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风移俗改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晋·李氏《先贤行状》:“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 |
2、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
3、奇风异俗 | 奇特的习惯和风俗。 | 郭沫若《苏联纪行·七月十二日》:“街头每见奇风异俗。每有女子头顶一件大罩袍,脸前垂一黑色厚纱幔。” |
4、阿时趋俗 | 阿:迎合。迎合时尚和世俗。 | 恽代英《再复毕几庵书》:“故办杂志者,当研究社会心理(然此决非阿时趋俗,只以顺其势而利导之耳)。” |
5、伤教败俗 | 见“伤化败俗”。 | 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
6、白丁俗客 |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 明 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
7、一民同俗 |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 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8、阿世媚俗 | 阿世:迎合世俗。曲意迎合当时社会的陈规陋俗。 | 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如其《民政》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 |
9、矫世励俗 | 矫世:纠正世风。励:鼓励。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 | 宋·王禹偁《四皓庙碑》:“远害全身,矫世励俗。清泉洗耳,紫芝充腹。” |
10、变俗易教 |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 《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
11、惊世骇俗 |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 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
12、伤化败俗 | 败坏教化和风俗。 | 《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
13、一表非俗 |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
14、匡时济俗 |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 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匡时济俗,罔不率繇。” |
15、变古易俗 |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习俗。 | 《楚辞 九辩》:“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
16、违时绝俗 |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
17、染风习俗 | 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 《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
18、移风易俗 | 移、易:改变;俗:长期积累、沿袭下来的民俗习惯等的总和。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19、违世乖俗 | 同“违时绝俗”。 | 清·管同《饿乡记》:“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义之士,不得至是乡。” |
20、调风变俗 | 犹言移风易俗。 | 《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
21、遗俗绝尘 |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 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
22、高情迈俗 | 迈:超过,超逸。情致高雅脱俗。 |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唐》:“野逸不群,高情迈俗,张藻之亚也。” |
23、随乡入俗 | 见“随乡入乡”。 | 明·汤显祖《邯郸记·望幸》:“则怕珍羞不齐,老皇帝也只得随乡入俗了。” |
24、从俗浮沉 | 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感。 |
25、高世骇俗 |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 |
26、入国问俗 |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27、入邦问俗 | 见“入国问俗”。 | 叶圣陶《席间》:“‘入邦问俗,古之道也。’主人唱着古人的调子。” |
28、从俗就简 | 依照通俗的做法,以求简易。 | 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简帖,必旋检本,模仿笔画,从俗就简。 |
29、相习成俗 | 习:习惯于。相互因袭,而形成一种习俗。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今虽至愚人,悖戾恣睢,其处断一事,责诘一人,莫不辄曰理者,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 |
30、省俗观风 |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 | 《隋书·炀帝纪》:“省俗观风,爰届幽朔。” |
31、惊世绝俗 | 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 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公之所为,必将惊世绝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胆裂。” |
32、习俗移人 | 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
33、超尘出俗 |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
34、败俗伤化 |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 《汉书 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
35、俗不堪耐 | 俗:庸俗;堪:可;耐:忍受。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 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但这种俗不堪耐的广告对于我也觉得有几份依依欲动的神气了。” |
36、违乡负俗 |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 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昔苏季、张仪违乡负俗,尚复招三方以事赵,请六国以尊秦。” |
37、激贪厉俗 | 谓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 《梁书·萧颖达传》:“在于布衣,穷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贪厉俗,惇此薄夫。” |
38、化民成俗 |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39、习非成俗 | 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 |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
40、澡慰故俗 | 澡慰:洗净、熨平。比喻改革旧的风俗。 | 宋·宋祁《成都府新建汉文翁祠堂碑》:“翁之治蜀,开学校以《诗》、《书》教人,澡慰故俗。” |
41、遗风馀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
42、凡桃俗李 |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 明·王冕《题墨梅图》:“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
43、遗世拔俗 | 见“遗世越俗”。 | 明·张居正《与司成马孟河书》:“夫遗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济物者,大贤之宏量也。” |
44、诡雅异俗 | 和雅正相背,与常俗相违。谓异端邪说。 | 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议,日竞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诡雅异俗者据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惧邪!” |
45、愤世疾俗 | 见“愤世嫉俗”。 |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
46、超俗绝世 | 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 | 汉·赵壹《非草书》:“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
47、村筋俗骨 | 村:粗俗;俗:庸俗。形容人品粗俗不堪。 |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 |
48、弃俗出家 | 弃:放弃;俗:尘俗。放弃世俗出家为僧尼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
49、树俗立化 | 树立风俗教化。 | 《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
50、习俗移性 | 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晏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 |
51、入境问俗 |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52、欺世乱俗 | 乱:迷惑。欺骗世人,破坏习俗。 | 宋·陈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给事中王时升似朴实诈,足以欺世乱俗。” |
53、不僧不俗 |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误了终身?” |
54、超然绝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 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
55、负俗之讥 | 见“负俗之累”。 | |
56、避俗趋新 | 避:舍弃;趋:奔赴,趋向。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 叶圣陶《未厌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
57、变风易俗 |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倒敛……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
58、随俗浮沉 | 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随着潮流走。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
59、移风平俗 | 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 《吕氏春秋 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
60、贩夫俗子 | 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 | 明 顾大典《青衫记 茶客娶兴》:“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