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为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为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碌碌无为碌碌:平庸的样子。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21章:“我早就这样想: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去死!”
2、引以为戒引来作为教训;警戒自己。常指用自己或别人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来警戒自己;避免重犯。清 钱大昕《士驾斋新录》:“为古之士,当引以为戒。”
3、社稷为墟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国家破亡而成为废墟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社稷为墟。”
4、以书为御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5、与古为徒古:古人,古代;徒:同类人。同古人做朋友。借古讽今或推崇古人。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6、指天为誓见“指天誓日”。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7、束蒲为脯将捆束的蒲柳说成肉脯。谓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汉·应劭《风俗通》:“秦相赵高指鹿为马,束蒲为脯,二世不觉。”
8、表里为奸表里:内外;奸:虚伪狡诈。比喻用勾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做坏事。明 沈德符《野获编 言事 王虎谷封事》:“王虎谷为祠祭郎中,以太监李广交结寿宁侯表里为奸,特疏请斩广以谢宗庙。”
9、慈悲为本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南齐书 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10、转败为胜变失败为胜利。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11、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同“为渊驱鱼,为丛驱爵”。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大小文武官员,都是助纣为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甚非计也。”
12、为善最乐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
13、倚此为命靠它作为生命的支柱。
14、饥虎不可为邻邻:邻居。比喻不要与穷凶极恶之人在一起。清·江日升《台湾外记》:“饥虎不可为邻,我提师远出,弟当留心防范。”
15、不足为奇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认为奇怪。多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新奇之处。也作“不足为怪”。宋 毕仲游《祭范德孺文》:“人乐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则公不足为奇。”
16、以鹿为马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
17、卓荦为杰卓荦:超绝,特出。指超绝出众的杰出人才。唐·韩愈《进学解》:“纡余为妍,卓荦为杰,较短量长,唯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18、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19、福为祸始享福太甚就隐伏着祸端。亦作“福为祸先”。晋·卢谌《赠刘琨》诗:“福为祸始,祸作福阶。”李善注引《韩诗》:“利为用本,福为祸先。”
20、日以为常经常做某件事,成了惯例常规。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不然则予之耽寝,日以为常,记者语简而不尽其详,亦不可知。”
21、斫雕为朴见“斫雕为朴”。《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后汉书·皇后传序》:“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及贵人。”
22、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23、积露为波比喻积少成多。明 袁宏道《题龙堂僧募册》诗:“衲子欲言面羞涩,试介乌纱作檀越,积露为波江可得,东邻北里贤相识。”
24、詈夷为跖詈:咒骂;夷:伯夷;跖:盗跖。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好人。明 沈德符《野获编 言事 言官一言之失》:“其他占风望气,詈夷为跖,自弃名教者,固不可胜数矣。”
25、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26、人自为政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传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听人自为政者。”
27、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鸠:斑鸠;憎:憎恨。鹰变化为斑鸠,其他的斑鸠仍厌恶它的目光。比喻外表变化,凶恶的本性不改,仍遭厌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28、何所不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为。《南史·孔琇之传》:“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案罪,或谏之,琇之曰:‘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
29、指腹为亲孩子尚未出生,在母腹中即由双方家长订立婚约。《魏书·王宝兴传》:“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30、不以为然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31、啮血为盟指咬臂出血,发誓定盟,以示坚决。揆郑《哀政闻社员》:“杨度初时,倡言排满,与黄兴、刘揆一啮血为盟,图为刺客,将赫然革命之健者。”
32、压良为贱旧指强买平民女子为奴婢。《资治通鉴·后晋纪齐王天福八年》:“自烈祖相吴,禁压良为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33、为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晋·干宝《搜神记》第七卷:“贾后为恶不悛。”
34、破矩为圆把方的改成圆的。比喻将刑法去严从简。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林传》:“大汉初兴,详览失得,故破矩为圆,斫雕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
35、刓方为圆《楚辞 九章 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王逸注:“言人刓削方木,欲以为圜,……以言谗人谮逐放己,欲使改行。”圜,同“圆”。把方的削成圆的。比喻改变忠直之性,随俗俯仰。战国·楚·屈原《楚辞·怀沙》:“刓方以为圆兮,常度未替。”
36、助桀为恶同“助桀为虐”。邹韬奋《信箱期望》:“因为无条件的生存,同流合污助桀为恶的生存,虽生犹死,乃至生不如死。”
37、束椽为柱捆扎椽子当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明·刘基《吊祖豫州赋》:“委弃九鼎兮,烹饪瓦釜。截梁为牫兮,束椽为柱。”
38、破涕为笑涕:眼泪。一下子停止哭泣;笑了起来。也用来形容转悲为喜。晋 刘琨《答卢湛书》:“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
39、鞠为茂草谓杂草塞道。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鞠,通“鞫”。《晋书·石勒载记》:“诚知晋之宗庙鞠为茂草,亦犹洪川东逝,往而不还。”
40、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孟子 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41、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汉书 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 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42、奉为楷模对某些人或事尊崇信奉;并当做典范、榜样。楷:法式;模:模范、典范。奉佛夫敷。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
43、是非只为多开口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40出:“一剑教伊死了休,黄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44、各自为战指各自独立行战。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45、一言为重,百金为轻金:古代货币单位。严守自己诺言比百两黄金还珍重。指信守诺言可贵。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46、知其不可为而为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郭沫若《南京印象》:“许多事情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但却丝毫也不能放松,不肯放松。”
47、旱魃为虐旱魃:古代传说中能赞成旱灾的怪物;虐:灾害。指旱灾。《诗经 大雅 云汉》:“旱魁为虐,如惔如焚。”
48、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一:“客栈小,已经人满为患。”
49、划地为牢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以“划地为牢”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划地为牢,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
50、九鼎不足为重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51、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明·吾丘瑞《运甓记·父子死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孩儿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阵。”
52、天下为一一:统一。指国家统一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今天下为一,春秋之义,王者无外,偃修封域中,而辞以出境何也。”
53、舍身为国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54、以规为瑱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国语·楚语上》:“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55、惟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清·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犹是一事,有贿者从,无贿者驳,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惟所欲为,莫之能制。”
56、无为自化谓无为而治。语本《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语出《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
57、以法为教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韩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58、无与为比犹无与伦比,无可比拟。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荣宠之盛,无与为比。”
59、有所不为为:做,干。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弃掉。宋·陈亮《酌古论·先主》:“当理而后进,审势而后动,有所不为,为无不成,是以英雄之主常无敌于天下。”
60、淮橘为枳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喜欢 戴圣《礼记 考工记序》:“橘逾淮而北为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