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视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视白成黑视:看。把白色看成黑色。比喻颠倒美丑是非。唐·柳宗元《瓶赋》:“视白成黑,颠倒妍媸。”
2、高顾遐视向高远处看。意谓志向高远,傲视流俗。明·方孝孺《答俞敬德书》:“某鄙朴戆讷,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识不足以达时务,然守愚,孑然莫与,徒望望然高顾遐视而不合于时,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讪,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3、眩视惑听迷惑人的视听。章炳麟《*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樊(樊宗师)卢(卢仝)诸子,憙为险怪,以眩视惑听邪?”
4、坐视不理袖手旁观,不理不睬。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5、视同路人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6、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扁鹊名)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7、视为等闲等闲:无关紧要。把它看成无关紧要,不予重视。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3回:“舍山后杨业干城之将,视为等闲而不用。”
8、目不别视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9、视险若夷见“视险如夷”。三国·魏·吴质《与文帝书》:“虽云幽深,视险若夷。”
10、唯利是视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谓一心只顾谋取利益。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11、狼贪虎视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清·洪昇《长生殿·陷关》:“狼贪虎视威风大,镇渔阳兵雄将多。待长驱直把淆函破,奏凯日齐声唱歌。”
12、惟力是视谓竭尽己力而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13、一暝不视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有断脰绝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14、目食耳视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15、越瘠秦视瘠:瘦。看待他人的得失,就像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痛痒与己无关。清·张永铨《海啸行》:“嗟哉闾里遭颠连,越瘠秦视人胡然。”
16、高步阔视同“高视阔步”。清·袁枚《新齐谐·冷秋江》:“果见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阔视,持大扇击手作拍板,口唱《大江东》,于于然来。群鬼尽散。”
17、视财如命形容人的吝啬,把钱财看得有如生命一般。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四回:“若辈视财如命,团团作富家儿,几见有能识大义的?”
18、目不苟视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19、瞠目而视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20、左顾右视左边看看,右边看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左顾右视,荡荡漭漭。”
21、目不妄视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22、耳视目听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23、问寝视膳见“问安视膳”。唐·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24、井中视星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尸子·广释》:“因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25、等闲视之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26、鹰瞵鹗视鹗:鱼鹰。形容用威猛凶狠的目光盯视着。《宋书 沉攸之传》:“劲志驾日,接冲拔距,鹰瞵鹗视。”
27、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28、视丹如绿丹:红。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叔夜》诗:“心之忧矣,视丹如绿。”
29、自视甚高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6回:“我暗想这个人自视甚高,看来文字总也是好的,便不相强。”
30、视人如子见“视民如子”。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乡神道碑》:“其在军州,倾心下士,视人如子,无约而视附,不言而条理。”
31、熟视不睹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32、混淆视听故意用假象或谎话迷惑人;使人产生错觉;不易分辨真伪和是非。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显示出一种极左的面貌,来忧乱阵容,混淆视听。”
33、以正视听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34、反听内视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 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35、淆乱视听视听:看和听。混淆是非,以扰乱人们的视听。《先拔志始》卷下:“或巧布流言蜚语,或写匿名文书,害正党邪,淆乱视听。”
36、视如陌路见“视若路人”。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1回:“当今之世,面交者多,饮酒宴乐,情若同胞,利害相关,视如陌路。”
37、视为寇仇视:看待;寇仇:仇敌。像仇人一样看待。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8、不堪视听堪:可,能。言辞污秽,行为卑劣,不能看与听。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其菲薄揶揄,不堪视听。”
39、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40、视如拱璧拱璧:用双手合抱的大璧,比喻珍品。看做两手合抱的碧玉。比喻十分珍贵。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始纳婢,经年余,生一子,视如拱璧,名之珠儿。”
41、视日如年谓时间虽短,但却感到过得很长。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七:“自发义乌信,引领西跂,视日如年,今两月矣。”
42、一瞑不视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43、矫首昂视矫:抬举。抬头仰望。形容人很高傲的样子。明·魏学洢《核舟记》:“矫首昂视。”
44、眈眈虎视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旧唐书·张仲武传》:“渔阳突骑,燕歌壮气。赳赳元戎,眈眈虎视。”
45、禽息鸟视比喻生活优裕而对社会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46、鹰扬虎视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
47、视死若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48、怒目而视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49、虎视鹰瞵瞵:注视。像老虎和老鹰扑食那样贪婪、凶残地盯着清·洪楝园《后南柯·伐檀》:“虎视鹰瞵萃列强,竞称兵要犯封疆。”
50、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51、相视而笑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慧生指与老残看,彼此相视而笑。”
52、熟视无睹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晋 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53、视下如伤见“视民如伤”。《北史·魏纪·孝文帝纪论》:“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制物,亦无得而称之。”
54、视人犹芥芥:小草。把别人看得像小草一样微不足道。形容高傲自大,瞧不起别人。晋·葛洪《抱朴子·刺骄》:“器满意得,视人犹芥。”
55、视民如伤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56、视险如夷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汉 刘协《喻郭汜诏》:“今得东移,望远若近,视险如夷。”
57、视如粪土看得如同秽土那样下贱。比喻极端蔑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8回:“今舅儿把他视如粪土,又是王衍一流人物了。”
58、帘视壁听帘:布帘;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形容所得的情况证据不充分。明·郎瑛《七修类稿·芥隐笔记》:“《芥隐》之言,恐亦帘视壁听者耶?”
59、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60、仁同一视犹言一视同仁。《元典章·诏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诏》:“於戏!庆衍无疆,既正名于国,本仁同一视,尚均福于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