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尾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尾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首尾两端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后汉书 西羌传》:“初,饥五同种大豪卢匆,忍良等千余户别留允街,而首尾两端。”
2、尾大不掉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3、蚕头燕尾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
4、贪蛇忘尾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5、彻首彻尾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宋 朱熹《答陈安卿书》:“今此于既学适道之后却言笃信何也?恐信字彻首彻尾不可分先后。
6、少头缺尾比喻事物残缺不全。
7、摇头麰尾见“摇头摆尾”。
8、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诗经 邶风 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9、摇头摆尾①摇动着脑袋;摆动着尾巴。形容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摇晃着脑袋;摆动着身体。形容轻狂得意的样子。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
10、有头无尾只有开头;没有结尾。指说话做事不完整。宋 朱熹《朱子语类》:“若是有头无尾底人,便是忠也不久。”
11、临深履尾比喻处于危险恐惧的环境中。晋·鲍敬言《元君论》:“王者临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
12、倦尾赤色比喻十分困苦。《诗经 周南 汝坟》:“鲂鱼赤尾。”
13、狗续貂尾见“狗尾续貂”。清·嬴宗季女《六月霜·张罗》:“杀人献媚,情甘狗续貂尾。”
14、刀头燕尾喻笔锋劲利。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工画佛道,兼精番马,笔锋劲利,名刀头燕尾。”
15、首尾相连见“首尾相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黄巾来寇,融战败,走保都昌,时袁、曹、公孙首尾相连,融兵弱粮寡,孤立一隅,不与相通。”
16、摇尾乞怜乞:乞求;怜:怜悯;爱怜。原指狗摇着尾巴讨主人的欢喜。后形容卑躬屈膝地向别人谄媚讨好;希望得到一点儿好处。唐 韩愈《应科目与时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17、首尾相卫喻互相援救。《晋书·温峤传》:“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当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卫,又唇齿之喻也。”
18、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19、首尾夹攻夹:从两个相反方面来的。前后两方面同时攻击。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0回:“乾佑遣将,率精骑数万,从山南转出官军之后,首尾夹攻,官军骇乱,大败而奔。”
20、尾大难掉犹言尾大不掉。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于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
21、有头有尾既有开头;又有结尾。形容做事有始有终;能坚持到底。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 公冶长》:“做得一章有头有尾,与今之学者有头无尾底不同。”
22、虎头蛇尾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23、藏头露尾头藏起来;却把尾巴露出来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也作“露尾藏头”。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劝周公莫便生嗔,将酒礼强勒成亲,不争我藏头露尾,可甚的知恩报恩。”
24、耗子尾巴耗子尾巴没有肉。比喻没有多大好处,不值得重视。
25、从头至尾由开头到末尾。指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也作“从头到底”、“从头到尾”。宋 朱熹《答吕伯恭(其三三)》:“不免索性说了,从头彻尾,只是此一个病根也。”
26、衔尾相属衔:马嚼子;尾:马尾巴。马嚼子接着马尾巴。形容一个紧跟着一个,成单行前进。宋·钱易《南部新书》:“前马已进,后马续来,相似不绝者,古人谓之衔尾相属,即其义也。”
27、楚尾吴头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宋·朱熹《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
28、苍蝇附骥尾骥:千里马。苍蝇附在千里马的尾上。比喻依靠他人的名望而出名。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贞索隐:“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益彰也。”
29、首尾相继前后连接不断。《魏书·侯渊传》:“时青州城人馈粮者首尾相继。”
30、雄鸡断尾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
31、眉尖眼尾指眉眼间的神色。宋·石孝友《卜算子》:“一剪艳波横,两点愁山重。收拾眉尖眼尾情,作个鸳鸯梦。”
32、摇尾涂中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曳尾,犹摇尾。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
33、吴头楚尾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职方乘序》:‘吴头楚尾。’”
34、街头巷尾指大街小巷。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太子道一禅师》:“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日:‘街头巷尾。’”
35、矫尾厉角形容逞强好胜、趾高气扬的模样。矫尾,翘尾巴。厉角,磨头角。清 钱谦益《冯巳苍诗序》:“宾筵客座,辩论锋起,援古证今,矫尾厉角,自以为冯氏一家之学,论者无以难也。”
36、掐头去尾指事物只剩下中间的一部分;或指没头没尾;看不清脉络。也指去掉没有用的或不重要的部分。蒋子龙《拜年》:“一个月赶上俩节日,掐头去尾,一个月连半个月的活也干不上了!”
37、首尾受敌首尾:前后。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周书·文帝纪》:“今逼以上命,悉令赴关,悦蹑其后,欢邀其前,首尾受敌,其势危矣。”
38、无头无尾没有线索;没有来由。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这官司无头无尾,那贼人难捉难拿。”
39、狗尾貂续见“狗尾续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狗尾貂续者亦有之。”
40、鲂鱼赪尾《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毁。”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朱熹集传:“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后因以形容人困苦劳累,负担过重。《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朱熹集传:“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
41、道头会尾见“道头知尾”。《五灯会元·芭蕉清禅师法嗣·承天辞确禅师》:“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道头会尾,举意知心。’”
42、巷尾街头指大街小巷。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一:“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日:'街头巷尾。'”
43、首尾相救救:援助。头和尾相互援助。比喻前后互相援助。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44、通首至尾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3回:“蕙娘将前前后后,通首至尾,说了一遍。”
45、针头线尾缝纫用的针线等物。夏萍《曾宪梓传》第一部分:“要生存,必须努力开垦,举凡‘家头窑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田头地尾’的各种劳作,客家妇女无不参与,而且与客家男人一起辖内制川、同甘共苦。”
46、衔尾相随衔:马嚼子;尾:马尾巴。马嚼子接着马尾巴。形容一个紧跟着一个,成单行前进。《汉书·匈奴传》:“如遇险阻,衔尾相随。”
47、首尾相应应:接应。原指作战时各部密切配合;互相接应。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48、尾巴难藏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49、顾头不顾尾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
50、尾生之信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51、蛇头蝎尾指蛇蝎之毒。泛指毒害人的东西。唐·卢仝《忆金鹅山沈山人》诗:“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52、神龙见首不见尾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清 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53、老鼠尾巴比喻条件很差,力量很小。陈立德《前驱》:“却被她一把揪住了脑后的那条花白的细辫子,像抓住了一条就想逃走的老鼠尾巴。”
54、摇尾求食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55、摆尾摇头摆动头尾,形容喜悦或悠然自得的样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卷:“只见麒麟迅速,狮子峥嵘,摆尾摇头,山林迎接。”
56、附人骥尾骥:千里马。依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比喻依附他人而成名。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七章:“痛责那倡言合作的学生,说他们太无志气,不识潮流,要附人骥尾。”
57、畏首畏尾比喻作事胆子小;顾虑多。畏:畏惧;害怕。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58、断尾雄鸡断尾:断去尾巴。雄鸡因怕做祭祀的贡品而自残其身。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或装傻。宋·苏轼《僧爽白鸡》:“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
59、眉头眼尾指眉眼间的神色。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1卷:“乡原是个无骨肋底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
60、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诗 豳风 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