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野处穴居 | 处:居住;穴:山洞。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 《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 2、野有饿莩 | 饿莩:饿死的人。郊外有饿死的人。形容战乱或灾后的景象。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
| 3、家鸡野雉 |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 晋·何法盛《晋中兴书》第七卷:“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贱厌家鸡,爱野雉,皆进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
| 4、野人献芹 | 把不值钱的芹菜当好东西献给别人。比喻贡献的不是有多大价值的东西(多用作送人礼物或建议时的客套话)。 | 《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台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
| 5、野有饿殍 | 饿殍:饿死的人。郊外有饿死的人。形容战乱或灾后的景象。 | 唐·陆贽《祭大禹庙文》:“邦无宿储,野有饿殍。” |
| 6、穴居野处 | 居住在山洞里;生活在原野上。形容人类远古时期原始的生活状态。穴:山洞;处:居住。 | 《周易 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 7、朝野侧目 | 朝野:朝廷与民间;侧目:不敢正视。官吏和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大令人生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权尊势忠,朝野侧目。” |
| 8、春风野火 | 比喻迅猛之势。 | 左齐《南泥湾屯垦》;“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 |
| 9、东野巴人 | 古代楚国民间通俗歌曲,又称《下里巴人》。 | 汉·陈琳《答东阿王笺》:“夫听《白雪》之音,观《绿水》之节,然后《东野巴人》,蚩鄙益著。”吕延济注:“东野,下里之音。”宋玉以问曰:“客有歌于郢中都中,其始曰《下里巴人》也。” |
| 10、野没遗贤 | 见“野无遗贤”。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爷爷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个朝无幸位,野没遗贤。” |
| 11、村野匹夫 | 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
| 12、荒烟野蔓 | 荒烟:荒凉原野上的雾气;野蔓:野草。形容冷落荒凉的景象。 | 宋·欧阳修《祭石蔓卿文》:“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 |
| 13、闲神野鬼 | 迷信指流散的鬼神。多比喻不务正业,到处游逛,寻事生非的人。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有我们这样老无知老禽兽,不守本分,惯一招引闲神野鬼,上门闹吵。” |
| 14、荒山野岭 | 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80回:“往前一看,都是荒山野岭,不见有人行路,连一株树木也没有。” |
| 15、沃野千里 | 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 | 《汉书·张良传》:“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 |
| 16、孤魂野鬼 |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 钱钟书《围城》:“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 |
| 17、荒郊旷野 | 旷:空阔。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走荒郊旷野,把不住心娇怯,喘吁吁难将两气接。” |
| 18、豺狼野心 | 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
| 19、质而不野 | 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 《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
| 20、刮野扫地 | 大风吹扫野地。喻杀获无余。 | 《文选·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 |
| 21、两脚野狐 | 比喻奸诈的人。 | 《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之,再思闻之怒。” |
| 22、稗官野史 | 稗官:古代其职为搜集街谈巷议、风俗故事;供皇帝省览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即小说野史之类。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话说世间稗官野史中,多有记载那遇神、遇仙、遇鬼、遇怪,情欲相感之事。” |
| 23、山殽野湋 | 见“山肴野蔌”。 | |
| 24、尸横遍野 | 尸:尸体;横:杂乱;遍:到处。尸体布满四野;形容死人极多。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
| 25、野无遗贤 | 民间没有被弃置不用的人才。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 《尚书 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
| 26、漫天遍野 | 满山遍野,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 冰心《颂“一团火”》:“这星罗棋布、漫天遍野的一团团火光,会把我们新的万里征途,照耀得多么光明,多么灿烂!” |
| 27、村夫野老 | 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 | 明·焦竑《玉堂丛语·行谊》:“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时,尝支驺从入田野间,与村夫野老相语,问疾苦。” |
| 28、齐东野语 |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
| 29、闲花野草 |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 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他和那青松翠柏为交友,野草闲花作近邻。” |
| 30、哀鸿遍野 | 哀鸿: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 《诗经 小雅 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 31、家鸡野鹜 |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 晋·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 |
| 32、空室清野 | 在对敌斗争时,把家里的东西和田里的农产品藏起来,使敌人到来后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利用不上。 |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
| 33、荒郊野外 | 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3卷:“却是荒郊野外,桃红柳绿,正是女眷们游耍去处。” |
| 34、闭壁清野 | 犹言坚壁清野。是作战时采取的一种策略。 | 《南齐书 曹虎传》;“部勒小戍,闭壁清野。” |
| 35、东野败驾 | 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 | 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 |
| 36、笼山络野 | 笼:笼罩;络:笼罩。指笼罩高山平原 | 汉·班固《西都赋》:“罘网连纮,笼山络野。” |
| 37、饿莩遍野 | 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 38、野蔌山肴 |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
| 39、体国经野 |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国家。 |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
| 40、高山大野 | 高峻的山峦,广阔的原野。 | 宋·苏辙《上枢密韩大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
| 41、村酒野蔬 | 乡村酿的酒,田野种的菜。形容酒食淡薄,生活清贫。 | 清 无名氏《说唐》第三回:“守几亩田园,供养老母,村酒野蔬,亦可与知己谈心。 |
| 42、葛巾野服 | 葛巾:用葛布缝制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乡野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这国能葛巾野服,扮作了道童模样。” |
| 43、田夫野叟 |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 | 宋·曾巩《福州拟贡荔枝状》:“其尤殊绝者,则抑于下土,使田夫野叟往往属厌,而大官不得献之于陛下。” |
| 44、平原易野 | 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 | 宋·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浚于是欲谋大举,乃召端问之,端曰:‘平原易野,贼便于冲突。’” |
| 45、野人奏曝 | 比喻微薄的贡献。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杨朱》:“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 |
| 46、野无遗才 | 见“野无遗贤”。 | 《魏书·阳尼传》:“举贤良,黜不肖,使野无遗才,朝无素餐。” |
| 47、龙战于野 | 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 | 《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 48、势倾朝野 | 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 | 《魏书 卢玄传》:“时灵太后临朝,黄门侍郎李神轨势倾朝野,求结婚姻。” |
| 49、满山遍野 |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他坐镇延安,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 |
| 50、野居穴处 | 穴:山洞;处:居住。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 汉·陆贾《新语·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家室。” |
| 51、野调无腔 | 形容言行放肆,没有礼貌。 | 《白雪遗音 马头调 九尽寒退》:“横吹短笛,一声一声把春歌唱,野调无腔。” |
| 52、白骨露野 |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 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 53、田父野老 |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 | 《宋史·苏轼传》:“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 54、深山野墺 | 荒僻的大山深处。 | 鲁迅《彷徨·祝福》:“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
| 55、弥山遍野 | 弥:满;遍:遍及。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忽然山谷之中,金鼓之声四起,蛮兵弥山遍野而来。” |
| 56、漫山遍野 | 漫:原为水满外流的意思;引申为“布满”;遍:动词;遍及;布满。原指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
| 57、孤云野鹤 | 旧指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 | 唐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
| 58、田父野叟 |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 | 金·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方春劝耕,遭田父野叟于途,慰以农里之言,而勉之孝弟之训。” |
| 59、欱野歕山 | 欱:吮吸;歕:同“喷”,吹气。吮吸原野,吹动山岳。比喻气势盛大。 | 汉·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山。” |
| 60、野鬼孤魂 |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