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文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舞文饰智 | 谓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 《新唐书·魏元忠传》:“贞观中,万年尉司马景舞文饰智,以邀干没,太宗弃之都市。” |
| 2、厚貌深文 | 见“厚貌深情”。 | 清·陈梦雷《绝交书》:“指天誓日,厚貌深文,足以动人。” |
| 3、舞文巧诋 | 玩弄文字,诋毁构陷。 |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 |
| 4、通文调武 |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 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
| 5、经武纬文 | 经:丝织品的直线;武:武功;纬:丝织品的横线;文:文治。以武功和文德治理国家。 | 南朝·梁·沈约《棋品序》:“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 |
| 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 《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
| 7、文修武偃 | 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 | 唐·王起《鼋鼍为梁赋》:“我皇仁治道丰,文修武偃,要荒毕服。” |
| 8、斯斯文文 | 形容举目文雅。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 |
| 9、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 宋 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之一:“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 10、揆文奋武 |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 语出《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
| 11、道德文章 |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 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
| 12、分文不受 | 分:指银子计量的最小单位;文:指制钱的最小单位。一个钱也不接受。比喻不计报酬。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3回:“供了素斋,又具白银一两为谢。三藏分文不受。” |
| 13、满腹文章 | 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 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他凭着满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转千阶。” |
| 14、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 《礼记 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 15、析律舞文 |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 宋苏舜钦《论五事 景佑四年五月七日阁门下》:“臣窃见州县之吏,多是狡恶之人……清白者必多方以误之,贪婪者则啖利以制之,然后析律舞文,鬻狱市令,上下其手,轻重厥刑。” |
| 16、文贵天成 | 贵:以……为贵。指有灵感时自然而然写成的文章最好。 | 宋·钱易《南部新书》:“李元宾言文贵天成,强不高也。” |
| 17、识文断字 | 知晓文字。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
| 18、一纸空文 | 一张没有用处的空头公文;指没有用处不能兑现的文件。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 |
| 19、文以载道 |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 宋 周敦颐《通书 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
| 20、弃文就武 |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 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
| 21、表面文章 | 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
| 22、文质斌斌 | 见“文质彬彬”。 | 《南史·庾杲之刘怀珍等传论》:“怀珍宗族文质斌斌,自宋至梁,时移三代,或从隐节取高。” |
| 23、舞文弄墨 | 舞:弄;墨:文笔。形容玩弄文字技巧。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
| 24、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 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没得银钱,便是俗语说得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
| 25、偃武觌文 | 同“偃武修文”。 | 清·李振裕《祠阙里雅》:“偃武觌文,风行四国。” |
| 26、文武兼备 | 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文武兼备,惟所施设。” |
| 27、文弛武玩 | 文武官员玩忽职守。 | 清·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成庙暮年,深见承平日久,文弛武玩,禁烟之令稍以操切治之,辄启边衅。” |
| 28、虚文缛礼 | 虚:虚假;缛:繁复,繁琐。虚伪的仪式,繁琐的礼节 |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盖英伦尔时,虚伪满于社会,以虚文缛礼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辄谓之恶人。” |
| 29、纬武经文 | 指有文有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 《晋书 文六王传赞》:“彼美齐献,卓尔不群,自家刑国,纬武经文。” |
| 30、修文演武 | 演:演习。操演兵马,修明文教。指文武并重。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5回:“终日修文演武,讲论兵机战法。” |
| 31、走笔成文 |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 明·无名氏《登瀛洲》第二折:“都要可便吟诗和韵,题着这新建瀛洲,则要个字意相关,走笔成文。” |
| 32、文章巨公 | 亦作“文章钜公”。文章大家。 | 唐·李贺《高轩过》:“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
| 33、同文共规 | 见“同文共轨”。 | 南朝·梁·江淹《恨赋》:“削平天下,同文共规。” |
| 34、深文傅会 | 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 《明史·仁宗纪》:“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 |
| 35、雍容文雅 | 形容文气舒缓,词藻优美而不俗。 | 唐·张说《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相门华列,儒庭善训,雍容文雅,当代知名。” |
| 36、讲文张字 | 谓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 唐·孙樵《与高锡望书》:“夫史家条序人物,宜存警训,不当徒以官大庞浓,讲文张字。” |
| 37、分文未取 | 见“分文不取”。 | |
| 38、文经武纬 | ①谓文事武功都很出色。②菊花的一种。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 | 唐·颜真卿《郭公庙碑铭》:“文经武纬,训徒陟步。” |
| 39、深文曲折 | 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 《宦海》第六回:“他却要卖弄自己的精明,张大自家的势焰,深文曲折的送了这个人的脑袋,方才觉得心中舒服。” |
| 40、大有文章 | 指话语、文章、或已表露的现象之中;很有令人难以捉摸的意思或别的情况。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艾虎听了,暗暗思忖道:‘这话语之中大有文章。’” |
| 41、文丝不动 | 一点儿也不动。 | 杨朔《三千里江山》:“路边几棵见了风,最爱噪嘴的小叶杨也那么安生,文丝不动。” |
| 42、大做文章 |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见过几次转载,有些人还因此大做文章,或毁或誉。” |
| 43、奇文共赏 | 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 | 晋 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 44、以文乱法 |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 《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
| 45、俗下文字 |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
| 46、一文如命 | 见“一钱如命”。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个毛病,啬细非常,一文如命。” |
| 47、文章经济 | 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5回:“世兄是锦衣玉衾,无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 |
| 48、文字狱 | 统治者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而造成的冤狱。 | 清·龚自珍《咏史》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
| 49、强文浉醋 | 同“强文假醋”。 | |
| 50、入文出武 |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 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 |
| 51、文献之家 | 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 |
| 52、文房四宝 | 俗指笔、墨、纸、砚。 | 宋 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尔来赏爱君与予。” |
| 53、文江学海 |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 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
| 54、文风不动 | 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 |
| 55、文期酒会 | 定期举行的文酒之会。 | 宋·柳永《玉蝴蝶》:“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
| 56、半文不白 | 见“半文半白”。 |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来信》:“半文不白,半死不活的语言,对于大众仍旧是不顺的。” |
| 57、咬文嚼字 | 指过分推敲字句;或讥讽迂腐不达事物;寻章搞句的人。 | 元 乔吉《小桃红 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微,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
| 58、善文能武 | 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
| 59、文籍先生 | 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 |
| 60、遗文轶事 | 遗文:前人流传下来的诗文;轶事:逸事。流传在外而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 宋·朱熹《监潭州南岳庙刘君墓志铭》:“搜集先世遗文轶事,纤悉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