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威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威望素著 | 威望:威信,声望;素:一向;著:明显。一向很有威望。 | 《宋史 宗泽传》:“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并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民赖以安。” | 
| 2、狐藉虎威 | 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同“狐假虎威”。 | 《宋书 恩幸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 | 
| 3、发威动怒 | 威:威力,威风。发威风,动怒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5回:“你们太闹的不像了,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 | 
| 4、草木知威 |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 《新唐书 张万福传》:“朕谓江淮木草亦知尔威名。” | 
| 5、作威作福 | 作威:横行霸道;作福:奢侈享乐。原指国君专行赏罚;独揽威权。现形容耀武扬威;横行霸道。 | 《尚书 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 
| 6、畏威怀德 | 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 《国语 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 
| 7、威重令行 | 权势大,有令必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凤姐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 | 
| 8、威福自己 | 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 | 《周书·尉迟迥传》:“杨坚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势,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 | 
| 9、汉官威仪 | 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 
| 10、恩威并行 |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 
| 11、威仪孔时 | 威仪:庄严的仪容和举止;孔:甚,很。仪容严肃,举止庄重,很合时宜。 | 《诗经·大雅·既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 | 
| 12、擅作威福 | 擅:自作主张。滥用职权,作威作福。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方今汉朝献帝在位,被那董卓专权,擅作威福,生杀由己。” | 
| 13、群威群胆 | 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 毛泽东《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大家出力量,不怕牺牲,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群威群胆,英勇杀敌。” | 
| 14、声威大震 | 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 
| 15、威而不猛 | 有威仪而不凶猛。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 16、祥麟威凤 |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 《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凤。” | 
| 17、宣威耀武 | 耀:炫耀;武:武力。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 |
| 18、蓄锐养威 | 蓄:积聚。积蓄锐气,蓄养威力。 | 《周书·韦孝宽传》:“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人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观衅而动。” | 
| 19、赫斯之威 | 赫:显耀。斯:语气助词。威:威严。指帝王或显耀人物威武奋发貌。 | 《晋书·应詹传》:“陛下宜奋赫斯之威,臣等当得负戈前驱,庶凭宗庙之灵,有征无战。” | 
| 20、作福作威 | 原指国君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用以形容妄自尊大,滥用权势。 | 语出《书 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 
| 21、威震天下 | 威:威势或威望。震:震动。威势或威望震动天下。亦作“威振天下”。 |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 | 
| 22、恩威并用 |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现也指掌权者对手下人,同时用给以小恩小惠和给以惩罚的两种手段。 | 《三国志 吴书 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 
| 23、养锐蓄威 | 见“养威蓄锐”。 | 《清史稿·洪承畴传》:“我军亦得养锐蓄威,居中制外。” | 
| 24、下车作威 | 原指封建时代官吏一到任,就显示威风,严办下属。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一点厉害。 | 《汉书·序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 
| 25、龙威燕颔 | 形容威严雄武的相貌。 | 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阿文成公》:“余时在毕秋帆尚书幕下,见之,乃身裁短小,弱不胜衣,并无龙威燕颔之相也,亦奇矣哉!” | 
| 26、下马威 | 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李彪终久是衙门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来,先把李旺打一个下马威。” | 
| 27、奋武扬威 | 振奋勇气,施展威风。 |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 
| 28、下马作威 | 指官吏到任故意用严法处理下属树立威风。泛指先给对方一点厉害。 |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郡,畏其下马作威,吏民竦息。” | 
| 29、游行示威 | 广大群众为了庆祝、纪念、示威等在街上结队而行。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些口号下煽动一部分人游行示威,蓄谋让外国人把他们的言论行动拿到世界上去广为宣传。” | 
