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威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威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恩威并用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现也指掌权者对手下人,同时用给以小恩小惠和给以惩罚的两种手段。《三国志 吴书 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2、擅作威福擅:自作主张。滥用职权,作威作福。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方今汉朝献帝在位,被那董卓专权,擅作威福,生杀由己。”
3、威福自己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周书·尉迟迥传》:“杨坚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势,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
4、威胁利诱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使人屈服。李乔《欢笑的金沙江》:“在他的威胁利诱下,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鬼混下去。”
5、游行示威广大群众为了庆祝、纪念、示威等在街上结队而行。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些口号下煽动一部分人游行示威,蓄谋让外国人把他们的言论行动拿到世界上去广为宣传。”
6、恩威并著恩德与威势同时并行。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无不钦服。”
7、社威擅势倚仗权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淮南子·汜论训》:“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8、威武不屈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威武:权势;武力。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官不威,牙爪威牙爪: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俺也是文齐福不齐,你正是官不威牙爪威。”
10、威而不猛有威仪而不凶猛。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1、发威动怒威:威力,威风。发威风,动怒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5回:“你们太闹的不像了,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
12、威凤片羽由一根凤羽而显示其全貌。比喻卓越的人才所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或珍贵难得的事物的零星片断。清·平步青《霞外捃屑·诗话·费鹿峰诗笺》:“泛然酬应之作,犹是七子遗响,集未必存,威凤片羽,亦不可轻弃也。”
13、威风扫地完全丧失了威严和信誉。赵树理《三里湾》:“要是完全听他的,以前的威风扫地,以后就再不得为王。”
14、宣威耀武耀:炫耀;武:武力。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15、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16、威震天下威:威势或威望。震:震动。威势或威望震动天下。亦作“威振天下”。汉·桓宽《盐铁论·非鞅》:“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
17、威凤一羽谓略见善政一斑之意。《梁书·刘遵传》:“及弘道下邑,未申善政,而能使民结去思,野多驯雉,此亦威凤一羽,足以验其五德。”
18、祲威盛容庄重的声威和盛大的仪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凤盖飒洒,和鸾玲珑。天官景从,祲威盛容。”
19、虎狼之威威:威力,威风。形容威严的气派和声威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告大人暂息雷霆之怒,略罢虎狼之威。”
20、下马威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李彪终久是衙门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来,先把李旺打一个下马威。”
21、汉官威仪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22、虎威狐假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北周·庾信《哀江南诗》:“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23、下马作威指官吏到任故意用严法处理下属树立威风。泛指先给对方一点厉害。东汉·班固《汉书·叙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郡,畏其下马作威,吏民竦息。”
24、龙威燕颔形容威严雄武的相貌。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阿文成公》:“余时在毕秋帆尚书幕下,见之,乃身裁短小,弱不胜衣,并无龙威燕颔之相也,亦奇矣哉!”
25、威望素著威望:威信,声望;素:一向;著:明显。一向很有威望。《宋史 宗泽传》:“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并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民赖以安。”
26、狮威胜虎胜:胜过,超过。狮子的威力超过老虎。比喻妇人十分悍妒。清·孔尚任《桃花扇·逢舟》:“狮威胜虎,蛇毒如刃。”
27、养威蓄锐培植威力,积蓄锐气。唐·于公异《李晟收复西京露布》:“养威蓄锐,真殄元凶。”
28、打下马威官吏初到任时,严厉对待属员,并加以责打,以显示威风。后也指初见面时借故给人出难题,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执所携巴棍而毒殴之,名曰打下马威。”
29、假虎张威犹言狐假虎威。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忠孝记·欲进谏章>》:“费尽他机智,只是要贪名固位,假虎张威。”
30、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31、威武不能屈威武:武力。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2、咫尺威颜同“咫尺天颜”。宋·王安石《和蔡枢密孟夏旦日西府书事》:“联翩人贺知君意,咫尺威颜不隔霄。”
33、节威反文节:节制;威:威力,威风;反:同“返”,归还。节抑威强,复用文理。战国·赵·荀况《荀子·强国》:“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
34、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威武:武力;贱:地位低。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不因贫贱而改变节操。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而且证明了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35、扬威耀武见“扬威曜武”。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扬威耀武显神通,走石飞沙弄本事。”
36、威武雄壮威力强大,壮盛有气势。毛泽东《论持久战》:“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
37、摄威擅势谓凭借权势,专横跋扈。西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昔者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38、作威作福作威:横行霸道;作福:奢侈享乐。原指国君专行赏罚;独揽威权。现形容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尚书 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39、养锐蓄威见“养威蓄锐”。《清史稿·洪承畴传》:“我军亦得养锐蓄威,居中制外。”
40、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鲁迅《同意和解释》:“这原是国货,何苦违背民族主义,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呢?”
41、威振天下威:威名。威力和名望使天下人拜服。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今延寿汤所诛,威振天下,虽易之折售,诗之雷霆,不能及也。”
42、威风祥麟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风。”《宋史·乐志一》:“九年,岚州献祥麟。”
43、威福由己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新唐书·刘炜之传》:“太后威福由己,而帝营救,速吾祸也。”
44、威信扫地威信:威望和信誉。威望、信誉全部丧失。比喻威望和信誉完全丧失。郭沫若《南京印象》:“而且就是他,使得法纪荡然,使得政府的威信扫地,他到底有什么收获?”
45、利诱威胁利诱:用利益诱惑;威胁:恐吓。形容软硬兼施,使别人顺从。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但是他们经不起帝国主义的利诱威胁。”
46、下车作威原指封建时代官吏一到任,就显示威风,严办下属。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一点厉害。《汉书·序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47、蓄锐养威蓄:积聚。积蓄锐气,蓄养威力。《周书·韦孝宽传》:“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人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观衅而动。”
48、赫斯之威赫:显耀。斯:语气助词。威:威严。指帝王或显耀人物威武奋发貌。《晋书·应詹传》:“陛下宜奋赫斯之威,臣等当得负戈前驱,庶凭宗庙之灵,有征无战。”
49、恩威并重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50、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51、威尊命贱威:威力。法令尊严、生命贱微,指军令如山倒,宁可牺牲生命,不得抗令。唐·李华《吊古战场》:“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52、威迫利诱既用暴力威胁、诱惑;又用名利强迫。指软硬兼施。诱:诱惑。宋 王灼《颐堂文集 卷三 李仲高石君堂》诗:“利诱威胁拟夺去,仲高誓死君之侧。”
53、克爱克威《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后因以“克爱克威”谓恩威得当而使人心悦诚服。《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
54、狐藉虎威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同“狐假虎威”。《宋书 恩幸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
55、威凤祥麟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象征,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宋书 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风。”《宋史 乐志一》:“九年,岚州献祥麟。”
56、奋武扬威振奋勇气,施展威风。《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57、龙威虎震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二卷:“梁鹄书,如龙威虎震,剑拔弩张。”
58、扬威曜武炫耀武力,显示威风。《魏书·蠕蠕匈奴宇文莫槐等传论》:“是故魏氏祖宗扬威曜武,驱其畜产,收其部落。”
59、草木知威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新唐书 张万福传》:“朕谓江淮木草亦知尔威名。”
60、威风八面形容神气十足,声势慑人。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鄙人面奉御旨,办理‘七七’周年纪念——有人早就这样替我宣传出去了——应该是威风八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