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雾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雾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腾云驾雾神话描写神仙、妖魔或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也形容人在身体、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举止。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8回:“那家子又惊又喜道:‘是几位腾云驾雾的罗汉歇在我家!’”
2、雾惨云愁指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元·安熙《仲冬初吉归途即事》诗:“雾惨云愁结暮阴,游方客子正悲吟。”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诸国将皆来助战,喊杀处雾惨云愁。”
3、云遮雾障云雾遮挡视线,看得很模糊。
4、云天雾地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还强一色。就是有点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点云天雾地。”
5、雾散云披喻变化之快。汉·蔡邕《释诲》:“武夫奋略,战士讲锐,电骇风驰,雾散云披。”
6、风言雾语指隐约其辞的传闻。《孽海花》第二九回:“大先生得了此电,很为着急,在省城里叠派干员侦查,虽有些风言雾语,到底探不出个实在。”
7、烟霏雾集形容众多。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序:“嘉祥累仍,福应尤盛……烟霏雾集,不可胜纪。”
8、隔雾看花隔:间隔。形容老眼昏花,后也比喻对事物看不真切。王国维《人间词话》:“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9、吞云吐雾原形容道士修炼养气,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烟。《梁书 沈约传》:“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
10、黄风雾罩犹言不守本分,胡乱行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他决不容让生宝这样黄风雾罩地闹腾。”
11、如堕五里雾中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12、云集雾散云聚集,雾消散。形容变化时刻都在发生汉·班固《西都赋》:“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
13、如坠五里雾中坠:落下。比喻陷入一片混沌糊涂的境地,令人摸不着头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坠其云雾中’。”
14、雾鳞云爪犹言藏头露尾,畏首畏尾。清·乐宫谱《毛生》:“何至雾鳞云爪,首尾不祥若是哉。”
15、握雾拿云拿云:能上云霄。驾驭云雾。形容善于掌握戎机,本领高强。元·无名氏《连环记》第一折:“这其间多亏了张子房说地谈天口,韩元帅握雾拿云手。”
16、雾阁云窗云雾笼罩的楼阁门窗。指高楼。宋·向子湮《七娘子》词:“雾阁云窗,风亭月户,分明携手同行处。”
17、烟消雾散同“烟消云散”。巴金《海的梦》后篇一:“我很疲倦,但是我觉得畅快。在流了这么多的眼泪以后,这许多日子来的阴郁的思想都烟消雾散了。”
18、五里云雾令人迷惑的纠纷或混乱,迷离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3回:“那窗外的孙杰却被三姊弄得如在五里云雾中。”
19、云屯雾集像云和雾那样聚集。形容数量多而集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
20、雾起云涌比喻众多的事物迅速出现。梁启超《万木草堂书藏征捐图书店》:“以兴学育才为急务,于是各行省雾起云涌,学堂学会所在而有。”
21、雾鬓云鬟头发象飘浮萦绕的云雾。形容女子发美。宋·苏轼《题毛女贞》诗:“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宋·范成大《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花边雾鬓风鬟满,酒畔云衣月扇香。”
22、雾释冰融雾气消散冰块融化。比喻疑难消除尽净。明·杨慎《<古文参同契>序》:“苦思精索,一旦豁然,若有神悟,离章错简,雾释冰融。”
23、披云雾睹青天披:劈开。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披云雾睹青天。’”
24、豁然雾解豁然:形容开阔;解:消散。像雾消散一样,心中的疑团一下子消失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年凝滞,豁然雾解。”
25、五里雾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26、云雾之盛,顷刻而讫盛:大;顷刻:一会儿;讫:完结。云雾再大,转眼间就会散净。比喻某种势力不会长久。汉·魏朗《魏子》:“云雾之盛,顷刻而讫;暴雨之盛,不过终日。”
27、风鬟雾鬓形容女子头发美丽或头发蓬松散乱。宋 李清照《永遇乐》词:“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28、拨云雾见青天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29、雾锁烟迷谓为云雾所掩蔽。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荡洪波不分一个天地,望前程尚隔雾锁烟迷。”
30、雾暗云深迷蒙渺远。喻相距之遥远。宋·冯取洽《摸鱼儿·玉林君为遗蜕山中桃花赋》词:“玄都观里应遗恨,一抹断烟残缕。愁望处。想雾暗云深,忘却来时路。”
