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烟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烟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不食人间烟火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宋·阮阅《诗话总龟》第九卷:“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2、火灭烟消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晋·傅玄《四言杂诗》:“忽然长逝,火灭烟消。”
3、雨井烟垣喻荒凉、冷落的景象。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明放着花楼酒榭,丢做个雨井烟垣。”
4、浩如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5、烟云供养指山水怡悦性情。明·陈继儒《妮古录》第三卷:“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6、一脉香烟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死,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正因为姐姐你在黑风岗能仁寺救了他儿子性命,保了他安家一脉香烟,因此我公婆以德报德,也想续你何家一脉香烟。”
7、烟视媚行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8、纸落云烟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晋 潘岳《杨荆州诔》:“翰动若飞,纸落如云。”
9、放烟幕弹比喻制造假象,掩盖真相。
10、烟炎张天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11、雨膏烟腻谓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宋·柳永《剔银灯》词:“艳杏夭桃,垂杨芳草,各斗雨膏烟腻。”
12、云烟过眼比喻事物转眼即逝。宋 戴复古《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13、雨条烟叶①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缠绵。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
14、人烟稀少人烟:指住户。指住户少。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此去俱是长源深谷,人烟稀少,汝往前村寻问那家借宿一宵,明日早上山去。”
15、烟飞星散形容离散。《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
16、烟火邻居贴邻;近邻。
17、分烟析产亦作“分烟析生”。亦作“分家析产”。谓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宋史·食贷志上二》:“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18、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宋·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诗:“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19、蛮烟瘴雨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宋 黄公度《眼儿媚 梅词和傅参议韵》词:“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
20、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隋·卢思道《北齐兴亡论》:“朝士无赖者,亦竞相谄媚,或送婢妾,或进子女,筐筐苞苴,烟聚波属。”
21、狼烟大话漫无边际的吹牛话。管桦《清风店》:“他就喜欢听那些狼烟大话,听这些人帮着他摆龙门阵!”
22、人烟浩穰指某地方人口很多。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 市井》:“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23、烟霏雾集形容众多。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序:“嘉祥累仍,福应尤盛……烟霏雾集,不可胜纪。”
24、如堕烟海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25、枪烟砲雨形容激烈的争战。
26、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五回:“那些亲友听见,就一溜烟如飞的出去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说罢了这一句,便一溜烟外面去了。”
27、露红烟绿见“露红烟紫”。宋·晏幾道《泛清波摘遍》词:“催花雨小,著柳风柔,都似去年时侯好。露红烟绿,尽有狂情斗春早。”
28、分烟析生见“分烟析产”。宋·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如本地分内人户分烟析生,即各据户眼定差,或外来人户典买到本社田地,亦许收入差充弓箭社户。”
29、雨愁烟恨烟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宋·史达祖《隔浦莲·荷花》词:“西湖游子,惯识雨愁烟恨。只恐吴娃暗折赠。耿耿。柔丝容易萦损。”
30、灰烟瘴气喻污浊。鲁迅《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近处买不到一种北京或上海的新的出版物,所以有时也觉得枯寂一些,但也看不见灰烟瘴气的《现代评论》。”
31、烟火之警烟火:烽火。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32、竹烟波月烟:烟雾。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唐·白居易《池上篇》序:“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子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
33、烟霞痼疾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旧唐书 隐逸传 田游岩》:“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34、烟雾尘天
35、浩若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36、人烟辐辏人烟:指人家、住户;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指居民密集。《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人烟辐辏,车马骈阆。”
37、烟消云散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元 张养浩《天净沙》曲:“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38、接续香烟接:连接,继承;续:连接下去;香烟:祭品,指祭享。比喻生养子孙,繁衍不断。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7回:“官人既然作了官,总以接续香烟为重,从此要早毕婚姻,成家立业要紧。”
39、七孔生烟同“七窍生烟”。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袁太守竟教训起他来,气得七孔生烟,双眉倒竖。”
40、坚卧烟霞卧:躺下;烟霞:指山林间的烟云。形容隐士的悠闲生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小弟坚卧烟霞,静听好音。”
41、云飞烟灭比喻消逝。宋·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词:“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42、荒烟野蔓荒烟:荒凉原野上的雾气;野蔓:野草。形容冷落荒凉的景象。宋·欧阳修《祭石蔓卿文》:“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
43、不吃烟火食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44、紫玉成烟指少女逝世。
45、烟幕弹能发出带色浓烟的装置。比喻迷惑人的手段。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日本外交家的漂亮词句,都不过是掩盖其战争准备的烟幕弹。”
46、千里无烟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
47、渺无人烟一片渺茫,没有人烟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47回:“不上一月,将淮北千里,扫荡个渺无人烟。”
48、枪烟炮雨形容激烈的争战。《辛亥革命·安徽光复记》:“北皖以处于南北战争必趋之地,故凤颖二府属地仍在枪烟炮雨之中。”
49、过眼烟云如同烟云在眼前飘过。比喻身外之物和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宋 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
50、烟不出火不进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老舍《四世同堂》:“孙七太太是个四十来岁,永远烟不出火不进的,不惹人注意的妇人。”
51、人烟稠密指某地方人口很多。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
52、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文选·江淹〈恨赋〉》:“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李善注:“烟断火绝,喻人之死也。”
53、笔底烟花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清·钱泳《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笔底烟花传海国,袖中诗句落吴船。”
54、人烟凑集人烟:指人家、住户。指居民密集。明·范受益《寻亲记·托梦》:“连日在途,人烟凑集,不敢下手。”
55、如堕烟雾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后以“如堕烟雾”、“如堕烟海”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
56、雾锁烟迷谓为云雾所掩蔽。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荡洪波不分一个天地,望前程尚隔雾锁烟迷。”
57、不食烟火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终有报》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烟火,体气欲仙。”
58、杳无人烟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师兄差疑了,似这杳无人烟之处,又无个怪兽妖禽,怕他怎的?”
59、瘴雨蛮烟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宋 辛弃疾《满江红 送汤朝美自便归》词:“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
60、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