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文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修文地下 | 修文:修明文教。指文人死亡。 | 唐·杜甫《哭李常侍郎》诗:“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
2、至敬无文 | 至敬:极高的敬意;文:文饰,虚伪无用的举动。最高的敬意是不用文饰的。 | 西汉·戴圣《礼记·礼器》:“至敬无文,父党无容。” |
3、表面文章 | 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
4、深文傅会 | 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 《明史·仁宗纪》:“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 |
5、文似其人 | 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 |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谈相》:“文似其人,数公道德文章之蕴,亦自有充积流露者。” |
6、入文出武 |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 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 |
7、舞文弄法 | 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 |
8、天文数字 | 表示极大的数字。 | 张爱玲《小艾》:“物价已经涨成天文数字,到了天尽头了,还是涨。” |
9、浮文巧语 | 华丽而空泛的言词。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
10、文章山斗 | 谓文章为人所宗仰。语本《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 语本《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
11、文房四侯 |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12、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9卷:“陈辛曰:‘我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数日,去赴选场,偕众伺候挂榜。” |
13、反跌文章 | 形容正话反说或欲扬故抑的文章。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 |
14、文人墨客 | 见“文人墨士”。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而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 |
15、文韬武韬 | 韬:古代兵书《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指文武两方面的谋略。 | 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上略中略,奏山石之奇谋;文韬武韬,奉川璜之秘诀。” |
16、地下修文 | 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 《太平御览》卷八八引王隐《晋书》:“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 |
1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18、文修武备 |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规,已符合标准。备:准备完毕。谓文治和军备都已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 明·无名氏《十样锦》第一折:“见如今大开学校,文修武备显英豪。” |
19、饰非文过 | 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 东汉·班固《汉书·贾捐之传》:“顺非而泽,不听而诛。”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 |
20、舞文饰智 | 谓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 《新唐书·魏元忠传》:“贞观中,万年尉司马景舞文饰智,以邀干没,太宗弃之都市。” |
21、修文偃武 | 提倡文教,停息武备。 | 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 |
22、文奸济恶 | 掩饰奸诈,助长恶行。 |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
23、多文为富 | 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 《礼记·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孔子家语·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
24、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宋 陆游《严州到任谢王丞相启》:“黼黻圣猷,谓言之不文则行之不远;甄陶士类,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长。“ |
25、文无点易 | 点:涂改;易:改动。形容作文一气呵成,不加改动。 | 《南史·谢脁传》:“时荆州信去倚待,脁执笔便成,文无点易。” |
26、博文约礼 | 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27、旁文剩义 | 次要的文字和内容。 | |
28、字顺文从 | 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 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序》:“其间独照之匠,若荆川、遵岩、震川,变秦汉为欧曾,易诘屈謷牙为字顺文从。” |
29、通文调武 |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 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
30、遂非文过 | 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错。 | 汉荀悦《汉纪 昭帝纪》:“遂非文过,知而不改。”《孟子 公孙丑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31、犀顶龟文 | 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 语出《后汉书 李固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
32、经文纬武 | 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 | 唐 许敬宗《定宗庙乐议》:“虽复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经文纬武,敢有寄于名言。” |
33、强文假醋 | 谓假斯文。 | 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二折:“有一等寒俭的泛泛之徒,他出来的不诚心,无实行,一个个强文假醋。” |
34、虚文缛礼 | 虚:虚假;缛:繁复,繁琐。虚伪的仪式,繁琐的礼节 |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盖英伦尔时,虚伪满于社会,以虚文缛礼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辄谓之恶人。” |
35、文通残锦 |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 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
36、文房四宝 | 俗指笔、墨、纸、砚。 | 宋 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尔来赏爱君与予。” |
37、多文强记 |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
38、斯文扫地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完全丧失;比喻破坏无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 |
39、御用文人 | 御用:帝王所用。为帝王所豢养只知道歌功颂德的无聊文人。比喻投靠有势力的集团或有势力的人物而为之吹嘘的文人。 |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原来请他去编撰县志的,偏又不肯歌功颂德,当一名乖乖的御用文人,得罪了有头有脸的人家。” |
40、斯斯文文 | 形容举目文雅。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 |
41、文以载道 |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 宋 周敦颐《通书 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
42、俗下文字 |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
43、文弱书生 |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
44、遒文壮节 | 遒:强劲有力。形容文辞强劲有力,节奏雄壮。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杜子美》:“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裘文壮节,抑扬哀怨。” |
45、文章盖世 | 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苏琼善词》:“韩愈文章盖世,谢安性情风流。” |
46、虚文浮礼 | 没有意义的,表面应酬的礼数。 | |
47、典章文物 | 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 《明史·文苑传·徐一夔》:“幸而天历间虞集倣六典法,纂《经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备。” |
48、高文大册 | 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 | 宋 汪藻《<苏魏公集>序》一时高文大册,悉出其手。” |
49、知文达礼 | 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 | 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 |
50、分文不值 | 形容毫无价值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有人赞叹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轻毁此事分文不值。” |
51、以郄视文 | 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扁鹊名)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
52、嚼字咬文 | 嚼:将食物咬烂。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实质。 | 清·张南庄《何曲·序》:“讵能嚼字咬文,又何须之乎者也。” |
53、文章宿老 | 工于文章的老前辈。 | 《新唐书·李峤传》:“李峤富才思,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
54、被发文身 | 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 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55、文治武力 | 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 西汉·戴圣《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 |
56、经武纬文 | 经:丝织品的直线;武:武功;纬:丝织品的横线;文:文治。以武功和文德治理国家。 | 南朝·梁·沈约《棋品序》:“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 |
57、重厚少文 | 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 | 《史记·高祖本纪》:“已而吕后问:‘阶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
58、文东武西 | 汉初叔孙通定的朝仪,文官位东,武官位西。指文武官员的排列位次。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列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
59、文子文孙 | 指周文王的子孙。《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一说为守文之子孙。见孙星衍疏。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 | 《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一说为守文之子孙。见孙星衍疏。 |
60、高文雅典 | 雅:雅正;典:典籍。高深的文章,雅正的典籍。 | 恽代英《致沈葆秀书》:“自然之情中所发自然之文,较高文雅典尤有价值多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