| 30、威望素着 | 威望:威信,声望;素:一向;着:明显。一向很有威望。 | 《宋史 宗泽传》:“泽威望素着,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并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民赖以安。” | 
| 31、凛凛威风 | 凛凛: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气派令人敬畏。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有一个守旗壮士,冠簪鱼尾,甲皱龙鳞,身长一丈,凛凛威风,便是险道神郁保四。” | 
| 32、威凤祥麟 |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象征,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 《宋书 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风。”《宋史 乐志一》:“九年,岚州献祥麟。” | 
| 33、威胁利诱 | 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使人屈服。 | 李乔《欢笑的金沙江》:“在他的威胁利诱下,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鬼混下去。” | 
| 34、官不威,牙爪威 | 牙爪: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 |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俺也是文齐福不齐,你正是官不威牙爪威。” | 
| 35、威风扫地 | 完全丧失了威严和信誉。 | 赵树理《三里湾》:“要是完全听他的,以前的威风扫地,以后就再不得为王。” | 
| 36、窃弄威权 | 指玩弄权柄。 | 宋·苏舜钦《火疏》:“在辅弼无椑国体者去之,居左右窃弄威权者去之。” | 
| 37、扬威曜武 |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 《魏书·蠕蠕匈奴宇文莫槐等传论》:“是故魏氏祖宗扬威曜武,驱其畜产,收其部落。” | 
| 38、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 39、恩威并济 | 恩德与威势同时并行。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6回:“以为恩威并济,内外兼筹,布置得七平八稳,可以任我欲为了。” | 
| 40、威风祥麟 |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 《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风。”《宋史·乐志一》:“九年,岚州献祥麟。” | 
| 41、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 富:有钱;贵:地位高;淫:惑乱;威武:武力。指不因有钱有势而惑乱,不因武力或权势而胁迫屈服。 | 清·方亨咸《邵村杂记·武风子传》:“其有道者欤?不然,何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耶?” | 
| 42、祲威盛容 | 庄重的声威和盛大的仪容。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凤盖飒洒,和鸾玲珑。天官景从,祲威盛容。” | 
| 43、耀武扬威 | 耀:炫耀;夸耀;武:武力;扬威:显示威风。炫耀武力;显示威风;也作“扬威耀武”。 | 元 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这唐兵人强马壮,耀武扬威,真个是将勇兵骁也。” | 
| 44、恩威并重 |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 
| 45、震主之威 | 威:威势。使君主畏忌的威势。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 
| 46、社威擅势 | 倚仗权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淮南子·汜论训》:“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 
| 47、威武不屈 |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威武:权势;武力。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 48、威武不能屈 | 威武:武力。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 49、官不威,爪牙威 |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少不得官不威,爪牙威,做都管,做大叔,走头贴,打驿吏,欺估客,诈乡民,总是这一干人丁。” | 
| 50、扬威耀武 | 见“扬威曜武”。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扬威耀武显神通,走石飞沙弄本事。” | 
| 51、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 52、恩威并著 | 恩德与威势同时并行。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无不钦服。” | 
| 53、养威蓄锐 | 培植威力,积蓄锐气。 | 唐·于公异《李晟收复西京露布》:“养威蓄锐,真殄元凶。” | 
| 54、利诱威胁 | 利诱:用利益诱惑;威胁:恐吓。形容软硬兼施,使别人顺从。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但是他们经不起帝国主义的利诱威胁。” | 
| 55、威福由己 | 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 | 《新唐书·刘炜之传》:“太后威福由己,而帝营救,速吾祸也。” | 
| 56、杀威棒 | 旧时为压倒犯人的气焰,用棍棒打刚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部。借指灭人威风的工具或手段。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先皇太祖武德皇帝圣旨事例,但凡新入流配的人,须先吃一百杀威棒。” | 
| 57、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 威武:武力;贱:地位低。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不因贫贱而改变节操。 | 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而且证明了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 
| 58、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 
| 59、威迫利诱 | 既用暴力威胁、诱惑;又用名利强迫。指软硬兼施。诱:诱惑。 | 宋 王灼《颐堂文集 卷三 李仲高石君堂》诗:“利诱威胁拟夺去,仲高誓死君之侧。” | 
| 60、威风凛凛 | 形容威严可畏;气势逼人。威风:使人敬畏的气势或气派;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 元 费唐臣《贬黄州》:“见如今御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