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士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士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敬贤下士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敬贤下士,乐善不倦。”
2、士死知己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3、争先士卒士卒:士兵。指作战勇敢,都争先在前。战国·楚·屈原《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4、骚人墨士同“骚人墨客”。明·李介《天香阁随笔》第一卷:“未尝有横画舫于烟波,负奚囊于邱壑者,今世之骚人墨士,不过侈谈西湖耳。”
5、高斋学士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6、折节待士指屈己待人。《周书 邵广传》:“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7、轻财敬士见“轻财重士”。晋·陈寿《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
8、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宋 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9、白屋之士指贫寒的士人。汉 王充《论衡 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10、骚人雅士同“骚人墨客”。老舍《骆驼祥子》:“公园里的牡丹芍药,邀来骚人雅士,缓步徘徊,摇着名贵的纸扇。”
11、折节礼士屈己待人,尊重有见识有才能的人。《明史·张居正传》:“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
12、皮相之士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字哉!’”
13、绿林豪士指绿林中本领出众的人物。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第四章第二节:“其同乡许振鹏……去之宁波,由王金发介绍,因得入大岚山,连结绿林豪士。”
14、谦谦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明·叶宪祖《鸾鎞记·挫权》:“纵是当朝元宰,也须要谦谦下士为嘉。”
15、柱石之士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比喻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
16、南郭处士《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7、爱人好士爱护、重视人才。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
18、养贤纳士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一折:“养贤纳士,修德治民。”
19、筑台募士募:招寡。比喻广泛招纳贤士。宋·范仲淹《帝王好尚论》:“汤五聘伊尹,文王躬迎吕望,周公握发吐哺以待白屋之士,郑武公好贤而诗雅歌之,燕昭王筑台募士而智者归之。”
20、熊虎之士熊虎:猛兽。指勇猛之士。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
21、名士风流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22、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23、推贤进士推:举荐。推荐贤人,引进学者。唐·姚崇《答张九龄书》:“近蒙奖擢,倍励驽庸,每以推贤进士为务,欲使公卿大夫称职。”
24、折节下谋士折节: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唐·储光羲《贻鼓吹李丞》:“折节下谋士,深心论客卿。”
25、忠臣烈士指忠义刚烈的臣子。《隋书·李文博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26、士饱马腾军粮充足,士气旺盛。唐 韩愈《平淮西碑》:“士饱而歌,马腾于槽。”
27、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28、知人待士指对待人的态度好。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5回:“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29、能士匿谋匿:藏匿。有才能者得不到重用就藏匿其计谋。《孔丛子·对魏王》:“故贤愚共贯,则能士匿谋。”
30、法家拂士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1、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帅亲自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勇杀敌。现多用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的前面。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
32、二桃殺三士
33、游侠骑士漫无目的浪游四方,寻求冒险以显示武功、勇敢、宽仁侠义的人。
34、枯槁之士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招士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雅,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
35、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明·方孝孺《云敝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
36、礼贤下士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37、士绅名流指有钱有势的人或杰出的人士。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特别对于中间分子士绅名流,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同志对进步分子都团结不好,对他们更差了。”
38、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39、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40、轻车介士轻车:古代的一种战车。古时的战车和甲士。东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
41、烈士徇名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42、知人下士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43、方闻之士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44、轻财重士谓轻视钱财,重视士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
45、文人雅士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46、求贤用士访求并任用贤能的人才。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贤用士哩,你依着师父出去。”
47、礼士亲贤礼:表示敬意。尊敬有知识的人,亲近有才德的人。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48、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管子 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 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49、搢绅之士搢:插;绅:大带;搢绅:宦官的代称。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晋书·舆服志》:“所谓搢绅之士者,搢芴而垂绅带也。”
50、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51、有识之士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汉 刘向《说苑 善说》:“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5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3、青钱学士《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后因以“青钱学士”誉称才学之士。《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54、熊罴之士比喻勇士。《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
55、海岱清士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海内。海内的清廉之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56、谦恭下士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陈书 始兴王伯茂传》:“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
57、二桃杀三士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58、处士横议处士:有才德不愿做官的人;横议:随便议论。指不做官的隐士可以无所顾忌妄加评论政治。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59、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割指亦是其类,乃吉祥也。”
60、文房四士见“文房四宝”。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