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丝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气咽声丝 | 咽:阻塞。呼吸困难,声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声丝。” |
2、击石弹丝 | 谓奏乐。 | 宋·秦观《代贺兴龙节表》:“加笾折俎,初偿露酎之醇;击石弹丝,始奏《钧天》之妙。” |
3、繁丝急管 | 繁:杂;丝:弦乐器;管:管乐器。指管弦之音繁密而急促。 | 唐·韦应物《酒肆行》:“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 |
4、蛛丝尘网 | 挂着的蜘蛛网,堆积的灰尘。形容生活窘困。 | 《雍熙乐府·点绛唇(子为我家业凋残)》:“穷不穷甑有蛛丝尘网乱,窘不窘炉无烟火酒瓶干。” |
5、一丝一毫 | 形容极少或极小的一点儿。毫:一厘的十分之一;丝:一毫的十分之一。 | 宋 欧阳修《会圣宫颂》:“而往惟寅,一毫一丝,给以县官,无取于民。” |
6、牵丝扳藤 | 比喻东拉西扯地攀附。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你到底有啥心事?爽爽快快说。牵丝扳藤,惹得人肚肠根痒。” |
7、墨子泣丝 | 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 《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
8、豪竹哀丝 | 指管弦乐。 | 宋·陆游《东津》诗:“打鱼斫脍修故事,豪竹哀丝奉欢乐。” |
9、毛发丝粟 | 比喻十分细小的事物。 | 宋 欧阳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 |
10、千丝万缕 | 缕:线。千根丝;万条线。形容两者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 宋 辛弃疾《蝶恋花》:“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
11、剥茧抽丝 | 剥:去掉外层。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 朱光潜《艺文杂谈 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
12、一丝两气 | 形容人呼吸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我才离了三朝五日,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 |
13、一丝不乱 | 一点也不紊乱。形容布置或收拾得非常整齐。 | |
14、铢积丝累 | 同“铢积寸累”。 | 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七十九:“当时漕司不量州军之力,一例均科,既有偏重之弊,于是郡县横敛,铢积丝累,江东、西之害尤甚。” |
15、快刀斩乱丝 | 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同“快刀斩乱麻”。 | 钱钟书《围城》:“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 |
16、抱布贸丝 | 布:古代一种货币;贸:买卖。带了钱,来买丝。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进行商品交易。 | 《诗经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17、寸丝不挂 | ①形容赤身裸体。②佛教徒用以比喻心中毫无牵挂。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普愿禅师》:“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 |
18、红丝暗系 | 系:打结。比喻姻缘牵合。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还不曾红丝暗系,先弄得白刃相加。” |
19、一丝不紊 | 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 | 老舍《神拳》第二幕:“我服了,万没想到你会这么细心,井井有条,一丝不紊。” |
20、鞭丝帽影 | 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 宋陆游《齐天乐 左绵道中》词:“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 |
21、急竹繁丝 | 见“急管繁弦”。 | 宋·翁卷《白纻词》:“急竹繁丝互催逼,吴娘娇浓玉无力。” |
22、春蚕到死丝方尽 |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 唐 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23、命若悬丝 | 比喻生命垂危。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6回:“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 |
24、藕断丝长 | 藕已断开,但丝还长长地连接着。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拭泪珠而洗面,藕断丝长。” |
25、春蚕抽丝 | 蚕:昆虫名;抽:拔出。形容人的思绪、言谈牵扯无尽。 | 陈波《漫谈聊天》:“聊起来也定会如春蚕抽丝,而总无尽意吧。” |
26、游丝飞絮 | 飘荡的蛛丝,飞扬的柳絮。比喻轻浮的女子。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惊鸿记·七夕私盟>》:“恩情占断人间丽,莫认做游丝飞絮,看万岁千秋鸾凤仪。” |
27、单丝不成线 | 一根丝绞不成线。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为见解珍解宝是个好汉,有心要救他,只是单丝不成线,孤掌岂能鸣。” |
28、丝分缕析 | 缕:细致。形容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王振鹏》:“振鹏妙于界画,运笔和墨,丝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员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扬,不为法拘。” |
29、染丝之变 | 《墨子·所染》:“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之变”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 《墨子·所染》:“[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
