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视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自视甚高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6回:“我暗想这个人自视甚高,看来文字总也是好的,便不相强。”
2、自视不明自视: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视同路人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4、耳视目听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5、坐视成败见“坐观成败”。《晋书·王敦传》:“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岂忍坐视成败,以亏圣美。”
6、视同一律同等看待。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97回:“又因前数次那些官兵到此,皆大败而回,因此将这官兵视同一律。”
7、听而无闻,视而无见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鹖冠子·度万八》:“知无道,上乱天文,下灭地理,中绝人和,治渐终始,故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白昼而暗,有义而失谥。”
8、刮目而视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亲切的拍着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见,当刮目而视,吾子有焉!’”
9、视为儿戏见“视同儿戏”。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3回:“你不可视为儿戏。”
10、逖听遐视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新唐书·选举志下》:“圣主明目达聪,逖听遐视,罪其私冒不慎举者,小加谴责,大正刑典,责成授任,谁敢不勉?”
11、相视失色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钱基博《吴禄贞传》:“时良弼、姚锡光在座,相视失色。”
12、禽息鸟视比喻生活优裕而对社会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13、矫首昂视矫:抬举。抬头仰望。形容人很高傲的样子。明·魏学洢《核舟记》:“矫首昂视。”
14、以正视听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15、长生久视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先秦 李耳《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6、仁同一视犹言一视同仁。《元典章·诏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诏》:“於戏!庆衍无疆,既正名于国,本仁同一视,尚均福于黎元。”
17、鹰瞵虎视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梁启超《论私德》二:“俄罗斯政府,以鹰瞵虎视之势,震慑五陆,而其人民称罪恶之府,黑暗无复天日,(日本人有《露西亚亡国论》,穷形尽相。)亦生计沈窘之影响也。”
18、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19、虎视眈眈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周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20、视同拱璧看作两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贵。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4回:“求着他一副对子,一把扇子,那就视同拱璧,也不管他的字好歹。”
21、视为寇仇视:看待;寇仇:仇敌。像仇人一样看待。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2、高顾遐视向高远处看。意谓志向高远,傲视流俗。明·方孝孺《答俞敬德书》:“某鄙朴戆讷,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识不足以达时务,然守愚,孑然莫与,徒望望然高顾遐视而不合于时,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讪,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23、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24、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25、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26、视有若无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8回:“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视有若无。”
27、视险若夷见“视险如夷”。三国·魏·吴质《与文帝书》:“虽云幽深,视险若夷。”
28、视死若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庄子 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29、视微知着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30、收视反听不视不听。指不为外物所惊扰。晋·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31、井中视星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尸子·广释》:“因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32、问寝视膳见“问安视膳”。唐·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33、目不苟视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34、视若儿戏见“视同儿戏”。西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5、惟利是视见“惟利是图”。《晋书·温峤传》:“苏峻小子,惟利是视,残酷骄猜,权相假合。”
36、鸱视狼顾①如鸱鸟举首而视,如狼反顾。②形容人的凶狠贪戾。《文选·马融<长笛赋>》:“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鸟伸,鸱视狼顾拊噪踊跃。”
37、侧目而视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38、目不邪视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39、视白成黑视:看。把白色看成黑色。比喻颠倒美丑是非。唐·柳宗元《瓶赋》:“视白成黑,颠倒妍媸。”
40、视死若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41、龙骧虎视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汉 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君龙骧虎视,旁眺八维,掩讨逆节,折冲四海。”
42、视如敝屐象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43、视微知著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44、视为知己看成好朋友。蔡东藩《前汉演义》第63回:“独故太仆灌夫,却与婴沆瀣相投,始终交好,不改故态,婴遂视为知己,格外情深。”
45、返视内照原为佛教语。谓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46、视为等闲等闲:无关紧要。把它看成无关紧要,不予重视。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3回:“舍山后杨业干城之将,视为等闲而不用。”
47、反听收视不听不视。指不为外物所惊扰。宋˙范仲淹《蒙以养正赋》:“务实去华,育德之方斯在;反听收视,养恬之义相应。”
48、视死如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汉·晁错《守边劝农疏》:“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49、熟视无睹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晋 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50、坐视不理袖手旁观,不理不睬。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51、视险如夷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汉 刘协《喻郭汜诏》:“今得东移,望远若近,视险如夷。”
52、一视同仁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53、狼顾虎视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54、莫敢仰视仰:抬头。不敢抬头看。形容被对方的声势所压倒。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猿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55、视如草芥草芥:不知名的小草。看成像小草一样轻贱。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56、返观内视见“返视内照”。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57、惟力是视谓竭尽己力而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58、重足而立,侧目而视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59、视日如年谓时间虽短,但却感到过得很长。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七:“自发义乌信,引领西跂,视日如年,今两月矣。”
60、视丹如绿丹:红。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叔夜》诗:“心之忧矣,视丹如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