31、云涌雾集云雾会合聚集。比喻聚集迅速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
32、雾集云合形容众多的事物聚集在一起。《晋书·舆服志序》:“张曜日之灵旄,骈罗列布,雾集云合者也。”
33、云鬟雾鬓头发象飘浮萦绕的云雾。形容女子发美。宋·苏轼《题毛女贞》诗:“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宋·范成大《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花边雾鬓风鬟满,酒畔云衣月扇香。”
34、雾兴云涌见“雾起云涌”。梁启超《翠报叙》:“军兴以后,齐州学者,渐知以识时务,知四国为学中第一义,于是报馆雾兴云涌。”
35、雾里看花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唐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36、冰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瓦解。北周 庚信《周大将军琅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都督始州诸军事,蛮夷恃险,狼顾鸱张,高山寻云,深谷无景,九地纵横,三门起伏,危峰马束,水险桥飞。遂得谷静山空,冰消雾散。”
37、烟雾尘天
38、愁云惨雾形容暗淡无光的景象。多比喻令人忧愁苦闷的局面。瞿秋白《乱弹 一种云》:“如果是惊天动地的霹雳,那才拨得开满天的愁云惨雾。”
39、云愁雾惨愁苦凄惨的云雾。因心中愁惨,看外景也带上了情感色彩。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福州林阳山峰院志端禅师》:“云愁雾惨,大众呜呼。”
40、云窗雾阁为云雾缭绕的窗户和居室。借指高耸入云的楼阁。亦指建于极高处的楼阁。唐·韩愈《华山女》诗:“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宋·李清照《临江仙》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41、握云拿雾见“握雾拏云”。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则你那龙韬虎略人难赛,握云拿雾施兵策,排兵布阵添精彩。”
42、云迷雾锁形容天气昏暗,气氛阴森。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二折:“巴的到绿杨渡口,早则是云迷雾锁黄昏后。”
43、冲云破雾冲破云层,突破迷雾。比喻突破重重障碍和困难。
44、云开雾散见“云消雾散”。宋·陶佃《王君仪》诗:“云开雾散却晴霁,清风淅淅无纤尘。”
45、蛮烟瘴雾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宋 欧阳修《再和公仪赠白鹇》:“蛮烟瘴雾虽生处,何必区区忆陋邦。”
46、开雾睹天比喻使人豁然开朗。汉 徐干《中论 审大臣》:“文王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
47、拿云握雾比喻待人处世会耍手段。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二折:“他有投明弃暗的心,拿云握雾的手。”
48、云开雾释同“云消雾散”。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千古名臣,每遭谗谤,而转瞬云开雾释,日光月华。”
49、喷云泄雾形容云霭缭绕山岳的景象。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50、云蒸雾集如云雾之蒸腾会集。形容众多。宋·李纲《用人才以激士风札子》:“天下之士,云蒸雾集,人材可谓众多矣。”宋·陈亮《论开诚之道》:“故天下雄伟英豪之士,声从响应,云蒸雾集。”
51、云雾迷蒙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52、柳烟花雾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元 张可久《落梅风 春晚》曲:“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53、云屯雾散同“云屯鸟散”。《隋书·梁叡传》:“所以周无上算,汉收下策,以其倏来忽往,云屯雾散,强则骋其犯塞,弱又不可尽除故也。”
54、拏云握雾比喻对人施展手段。《宣和遗事》前集:“姓李名做师师……两只手,偏会拏云握雾。便有富贵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
55、握雾拏云驾驭云雾。意谓善于掌握戎机。元·无名氏《连环记》第一折:“这其间多亏了张子房说地谈天口,韩元帅握雾拏云手。”
56、五里雾中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57、雾鬓风鬟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宋 范成大《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花边雾鬓风鬟满,酒畔云衣月扇香。”
58、如堕烟雾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后以“如堕烟雾”、“如堕烟海”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
59、雾涌云蒸见“雾涌云蒸”。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故絪緼相感,雾涌云蒸。”元·王王恽《游泰山杂诗》之六:“绾茁元气同沧海,雾涌云蒸一水山。”
60、拥雾翻波意即兴风作浪。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三折:“他若是早早投降,便罢,若还现形发恶,拥雾翻波,就承此计擒捉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