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痛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深恶痛疾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2、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3、痛可言邪这种悲痛怎么能说得出呢?
4、痛悔前非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无限的虐待,已经弄得来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5、创钜痛仍见“创巨痛仍”。
6、痛心疾首伤心而且头痛。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7、痛不堪忍堪:可;忍:忍耐。疼痛或悲痛到极点,以至于忍受不了。宋·洪迈《夷坚丁志·陈通判女》:“过岭下,小石损我足,仆地移时,至今犹痛不堪忍。”
8、痛入心脾形容悲痛到了极点。《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女儿]饿到六天上,不能起床,母亲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
9、痛贯心膂形容悲痛到极点。宋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岩肖之先君光禄,靖康间为京城守御司属官,尝以守御策献之朝,而议者沮之。京城失守,督将士与虏战,遂以身殉国。及归葬日,公为挽诗……岩肖每一读之,痛贯心膂。”
10、无关痛痒痛痒: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任凭这些民贼把他的祖传世产怎样割、怎样卖、怎样送,都当作无关痛痒的么?”
11、令人痛心指让人悲愤痛恨。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特别是我们这些负责的同志还有不少的歪风,给予工作的损害也是令人痛心的。”
12、深恶痛恨深:很,十分;恶:厌恶。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巴金《谈<春>》:“倘使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恶痛恨,那么我绝不会写《家》《春》《秋》那样的书。”
13、创巨痛仍亦作“创钜痛仍”。谓创伤深重而悲痛长久。唐·柳宗元《寿州安丰县孝门铭》:“创巨痛仍,号于穹旻。”
14、深恶痛诋深:很,十分;恶:厌恶;诋:诋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郭沫若《沸羹集·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我们对于旧文字,应该不要那么时髦地一概的深恶痛诋。”
15、创剧痛深谓创伤大、痛苦深。郭末若《苏联游记·七月十日》:“斯大林城市可云创剧痛深,全市无一家完整房屋。”
16、疾痛惨怛疾:病;惨怛:忧伤,痛悼。痛苦的情怀与悲惨的惦念。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7、痛毁极诋痛:尽情;诋:毁谤,诬蔑。指尽力揭发暴露或极力毁谤辱骂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
18、痛心切骨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白萍》:“子负心太甚,即王魁、李益,有不逮焉……思之痛心切骨,街非一朝一夕矣。”
19、痛切心骨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义士仁人,痛切心骨。岂以陛下之圣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20、丧明之痛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21、痛心入骨形容伤心到了极点。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谭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
22、深恶痛嫉见“深恶痛绝”。鲁迅《伪自由书·“以夷制夷”》:“揭开了‘以华制华’的黑幕,他们竟有如此的深恶痛嫉,莫非真是太伤了此辈的心么?”
23、狂歌痛饮狂:越出常度;痛:痛快,尽情。欢畅饮酒,纵情唱歌。形容喜悦的心情。金·元好问《摸鱼儿》:“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24、西河之痛痛:悲伤。指丧子之痛。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25、破口痛骂破口:恶语。满口恶语骂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老太婆坐在窗下,指着丈夫就破口痛骂:‘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地道的傻瓜!’”
26、抚今痛昔见“抚今悼昔”。明·陈汝元《金莲记·释愤》:“感惠忘仇,抚今痛昔。”
27、深恶痛绝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28、头痛脑热见“头疼脑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若果有此事,前日大棍打时,也该有些头痛脑热。”
29、忍痛割爱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指不是出自本意忍痛地放弃心爱的东西。王朔《我是你爸爸》:“爱情嘛,不管早晚,不分先后,我忍痛割爱。”
30、切齿痛心切齿:咬紧牙齿;痛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战国策 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史记 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31、痛心刻骨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明史·刘健传》:“臣等遭逢先帝,临终顾命,惓惓以陛下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报。”
32、不痛不痒比喻评论、批评等不能触及实质;没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明 吴炳《情邮记 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
33、灼艾分痛比喻兄弟友爱。《宋史·太祖纪》:“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34、剥肤之痛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周易 剥》:“剥床以肤,凶。”
35、抱头痛哭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这里于家父子同他家里人抱头痛哭。”
36、沉着痛快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辩》:“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37、痛深恶绝极端痛恨、厌恶。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似乎已痛深恶绝了大哥,因为大哥竟敢公然与冠家为敌,帮着钱默吟和金三爷到冠家叫闹,打架。”
38、好了疮疤忘了痛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39、哀痛欲绝哀痛:悲痛;绝:断绝;指气绝。悲伤得要气绝了。邹韬奋《抗战以来 与中央党部交涉的经过》:“尤使我哀痛欲绝的是艰苦忠贞于抗建文化事业的青年干部一个又一个的被拘捕。”
40、轻怜痛惜见“轻怜重惜”。
41、痛剿穷迫竭尽全力剿灭追杀。清 王韬《瓮牑余谈 贼中悍酋记》:“一鼓而歼之,乃西窜慈野,痛剿穷迫。斩获无数。”
42、痛剿穷追剿:征剿。竭尽全力剿灭追杀清·王韬《瓮牖余谈·贼中悍酋记》:“鼓歼之,乃西窜慈野,痛剿穷追。”
43、头痛额热见“头疼脑热”。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俺两口儿有些头痛额热,思想你时,见这半个衫儿,便是见您两口儿一般。”
44、亲痛仇快仇:敌人;亲:自己人。使亲人悲痛;却使敌人高兴。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4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茅盾《清明前后》第一幕:“徒劳而无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兄弟一向是坚决反对的!”
46、创钜痛深比喻受到巨大的创伤,痛苦之极
47、痛饮黄龙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宋史 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48、痛快淋漓形容尽情尽意;非常畅快。淋漓:心情舒畅。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3回:“买了一票砖,害得人家一个痛快淋漓。”
49、创巨痛深创:创伤。伤口大;痛苦深。比喻遭受重大的、令人极其沉痛的损失。南北 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臣父遭遇无道,创巨痛深,无以仰答明诏。”
50、痛彻骨髓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巴金《雨》:“而我们却在灭亡的途中挣扎,终于逃不掉悲惨的命运,这真叫人感到痛彻骨髓。”
51、痛心病首犹痛心疾首。形容极其悲愤。《新唐书 突厥传上》:“帝谓群臣曰:‘往国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诡而臣之,联常痛心病首,思一刷耻于天下。”
52、额蹙心痛极度忧愁伤心貌。明天放道人《〈四声猿〉序》:“《渔阳》意气,泉路难灰,世人假慈悲学大菩萨,而勤王断国之徒,多在涂脂调粉之辈,此文长所为额蹙心痛者乎。”
53、痛下针砭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清史稿 艺术传 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
54、痛哭流涕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痛哭:尽情大哭;涕:眼泪。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55、痛饮狂歌痛:痛快,尽情;狂:越出常度。欢畅饮酒,纵情唱歌。形容喜悦的心情。唐·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
56、黄龙痛饮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后遂以“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龚振黄《青岛潮》第十五章:“是以都门学界,纠合学界同志,连络全国人民,黄龙痛饮,岳武穆之是法;马革裹尸,汉伏波之未死。”
57、号啕痛哭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
58、悲痛欲绝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59、痛抱西河比喻丧子之痛。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60、头痛治头,足痛治足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