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观风察俗观察国风民俗。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2、变容改俗指改变风貌习俗。《吕氏春秋 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3、革风易俗改变风气和习俗。
4、飞遁离俗飞遁:指隐退。指隐退而远离尘俗。三国 魏 曹植《七启》:“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
5、随乡入俗见“随乡入乡”。明·汤显祖《邯郸记·望幸》:“则怕珍羞不齐,老皇帝也只得随乡入俗了。”
6、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礼记 射义》:“不从流俗。
7、浑俗和光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先秦 李耳《老子》:“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8、诡雅异俗和雅正相背,与常俗相违。谓异端邪说。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议,日竞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诡雅异俗者据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惧邪!”
9、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唐·郑启《开天传信记》:“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10、未能免俗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11、入乡问俗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12、入国问俗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13、伤教败俗见“伤化败俗”。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14、粗俗之辈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15、改俗迁风迁:改。改变风俗习气。《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16、敦世厉俗使民俗敦厚,世风振兴。宋 苏轼《御试制科策》:“欲兴利除害,则无其人,欲敦世厉俗,则无其具。”
17、欺世惑俗欺骗世人,破坏习俗。郭沫若《惠施的思想与性格》:“在思想革命的时期,一种学论初出世时,谁不受人非难,被诋为非圣无法,离经畔道,欺世惑俗,乃至处于极刑呢?”
18、出家弃俗弃:放弃;俗:尘俗。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2回:“我已出家弃俗,家中之事,公主自为主之,我何苦又去管他?”
19、省俗观风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隋书·炀帝纪》:“省俗观风,爰届幽朔。”
20、违时绝俗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21、通俗易懂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
22、相沿成俗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3回:“又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
23、习非成俗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24、愤时嫉俗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清·朱彝尊《王礼部诗序》:“十余年来,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诵其歌诗,往往愤时嫉俗,多离骚变雅之体。”
25、坐镇雅俗坐镇:安坐而以德威服人;雅俗:文雅和粗俗。安坐而可以威服风雅之士或流俗之人。南朝·梁·任乧《为萧扬州荐士表》:“暕坐镇雅俗。弘益已多。”
26、矫世励俗矫世:纠正世风。励:鼓励。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宋·王禹偁《四皓庙碑》:“远害全身,矫世励俗。清泉洗耳,紫芝充腹。”
27、随俗为变俗:风俗。到什么地方就随什么风俗。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28、超然绝俗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29、违世异俗同“违时绝俗”。《宣和书谱·宣召纪》:“米芾性好洁,世号‘水淫’,违世异俗,每与物迕,人又名米颠。”
30、矫世厉俗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明 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31、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32、染风习俗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33、匡谬正俗纠正错误,矫正陋习。唐·颜师古有《匡谬正俗》八卷。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辄谓伤忠厚焉。”
34、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明·王冕《题墨梅图》:“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35、从俗就简依照通俗的做法,以求简易。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简帖,必旋检本,模仿笔画,从俗就简。
36、风移俗变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37、调风变俗犹言移风易俗。《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38、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3章:“眼睛里闪烁着超凡脱俗的光芒,艰难地爬蜒着走向圣地麦加……”
39、违乡负俗离别家乡,违背世俗。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昔苏季、张仪违乡负俗,尚复招三方以事赵,请六国以尊秦。”
40、负俗之讥见“负俗之累”。
41、村筋俗骨村:粗俗;俗:庸俗。形容人品粗俗不堪。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
42、救时厉俗匡救时弊,纠正风气。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先秦学者生当乱世,目击民艰,其立论大率以救时厉俗为主。”
43、贞高绝俗高尚坚贞的节操超出普通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列传》:“窃见故冀州刺史南阳朱穆,前乌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贞高绝俗。”
44、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梁书·处士传·诸葛璩》:“璩安贫守道,悦《礼》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厉俗。”
45、俗不堪耐俗:庸俗;堪:可;耐:忍受。庸俗得使人受不了。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但这种俗不堪耐的广告对于我也觉得有几份依依欲动的神气了。”
46、败俗伤风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参见“败俗伤化”。
47、移风改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宋书 乐志一》:“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48、欺世罔俗罔:欺骗。欺骗世人,蒙骗流俗。汉·张衡《请禁绝图箴疏》:“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睐势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
49、拘文牵俗拘:拘束;牵:牵制,束缚。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缚。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踟,拘文牵俗,修诵习传,当世取悦云尔哉!”
50、袭以成俗袭:因袭。因袭旧的东西已成习俗。清·朱彝尊《曝书亭记·朱右传》:“世代沿革,袭以成俗,无复古意。”
51、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习俗。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52、离世绝俗犹言离世异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可谓离世绝俗矣。”
53、民淳俗厚民风质朴敦厚。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必张氏之化也欤!”
54、愤世嫉俗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唐 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55、争天抗俗与大自然斗争,同落后的风俗习惯抗衡。
56、惊世震俗见“惊世骇俗”。宋·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
57、超俗绝世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汉·赵壹《非草书》:“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58、阿世媚俗阿世:迎合世俗。曲意迎合当时社会的陈规陋俗。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如其《民政》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
59、移风平俗转变风气,改变习俗。《吕氏春秋 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60、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