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变古易俗改变传统的法制和习俗。《楚辞 九辩》:“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2、惊世震俗见“惊世骇俗”。宋·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
3、阿世媚俗阿世:迎合世俗。曲意迎合当时社会的陈规陋俗。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如其《民政》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
4、革风易俗改变风气和习俗。
5、一表非俗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6、移风振俗改变风气,振兴习俗。《新唐书 刘祥道传》:“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
7、村夫俗子指粗野鄙俗的人。清 李渔《风筝误 鹞误》:“我虽然不识字,不晓得诗的好歹,只是写得这几行子出的,也不是个村夫俗子了。”
8、超尘出俗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9、违乡负俗离别家乡,违背世俗。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昔苏季、张仪违乡负俗,尚复招三方以事赵,请六国以尊秦。”
10、惊世绝俗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公之所为,必将惊世绝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胆裂。”
11、贩夫俗子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明 顾大典《青衫记 茶客娶兴》:“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12、风俗习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家。”
13、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14、贞不绝俗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后汉书 郭太传》:“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15、超世绝俗见“超俗绝世”。《宣和书谱·送先辈诗》:“及乘兴一寓于挥洒,自然有超世绝俗之态矣。”
16、易俗移风改变习俗,转移风气。晋·常璩《华阳国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17、遗风馀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18、艳美绝俗绝俗:远超过寻常。形容女子相貌明艳美丽,远远超过一般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一日,生于隘巷中,见一女郎,艳美绝俗,从以小鬟,仅六七岁。”
19、随俗雅化随着时俗风尚恰到好处地改变装饰。
20、愤世嫉俗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唐 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21、避俗趋新避:舍弃;趋:奔赴,趋向。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叶圣陶《未厌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22、敦风厉俗使民风纯朴敦厚。《魏书 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23、矫世励俗矫世:纠正世风。励:鼓励。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宋·王禹偁《四皓庙碑》:“远害全身,矫世励俗。清泉洗耳,紫芝充腹。”
24、采风问俗风:歌谣;俗:风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清 俞蛟《梦厂杂著 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25、诽誉在俗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
26、世扰俗乱社会骚乱,风气败坏。汉·王充《论衡·治期》:“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
27、风移俗改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晋·李氏《先贤行状》:“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
28、积习成俗一种做法反复多次实施就成了习俗。晋 申绍《上疏陈时务》:“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29、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30、欺世惑俗欺骗世人,破坏习俗。郭沫若《惠施的思想与性格》:“在思想革命的时期,一种学论初出世时,谁不受人非难,被诋为非圣无法,离经畔道,欺世惑俗,乃至处于极刑呢?”
31、移风平俗转变风气,改变习俗。《吕氏春秋 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32、逴俗绝物犹言超世绝俗。清·周亮工《书影》第五卷:“吾无务为逴俗绝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趋向。”
33、悯时病俗指忧虑时俗。宋 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34、矫世厉俗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明 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35、袭以成俗袭:因袭。因袭旧的东西已成习俗。清·朱彝尊《曝书亭记·朱右传》:“世代沿革,袭以成俗,无复古意。”
36、俗不可医俗气已深,不可救药。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37、降心顺俗降低心志,随顺流俗。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
38、澡慰故俗澡慰:洗净、熨平。比喻改革旧的风俗。宋·宋祁《成都府新建汉文翁祠堂碑》:“翁之治蜀,开学校以《诗》、《书》教人,澡慰故俗。”
39、庸耳俗目指学识浅薄的人。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40、阿时趋俗阿:迎合。迎合时尚和世俗。恽代英《再复毕几庵书》:“故办杂志者,当研究社会心理(然此决非阿时趋俗,只以顺其势而利导之耳)。”
41、约定俗成指某些事物名称或行为规范是由人们共同认定或共同习惯形成的。约定:共同认定;俗成:形成习惯。先秦 荀况《荀子 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42、激贪厉俗谓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梁书·萧颖达传》:“在于布衣,穷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贪厉俗,惇此薄夫。”
43、树俗立化树立风俗教化。《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44、调风变俗犹言移风易俗。《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45、毁风败俗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晋书 刘毅传》:“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46、哗世动俗用浮夸的言行去惊动世俗之人。宋·曾巩《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铭》:“其为人,居家孝友,遇人和易质厚,不为聪明技巧以哗世动俗。”
47、入国问俗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48、风俗人情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唐 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49、救时厉俗匡救时弊,纠正风气。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先秦学者生当乱世,目击民艰,其立论大率以救时厉俗为主。”
50、愤时疾俗同“愤世嫉俗”。《明史·姜士昌传》:“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
51、习俗移人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52、遗俗绝尘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53、变容改俗指改变风貌习俗。《吕氏春秋 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54、随俗沉浮顺随世俗,没有己见。《晋书 文苑传 王沉》:“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沉浮,为时豪所抑。”
55、粗俗之辈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56、超俗绝世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汉·赵壹《非草书》:“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57、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梁书·处士传·诸葛璩》:“璩安贫守道,悦《礼》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厉俗。”
58、欺世罔俗罔:欺骗。欺骗世人,蒙骗流俗。汉·张衡《请禁绝图箴疏》:“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睐势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
59、违时绝俗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60、雅俗共赏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