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士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士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轻车介士轻车:古代的一种战车。古时的战车和甲士。东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
2、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割指亦是其类,乃吉祥也。”
3、敬贤重士见“敬贤爱士”。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四折:“元帅宽仁厚德,敬贤重士,岂肯记旧仇,并不挟冤。”
4、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明·方孝孺《云敝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
5、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6、法家拂士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折节下士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8、招贤下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于是宣王招贤下士,疏远嬖佞……齐国大治。”
9、高斋学士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10、瘦羊博士指能克己让人的人。《后汉书甄宇传》:“建武中,[甄宇]为州从事,征拜博士。”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
11、轻财敬士见“轻财重士”。晋·陈寿《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
12、礼贤接士礼:表示敬意;接:接纳。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三年为蜀帅,惠化大行,不事威仪,礼贤接士。”
13、贫士市瓜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北齐书·杨愔传》:“然取士多以言貌,时致谤言,以为愔之用人,似贫士市瓜,取其大者。”
14、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15、绩学之士学者,学问渊博的人。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华阳博议下》:“古今绩学之士,靡弗以勤致者。”
1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17、谦以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下士得也。”
18、游侠骑士漫无目的浪游四方,寻求冒险以显示武功、勇敢、宽仁侠义的人。
19、谦恭下士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陈书 始兴王伯茂传》:“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
20、雪中高士梅花。明·高启《梅花》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21、折节下谋士折节: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唐·储光羲《贻鼓吹李丞》:“折节下谋士,深心论客卿。”
22、江海之士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23、骚人雅士同“骚人墨客”。老舍《骆驼祥子》:“公园里的牡丹芍药,邀来骚人雅士,缓步徘徊,摇着名贵的纸扇。”
24、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光辅汉帝,招贤礼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25、谦谦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明·叶宪祖《鸾鎞记·挫权》:“纵是当朝元宰,也须要谦谦下士为嘉。”
26、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27、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管子 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 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28、爪牙之士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29、志士仁人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仁:仁爱;高尚)。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0、推贤进士推:举荐。推荐贤人,引进学者。唐·姚崇《答张九龄书》:“近蒙奖擢,倍励驽庸,每以推贤进士为务,欲使公卿大夫称职。”
31、轻贤慢士轻:轻视;慢:傲慢。轻视有才能的,不尊敬读书人。形容轻狂傲慢,狂妄无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
32、爱才好士好:喜爱。爱护、重视人才。《晋书 殷仲文传》:“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
33、士绅名流指有钱有势的人或杰出的人士。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特别对于中间分子士绅名流,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同志对进步分子都团结不好,对他们更差了。”
34、选士厉兵士:军士;厉:磨;兵:武器。挑选士兵,磨利武器。指做好战前准备。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孟秋纪》:“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35、名士夙儒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新唐书·萧复传》:“复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
36、文人学士泛指文人、文士。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昔之文人学士,平生精力,咸萃兹途。”
37、礼士亲贤礼:表示敬意。尊敬有知识的人,亲近有才德的人。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38、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帅亲自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勇杀敌。现多用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的前面。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
39、南郭处士《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40、八砖学士八砖:八行砖。指懒惰的人。唐·李肇《翰林志》:“唐时冬中日影及五砖为入署办公之候,李程官翰林学士,性懒,日过八砖乃至,时号‘八砖学士’。”
41、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42、江海士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43、敬贤爱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晋书·张轨传》:“实字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44、谦躬下士犹言谦恭下士。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听说李闯王谦躬下士,对读书人十分珍重。”
45、息军养士息:休息,修整。修整军队,积蓄力量,准备再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46、海岱清士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海内。海内的清廉之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47、熊罴之士比喻勇士。《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
48、椎牛飨士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后汉书·吴汉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49、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宋 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50、枯槁之士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招士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雅,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
51、青钱学士《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后因以“青钱学士”誉称才学之士。《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52、士可杀不可辱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语出《礼记 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53、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54、骚人墨士同“骚人墨客”。明·李介《天香阁随笔》第一卷:“未尝有横画舫于烟波,负奚囊于邱壑者,今世之骚人墨士,不过侈谈西湖耳。”
55、雅人韵士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科诨》:“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又《声容·治服》:“若果如是,则亦艳妆村妇而已矣,乌足动雅人韵士之心哉。”
56、众人国士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57、方外之士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58、筑台募士募:招寡。比喻广泛招纳贤士。宋·范仲淹《帝王好尚论》:“汤五聘伊尹,文王躬迎吕望,周公握发吐哺以待白屋之士,郑武公好贤而诗雅歌之,燕昭王筑台募士而智者归之。”
59、千里馈粮,士有饥色馈:赠送。缺粮时从千里之外送来,难免士兵挨饿。比喻远粮不解近饥,远水不解近渴。郑观应《盛世危言·恳荒》:“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
60、钦贤好士钦:敬。尊敬贤能爱惜人才。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闻王钦贤好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莫不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