30、无丝有线 | 比喻尽管没有那样的事,但仍避不开嫌疑。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佛印师四调琴娘》:“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见之,无丝有线,吾之清德一旦休矣。” |
31、履丝曳缟 | 穿丝履,着缟衣。形容奢侈。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
32、严丝合缝 | 指缝隙严密闭合。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外省的地平,又多是用木板铺的,上面严丝合缝盖上,轻易看不出来。” |
33、兔丝燕麦 | 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 《魏书 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
34、弹丝品竹 | 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开场:“但咱们,虽宦裔,总皆通。弹丝品竹,那堪咏月与嘲风。”明 杨柔胜《玉环记 皋谒延赏》:“尽称我弹丝品竹,沉李浮瓜,此处当追赏。” |
35、丝恩发怨 | 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
36、一丝不苟 | 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37、一丝不线,单木不林 | 一根丝不能织成线,一棵树不能形成林。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不成事。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这福儿一丝不线,单木不林,也觉读的慢懈。” |
38、丝发之功 | 丝发:一根丝,一根头发。指功劳极微小。 | 汉·蔡伯喈《上汉书十志疏》:“父子一门,兼爱恩宠,不能输写心力,以效丝发之功。” |
39、风丝不透 | 透:通过,穿过。风刮不进,雨透不过。形容封闭十分紧密。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1回:“村庄本不甚大,三百名官兵……团圆周匝,围得风丝不透。” |
40、文丝不动 | 一点儿也不动。 | 杨朔《三千里江山》:“路边几棵见了风,最爱噪嘴的小叶杨也那么安生,文丝不动。” |
41、鬓丝禅榻 | 鬓丝:指年老的人;禅榻:僧床。形容老人过的像僧人一样的清静生活。 | 唐·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
42、弱管轻丝 | 形容乐声轻柔细弱。 | |
43、弄竹弹丝 | 吹奏管弦乐器。 | |
44、分丝析缕 | 喻明察入微。 | 明·徐渭《代江北事平赐金币谢表》:“分丝析缕,不以善小而弗旌。” |
45、九鼎一丝 |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 明 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
46、纹丝不动 | 一点也不动。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金莲坐在床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
47、马迹蛛丝 | 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侧,侧中之正,草蛇灰线,马迹蛛丝。” |
48、丝来线去 | 比喻纠缠连挂。 | 《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
49、毫发丝粟 | 形容极其微小。 | 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若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
50、丝竹之音 | 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 | 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
51、鸟迹虫丝 | 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 | 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 |
52、病去如抽丝 | 形容病愈很快而且彻底。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可是,这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慢慢儿地养着吧,急也没用。” |
53、单丝不线 | 一根丝纺不成线。①比喻单身,没有配偶。亦作“单丝不线,孤掌难鸣”。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说甚么单丝不线,我着你缺月再圆。” |
54、藕断丝联 | 藕已断开,但丝还长长地联系。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联系。 | 宋 黄机《满庭芳 时欲之宫永兴》词:“人道郴阳无雁,奈情钟,藕断丝联。” |
55、蛛丝马迹 | 蜘蛛丝;马蹄痕。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蛛丝:蜘蛛丝;马迹:马蹄印。 | 唐 杨筠松《龙经 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
56、残丝断魂 | 残:剩余;断:断绝;魂:魂魄。比喻即将死亡的生命。 | 清·洪昇《长生殿·献发》:“奴身止鬖鬖发数根,这便是我的残丝断魂。” |
57、治丝益棼 | 整理蚕丝不找头绪;结果越整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更加复杂。棼:纷乱。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
58、万缕千丝 | 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 宋·戴石屏《怜薄命》词:“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拧不住一分愁绪。” |
59、调丝品竹 | 吹弹乐器。 | 明·汤显祖《紫箫记·假骏》:“自家鲍四娘,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策追锋,还推老手。” |
60、独茧抽丝 | 比喻诗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亦比喻单相思。 | 明·谢榛《四溟诗话》第一卷:“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