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负俗之讥见“负俗之累”。
2、艳美绝俗绝俗:远超过寻常。形容女子相貌明艳美丽,远远超过一般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一日,生于隘巷中,见一女郎,艳美绝俗,从以小鬟,仅六七岁。”
3、惊世绝俗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公之所为,必将惊世绝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胆裂。”
4、庸耳俗目指学识浅薄的人。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5、遁俗无闷见“遁世无闷”。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6、入乡问俗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7、愤世疾俗见“愤世嫉俗”。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8、风移俗易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汉·班固《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9、风移俗改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晋·李氏《先贤行状》:“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
10、超俗绝世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汉·赵壹《非草书》:“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11、惊愚骇俗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清·李绂《裕州观祷雨》诗:“神或附人称马子,惊愚骇俗走相使。”
12、超世拔俗见“超尘出俗”。《西湖佳话·灵隐诗迹》:“自从这亭子造了,游人都要到亭子上息足片时,说些超世拔俗的话。”
13、习俗移人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14、伤风败俗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魏书 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15、俗不可医俗气已深,不可救药。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16、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17、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18、随乡入俗见“随乡入乡”。明·汤显祖《邯郸记·望幸》:“则怕珍羞不齐,老皇帝也只得随乡入俗了。”
19、凡胎俗骨凡:平庸,寻常。指人间普通平庸的人。明·无名氏《蕉帕记》第三出:“向来偏觅多人,皆系凡胎俗骨,无可下手。”
20、俗不堪耐俗:庸俗;堪:可;耐:忍受。庸俗得使人受不了。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但这种俗不堪耐的广告对于我也觉得有几份依依欲动的神气了。”
21、习非成俗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22、不落俗套落:停留,定正。不因袭陈旧的格式。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学习写点评论性质的文章,给自己立两个标准。一个是独立思考,另一个是不落俗套。”
23、异政殊俗异政:不同的政教;殊俗:不同的风俗。指偏离正道的正教会风俗。《诗经》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24、风移俗变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25、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明·王冕《题墨梅图》:“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26、白丁俗客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明 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27、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习俗。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28、高情迈俗迈:超过,超逸。情致高雅脱俗。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唐》:“野逸不群,高情迈俗,张藻之亚也。”
29、超然绝俗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30、积习成俗一种做法反复多次实施就成了习俗。晋 申绍《上疏陈时务》:“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31、悯时病俗指忧虑时俗。宋 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32、出家弃俗弃:放弃;俗:尘俗。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2回:“我已出家弃俗,家中之事,公主自为主之,我何苦又去管他?”
33、凡夫俗子泛指平庸的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
34、随俗雅化随着时俗风尚恰到好处地改变装饰。
35、飞遁离俗飞遁:指隐退。指隐退而远离尘俗。三国 魏 曹植《七启》:“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
36、入境问俗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37、矫世变俗指纠正和改变不良的世风民俗。《宋史 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38、雅俗共赏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39、移风改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宋书 乐志一》:“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40、适俗随时犹言顺应时俗。唐·刘知畿《史通·杂说中》:“案绰文虽去彼淫丽,存兹典实,而陷于矫枉过正之失,乖天适俗随时之义。”
41、奇风异俗奇特的习惯和风俗。郭沫若《苏联纪行·七月十二日》:“街头每见奇风异俗。每有女子头顶一件大罩袍,脸前垂一黑色厚纱幔。”
42、欺世罔俗罔:欺骗。欺骗世人,蒙骗流俗。汉·张衡《请禁绝图箴疏》:“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睐势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
43、矫国革俗匡正国事,改革敝俗。《战国策 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44、匡时济俗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匡时济俗,罔不率繇。”
45、遗风余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汉 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46、化民成俗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47、离世绝俗犹言离世异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可谓离世绝俗矣。”
48、高节迈俗迈:超逸。指志节高超脱俗。《晋书·江统传》:“惇字思悛,孝友淳粹,高节迈俗。”
49、习以成俗俗:习惯。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做,成了习俗。《魏书 高允传》:“虽条旨久颁,而俗不革变。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为下者习以成俗,教化陵迟,一至于斯。”
50、粗俗之辈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51、高世骇俗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52、遁世绝俗见“遁世离俗”。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53、抗尘走俗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54、遗俗绝尘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55、惊世震俗见“惊世骇俗”。宋·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
56、遗风旧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元·揭傒斯《彭州学记》:“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为宾主,治者狃闻习见,以遗风旧俗为可鄙,前言往行为可鄙。”
57、矫世厉俗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明 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58、村夫俗子指粗野鄙俗的人。清 李渔《风筝误 鹞误》:“我虽然不识字,不晓得诗的好歹,只是写得这几行子出的,也不是个村夫俗子了。”
59、省方观俗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周书·窦炽传》:“得一睹诛剪鲸鲵,廓清寰宇,省方观俗,登岳告成,然后归魂泉壤。”
60、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梁书·处士传·诸葛璩》:“璩安贫守道,悦《礼》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