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颜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颜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白发红颜颜:脸色。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宣和画谱 道释四》:“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
2、措颜无地措:安放;颜:脸,面子。脸没地方搁。形容极为惭愧羞愧。明·陈汝元《金莲记·释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积罪如山;学士排难解纷,反使措颜无地。”
3、奴颜婢色犹言奴颜婢睐。宋·王禹偁《送柳宜通判全州序》:“与夫谄权媚势,奴颜婢色,因采风谣司漕运者言而得之者远矣。”
4、忝颜偷生忝颜:有辱脸面;偷生:苟且活着。形容厚着脸皮苟且地求生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弟愚不才,忝颜偷生。”
5、先意承颜同“先意承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6、皓首苍颜皓:白色的样子;首:头发;颜:面孔。雪白的头发,灰暗的面孔。形容老年人的容貌。明·无名氏《午时牌》第一折:“相当初太公垂钓,伊尹耕锄,垂钓的皓首苍颜安社稷,耕锄的尽心竭力定寰区。”
7、红颜薄命旧指美貌女子不是早死;就遇不到好人或生活多磨难。红颜:美貌女子;薄命:命运不好。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知他是今世是前生,总则我红颜薄命。”
8、颜精柳骨见“颜筋柳骨”。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精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9、形于颜色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脸色上面。宋·范祖禹《论德政》:“忧瘁泣涕,形于颜色。”
10、察颜观色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清 唐甄《潜书 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吾不能也。”
11、靦颜天壤靦颜:脸上表现惭愧;天壤:天地,指人世间。形容丧失气节的人厚着脸皮活在世上。《晋书·郗鉴传》:“岂可偷生屈节,靦颜天壤邪!”
12、驻颜益寿保持容颜不衰老而增长寿命。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
13、犯颜进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14、强颜为笑强:勉强。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欢笑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俯不对。女肘之,柴始强颜为笑。”
15、犯颜敢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唐·刘蕡《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16、犯颜苦谏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17、腼颜人世腼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晋书 郗鉴传》:“岂可偷生屈节,腼颜天壤邪!”
18、无颜见江东父老江东:借指家乡。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9、没颜落色形容情绪低落。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合童奶奶调羹没颜落色的坐着,寄姐在旁里也谷都着嘴奶小京哥。”
20、降颜屈体犹言卑躬屈膝。明·沈德符《野获编·府县·邑令轻重》:“三年奏最,上台即以两衙门待之,降颜屈体,反祈他日之陶铸;而二甲之为主事者,积资待次,不过两司郡守。”
21、变颜变色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22、朱颜鹤发朱颜:红润的脸。红润的脸和像鹤羽毛一样白的头发。形容老年人精神焕发的样子。明·陶宗仪《辍耕录·道士寿函》:“一老道士者,朱颜鹤发,延至其室。”
23、破颜一笑颜:面容。愁苦的神态一下子笑起来。鲁迅《奇怪》:“那么,我也来‘破颜一笑’吧——哈!”
24、和颜悦色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25、婢膝奴颜形容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的奴才相。参见“奴颜婢膝”。清 钮琇《觚剩续编 简公雪冤》:“他日侥幸立朝,则婢膝奴颜,汝必安为之矣。”
26、绿鬓朱颜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借指年轻女子。宋 晏殊《少年游》词:“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
27、日角龙颜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梁书·元帝纪》:“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于徇齐之日;彤云素气之瑞,基于应物之初。”
28、驻颜有术有方法保持青春,形容容颜不老。
29、朱颜粉面粉:白色。红颜白面,指涂脂抹粉的女子。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八义记·驸马赏灯>》:“金鼎热风脑龙肝,花烛映朱颜粉面。”
30、龙颜凤姿指帝王之相。唐·韩偓《迷楼记》:“陛下享天下之富贵,圣貌轩逸,龙颜凤姿,而不自爱重。”
31、花颜月貌形容女子的美丽。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
32、腼颜事敌厚着脸皮替敌人工作,不知羞耻。
33、赧颜汗下赧:因羞愧而脸红。颜:面容。形容羞愧到极点。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公子誉之过情,令人赧颜汗下。”
34、正颜厉色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35、承颜候色看人脸色行事,不敢有不同意见。北齐 魏收《魏书 寇治传》:“畏避势家,承颜候色,不能有所执据。”
36、白发朱颜颜:脸色。头发斑白,脸色通红。形容老人容光焕发。明 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绿衣黄里颠倒用,白发朱颜喜怒看。”
37、五颜六色色彩鲜艳繁多;非常美丽。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38、颜丹鬓绿见“颜丹鬓绿”。清·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酌我五石云母钟,我能令公颜丹鬓绿而与年少争光风。”
39、鹤发童颜鹤发:白白的头发;童颜:红红的面色。满头白发;面色像孩童一样红润。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唐 田颖《玉山堂诗文集 梦游罗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
40、喜笑颜开颜:脸色;开:舒展;开朗。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又行了两日,方到常山,径入府中,拜谒颜太守。故人相见,喜笑颜开。”
41、承颜顺旨承颜:顺从他人的脸色;顺:顺从。极力迎合顺从他人的旨意。晋·陈寿《三国志·吴志·王蕃传》:“蕃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旨。”
42、奴颜婢膝奴:奴才;颜:面容;婢:侍女;婢膝:侍女的膝;指下跪。形容奴气十足;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唐 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为狂痴。”
43、喜形于颜形:表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南齐书·柳世隆传》:“而攸之始奉国讳,喜形于颜。”
44、靦颜事仇谓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罗正纬《滦州革命先烈事略 王金铭》:“若靦颜事仇,为虎作伥,心果安在耶?”
45、错认颜标形容懵懂浅陋。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46、韶颜稚齿谓年轻而容貌美好。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47、朱颜翠发同“朱颜绿发”。宋·周邦彦《西平乐》词:“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48、华发苍颜颜:容颜。头发花白,面容苍老。形容老年人的相貌。宋·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49、希旨承颜指言语行动迎合上级的意图。《孔丛子·抗志》:“希旨容媚,则君亲之。”《汉书· 不疑传》:“闻暴公子威名久矣,今乃承颜接辞。”
50、奴颜婢睐形容低声下气,谄媚奉承的嘴脸。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睐者为晓解当世。”
51、愁颜不展展:舒展。心里忧愁,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明·沈采《千金记·省女》:“奈我丈夫每日只是攻文习武,衣食艰苦,颇觉失望,以此愁颜不展。”
52、厚颜无耻颜:脸面;脸皮。脸皮厚;不知羞耻。《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薛荔蒙耻。”
53、童颜鹤发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
54、腼颜天壤腼颜:厚着脸面。天壤:天地,指人世间。形容厚着脸皮活在人世间。
55、颜骨柳筋见“颜筋柳骨”。《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此书颜骨柳筋,无一笔不合法。”
56、红颜绿鬓绿鬓:乌黑发亮的鬓角。形容女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但见它虽则随常装束,却是红颜绿鬓,俏丽动人。”
57、靡颜腻理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战国楚·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绵些。”
58、红颜白发颜:面容,脸色。头发花白,面色红润。形容老年人身体健康。指红颜少女和白发老翁明·张伯纯《收江南·寿康对山太史》曲:“看了这红颜白发老风流,觑的那今来古往似蜉蝣。”
59、愁颜赧色赧:羞惭脸红。面带愁容和愧色。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0回:“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檏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
60、喜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那主人家得了些小便宜,喜逐颜开,一如前番,悄悄先打发他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