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烟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烟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硝烟弹雨硝烟:爆炸后产生的烟雾,指战争;弹:子弹。硝烟浓密,子弹如雨。形容战场炮火非常激烈。曾朴《孽海花》第33回:“那些日军刚离了硝烟弹雨之中,倏进了酒绿灯红之境。”
2、瘴雨蛮烟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宋 辛弃疾《满江红 送汤朝美自便归》词:“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
3、烟炎张天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4、雨条烟叶①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缠绵。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
5、落纸云烟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6、云烟过眼比喻事物转眼即逝。宋 戴复古《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7、露红烟绿见“露红烟紫”。宋·晏幾道《泛清波摘遍》词:“催花雨小,著柳风柔,都似去年时侯好。露红烟绿,尽有狂情斗春早。”
8、狼烟大话漫无边际的吹牛话。管桦《清风店》:“他就喜欢听那些狼烟大话,听这些人帮着他摆龙门阵!”
9、烟云过眼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宋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10、烟菲露结菲:飘扬。烟雾飘飞露水凝集的样子。比喻书法。《晋书·王羲之传论》:“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菲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11、人烟稠密指某地方人口很多。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
12、雨井烟垣喻荒凉、冷落的景象。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明放着花楼酒榭,丢做个雨井烟垣。”
13、人烟稀少人烟:指住户。指住户少。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此去俱是长源深谷,人烟稀少,汝往前村寻问那家借宿一宵,明日早上山去。”
14、如堕烟海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15、烟飞星散形容离散。《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
16、烟霏雨散形容众多。《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络绎纵横,烟霏雨散。”李善注:“烟霏雨散,众多也。”
17、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文选·江淹〈恨赋〉》:“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李善注:“烟断火绝,喻人之死也。”
18、有气无烟形容家中非常贫困,无米下锅。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自从那李甲在此,混帐一年有余,莫说新客,连旧主顾都断了。分明接了个锺馗老,连小鬼也没得上门,弄得老娘一家人家,有气无烟,成什么模样!”
19、一脉香烟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死,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正因为姐姐你在黑风岗能仁寺救了他儿子性命,保了他安家一脉香烟,因此我公婆以德报德,也想续你何家一脉香烟。”
20、渺无人烟一片渺茫,没有人烟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47回:“不上一月,将淮北千里,扫荡个渺无人烟。”
21、人烟辐辏人烟:指人家、住户;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指居民密集。《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人烟辐辏,车马骈阆。”
22、雨笠烟蓑同“雨蓑烟笠”。宋·刘过《沁园春·咏别》词:“念丹霞秋冷,风巾雾屦,五湖春暖,雨笠烟蓑。”
23、荒无人烟形容偏僻荒凉;没有人家。人烟:住户。穆欣《南线巡回 解放西昌之战》:“部队指战员忍饥受寒,翻越高达四千二百米荒无人烟的大山。”
24、分烟析产亦作“分烟析生”。亦作“分家析产”。谓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宋史·食贷志上二》:“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25、浩如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26、人烟浩穰指某地方人口很多。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 市井》:“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27、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宋·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诗:“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28、放烟幕弹比喻制造假象,掩盖真相。
29、烟消云散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元 张养浩《天净沙》曲:“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30、烟雾尘天
31、露红烟紫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宋·曾巩《芍药厅》诗:“小碧阑于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
32、七孔生烟同“七窍生烟”。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袁太守竟教训起他来,气得七孔生烟,双眉倒竖。”
33、浩若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34、笔底烟花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清·钱泳《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笔底烟花传海国,袖中诗句落吴船。”
35、狼烟四起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36、烟霞成癖
37、火灭烟消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晋·傅玄《四言杂诗》:“忽然长逝,火灭烟消。”
38、烟火邻居贴邻;近邻。
39、不吃烟火食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40、杳无人烟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师兄差疑了,似这杳无人烟之处,又无个怪兽妖禽,怕他怎的?”
41、乌烟瘴气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42、烟销灰灭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元·刘祁《〈归潜志〉序》:“向日二十余年间所见富贵权势之人,一时煊赫如火烈烈者,迨遭丧乱,皆烟销灰灭无余。”
43、烟波浩渺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浩渺:广阔无边。水波渺茫;一望无边。形容水域宽广。也作“烟波浩淼”。唐 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44、烟霏雾集形容众多。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序:“嘉祥累仍,福应尤盛……烟霏雾集,不可胜纪。”
45、竹烟波月烟:烟雾。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唐·白居易《池上篇》序:“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子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
46、齐烟九点俯视九州,小如烟点。唐 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47、人烟凑集人烟:指人家、住户。指居民密集。明·范受益《寻亲记·托梦》:“连日在途,人烟凑集,不敢下手。”
48、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
49、雨膏烟腻谓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宋·柳永《剔银灯》词:“艳杏夭桃,垂杨芳草,各斗雨膏烟腻。”
50、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隋·卢思道《北齐兴亡论》:“朝士无赖者,亦竞相谄媚,或送婢妾,或进子女,筐筐苞苴,烟聚波属。”
51、烟视媚行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52、千里无烟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
53、枪烟砲雨形容激烈的争战。
54、纸落云烟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晋 潘岳《杨荆州诔》:“翰动若飞,纸落如云。”
55、枪烟炮雨形容激烈的争战。《辛亥革命·安徽光复记》:“北皖以处于南北战争必趋之地,故凤颖二府属地仍在枪烟炮雨之中。”
56、雨蓑烟笠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唐·翁洮《渔者》诗:“一叶飘然任浪吹,雨蓑烟笠肯忘机。”
57、接绍香烟接:连接;绍:继承;香烟:祭品,指祭享。比喻生养子孙,繁衍不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挣得这些少家私,却不曾生得个儿子,传授与他,接绍香烟。”
58、不食人间烟火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宋·阮阅《诗话总龟》第九卷:“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59、烟波钓徒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新唐书·张志和传》:“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60、蛮烟瘴雾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宋 欧阳修《再和公仪赠白鹇》:“蛮烟瘴雾虽生处,何必区区忆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