民运于下,阳氏以亡。” |
| 20、忠信乐易 | 忠信:忠诚信实;乐易:和乐,平易。待人诚实、和蔼,平易近人。 | 《周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 |
| 21、易子析骸 | 谓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 | 汉·应劭《风俗通·皇霸·五伯》:“易子析骸,厥祸亦巨。” |
| 22、平心易气 | 见“平心静气”。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33卷:“横渠论看诗,教人平心易气求之,到他说诗,又却不然。” |
| 23、易如破竹 | 像劈竹子那样容易。形容办事顺利,毫无阻碍。 | 明·陶宗仪《辍耕录·檄》:“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 |
| 24、知易行难 |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 《尚书 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
| 25、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 26、至当不易 | 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 明·李贽《焚书·读史·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论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 |
| 27、慢易生忧 | 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 | 《管子·内业》:“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 |
| 28、以暴易暴 |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 29、易如拾芥 | 容易得如同拾芥子一样。比喻事情极容易办成。 | 语出《汉书 夏侯胜传》:“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以先生之才,怕不进取功名易如拾芥。” |
| 30、以羊易牛 |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 31、万世不易 | 易:改变。永远不改变。亦作“万代不易”。 | |
| 32、易地而处 | 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 三国 魏 曹髦《少康、汉高祖论》:“社稷几倾,若与少康易地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 |
| 33、悲歌易水 |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 见“悲歌击筑”。 |
| 34、改容易貌 | 改、易:改变;容、貌:神色、相貌。变了神色或模样。 | 《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
| 35、时移世易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英不雕饰,时移世易,理自然也。” |
| 36、谈何容易 | 哪里说得上容易呀!常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先生曰:‘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
| 37、易俗移风 |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 | 晋·常璩《华阳国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
| 38、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唐·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唯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 |
| 39、易于拾遗 | 犹易如反掌。 |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新都袭汉,易于拾遗也。” |
| 40、不可移易 | 移:转移;易:变换。不能动摇和改变。形容不可动摇。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有所定,则知其理之确然如是,一定则不可移易,任是千劲万劲,也动摇他不得。” |
| 41、变风易俗 |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倒敛……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
| 42、画鬼容易画人难 | 比喻凭空瞎说很容易,想要有真才实学确很难。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画鬼容易画人难。” |
| 43、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人的秉性是极难转变的。即言人性难以改变。 | 《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鲁迅书信集·九0六·致赵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无论怎么小心;总不免发一点‘不妥’的议论。” |
| 44、易子而食 |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
| 45、百世不易 | 千秋万代永不改变。 | 《汉书 邹阳传》:“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
| 46、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 47、行易知难 | 孙中山的认识论命题,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学说相对。也称知难行易。 |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天下的事情,的确是行易知难。” |
| 48、风移俗易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汉·班固《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
| 49、出陈易新 | 犹吐故纳新。去掉旧的换成新的。 |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仓谷与库银并重,今年有常平捐谷,照地亩劝输谷,各有款项。且每年出陈易新,或粜或贷,俱秋收时还仓。” |
| 50、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
| 51、平原易野 | 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 | 宋·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浚于是欲谋大举,乃召端问之,端曰:‘平原易野,贼便于冲突。’” |
| 52、拔旗易帜 | 旗:旗帜;易:换。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
| 53、长安居大不易 |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
| 54、易地皆然 |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
| 55、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 比喻公开的攻击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击难以防备。 | 元 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
| 56、易辙改弦 | 变更车道,改换琴弦。比喻改变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 | 清·王韬《〈火器略说〉后跋》:“若一旦易辙改弦,以其材力聪明置之于有用之地,安见其必逊于西人也哉?” |
| 57、移天易日 | 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 | 《晋书 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
| 58、易同反掌 | 见“易如反掌”。 | 《北史·王轨传》:“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 |
| 59、时移俗易 | 移:变动;易:改换。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齐俗训》:“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
| 60、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 | 指公开攻击容易对付,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同“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 明·周楫《西湖二集·觉阇黎一念错投胎》:“‘定要废了他,教他这太子做不成……’这是:明枪容易躲,暗剑最难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