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士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知人待士 | 指对待人的态度好。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5回:“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
| 2、推贤下士 | 推:赞许。指有地位的人能降格与有贤德的人交往 | 《梁书·徐勉传》:“当应推贤下士,先物后身,然后可以报恩明主,克保元吉。” |
| 3、名士风流 | 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
| 4、士绅名流 | 指有钱有势的人或杰出的人士。 |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特别对于中间分子士绅名流,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同志对进步分子都团结不好,对他们更差了。” |
| 5、仁人志士 |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
| 6、有志之士 | 指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
| 7、鹤鸣之士 | 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 《周易 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
| 8、士为知己者死 |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 《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 9、文房四士 | 见“文房四宝”。 | 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
| 10、嫉贤傲士 | 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独据梁山志可羞,嫉贤傲士少宽柔。” |
| 11、养贤纳士 | 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 |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一折:“养贤纳士,修德治民。” |
| 12、白屋之士 | 指贫寒的士人。 | 汉 王充《论衡 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
| 13、方外之士 |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 《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
| 14、熊虎之士 | 熊虎:猛兽。指勇猛之士。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 |
| 15、敬贤重士 | 见“敬贤爱士”。 |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四折:“元帅宽仁厚德,敬贤重士,岂肯记旧仇,并不挟冤。” |
| 16、爱才好士 | 好:喜爱。爱护、重视人才。 | 《晋书 殷仲文传》:“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 |
| 17、高人雅士 | 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 | |
| 18、轻财重士 | 谓轻视钱财,重视士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 |
| 19、一介之士 |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
| 20、敬贤礼士 |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 《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
| 21、轻车介士 | 轻车:古代的一种战车。古时的战车和甲士。 | 东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 |
| 22、游侠骑士 | 漫无目的浪游四方,寻求冒险以显示武功、勇敢、宽仁侠义的人。 | |
| 23、江海之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
| 24、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 |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 25、壮士解腕 |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
| 26、不栉进士 | 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 唐 朱揆《谐噱录 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
| 27、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 馈:赠送。缺粮时从千里之外送来,难免士兵挨饿。比喻远粮不解近饥,远水不解近渴。 | 郑观应《盛世危言·恳荒》:“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 |
| 28、白衣秀士 | 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 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休道是他,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
| 29、折节待士 | 指屈己待人。 | 《周书 邵广传》:“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
| 30、谦以下士 | 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下士得也。” |
| 31、招贤礼士 | 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 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光辅汉帝,招贤礼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
| 32、爪牙之士 |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
| 33、求贤下士 |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 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 |
| 34、跅驰之士 | 跅驰:放荡。指行为放荡不受约束的人。 |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
| 35、推毂荐士 | 毂:车轮中心;推毂:比喻推荐人才;荐:举荐。推举人才,引荐贤士。 | 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其他推毂荐士,为廷臣,成天下重名硕望者,不可胜书。” |
| 36、轻财敬士 | 见“轻财重士”。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 |
| 37、绿林豪士 | 指绿林中本领出众的人物。 | 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第四章第二节:“其同乡许振鹏……去之宁波,由王金发介绍,因得入大岚山,连结绿林豪士。” |
| 38、骚人墨士 | 同“骚人墨客”。 | 明·李介《天香阁随笔》第一卷:“未尝有横画舫于烟波,负奚囊于邱壑者,今世之骚人墨士,不过侈谈西湖耳。” |
| 39、缙绅之士 | 绅:大带。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其不事异姓,躬自引决,缙绅之士,殆无一人焉。” |
| 40、众人国士 | 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
| 41、骚人雅士 | 同“骚人墨客”。 | 老舍《骆驼祥子》:“公园里的牡丹芍药,邀来骚人雅士,缓步徘徊,摇着名贵的纸扇。” |
| 42、椎牛飨士 | 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 《后汉书·吴汉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
| 43、求贤用士 | 访求并任用贤能的人才。 |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贤用士哩,你依着师父出去。” |
| 44、博士买驴 |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
| 45、忠臣烈士 | 指忠义刚烈的臣子。 | 《隋书·李文博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
| 46、推贤进士 | 推:举荐。推荐贤人,引进学者。 | 唐·姚崇《答张九龄书》:“近蒙奖擢,倍励驽庸,每以推贤进士为务,欲使公卿大夫称职。” |
| 47、高人逸士 | 清高洒脱不慕名利的人。 | 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 |
| 48、绳枢之士 | 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生活贫穷的人或指贫苦人家子弟 | 南朝·梁·刘峻《广绝交论》:“则有穷巷之宾,绳枢之士。” |
| 49、仁人义士 | 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 明·方孝孺《云敝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 |
| 50、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 指远粮不解近饥。 | |
| 51、岩穴之士 | 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 |
| 52、猛士如云 | 形容猛将非常多。 | 朱德《赠友人》:“华北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
| 53、纳士招贤 |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 《战国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
| 54、钦贤好士 | 钦:敬。尊敬贤能爱惜人才。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闻王钦贤好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莫不毕至。” |
| 55、折节下士 | 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
| 56、傲贤慢士 |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
| 57、熊罴之士 | 比喻勇士。 | 《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 |
| 58、身先士卒 | 指作战时将帅亲自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勇杀敌。现多用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的前面。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 |
| 59、招贤纳士 |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
| 60、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