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室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室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不安于室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诗经 邺风 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郑玄注:“不安其室,欲去嫁也。”
2、骈门连室形容为数众多。《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自宋道无章,王风陵替,窃官假号,骈门连室。”
3、室如悬罄见“室如县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4、箪瓢陋室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瓢:古代装水的小容器。一箪食物,一瓢汤水。形容生活简朴,安贫乐道。明·方孝孺《祭太史公》:“箪瓢陋室,若饫万钟。”
5、入室昇堂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同“入室升堂”。
6、茅室土阶茅草盖的屋,泥土砌的台阶。形容房屋简陋,生活俭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
7、十室容贤谓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有贤人。《弘明集·正诬论》:“且十室容贤,而况万里之广!”
8、升堂入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9、道傍筑室语出《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后比喻杂采各家之说。语出《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10、暗室私心指在暗中做见不得人的亏心事。同“暗室亏心”。明 陆采《明珠记 却婚》:“丈夫然诺重如山,暗室私心鬼神见。”
11、佴之蚕室居住于蚕室,指受宫刑。佴:被放置。蚕室,指密封之室,因受刑人怕风,所以室内温暖严密。
12、室如悬磬悬:挂;磬:乐器,中空。屋里就象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13、操戈同室指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孙中山《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书》:“以满人窃位之私心,开汉族仇杀之惨祸,操戈同室,贻笑外人。”
14、一室生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15、室不崇坛室:房屋;坛:堂基。指盖房子不加高地。比喻不崇尚奢华。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16、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其谈宫殿,则远拟瑶台琼室,近效阿房、灵光。”
17、拜恩私室指感谢有权势的人的推荐提拔。《北史 王晞传》:“受爵天朝,拜恩私室,自古以为干纪。”
18、室迩人遐见“室迩人远”。汉·徐淑《答夫秦嘉书》:“谁谓宋远,正予望之,室迩人遐,我劳如何。”
19、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0、弗欺暗室暗室:比喻暗中。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梁书·简文帝纪》:“弗欺暗室,岂况三光。”
21、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22、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隋王荣暨妻刘氏墓志》:“暗室不欺,托生安养。”
23、室如县罄亦作“室如悬磬”。亦作“室如悬罄”。谓室中空无所有。比喻一贫如洗。
24、石室金鐀见“石室金匮”。
25、室迩人远室:房屋;迩:近。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诗经 郑风 东门之潬》:“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6、振缨王室振缨:弹冠,出仕。指入朝做官。南朝·陈·沈炯《祭梁吴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彦,振缨王室。”
27、虚室上白室:比喻心;上:尚;白:明亮。指人能够清虚无欲,则道心就会自然生成。唐·韦渠牟《商山四皓画图赞并序》:“虚室上白,玄门不关。”
28、入室弟子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9、椿庭萱室指父母。
30、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31、不欺闇室闇室:遮去光线的房间。见“不欺暗室”。
32、不安其室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33、空室清野在对敌斗争时,把家里的东西和田里的农产品藏起来,使敌人到来后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利用不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34、金城石室比喻险固的城池。《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
35、豪门巨室豪门:权贵之家;巨室:大家望族。指富贵之家。《晋书·阎缵传》:“其侍臣以下文武将吏,且勿复取戚豪门子弟。”《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36、室迩人遥见“室迩人远”。宋·苏轼《次韵刘贡父所和忆持国》:“颜红底事发先白,室迩何妨人自遥。”
37、掘室求鼠挖坏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淮南子·说山训》:“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桀跖之徒,君子不与。”
38、十室九匮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匮,指财物匮乏。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河西供役,飞米转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复。”
39、暗室屋漏暗室:指没有光亮或隐秘的地方;屋漏:古代室内摆放小帐的地方。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处。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四卷:“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是亦小道之可观者。”
40、不欺暗室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 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41、宜室宜家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42、茅室蓬户蓬:草名,也叫“飞蓬”。用茅草盖成的房子。形容居处极其简陋。《宋书·孔淳传》:“茅室蓬户,庭草芜径,唯床上有数卷书。”
43、安室利处指安全便利的处所。先秦 庄周《庄子 徐无鬼》:“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
44、操戈入室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史书占毕一》:“论者以柳操戈入室,弗察者又群然和之。然则文之工者,伤理倍道,皆弗论乎!”
45、乃心王室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爱国。《尚书 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46、穷巷陋室穷巷:偏僻的里巷;陋室:狭小的房屋。指僻陋狭小的住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庄公不能与争名矣。”
47、筑室反耕筑:建造;反:通“返”,归返。指部队做长久驻扎的打算。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48、入室升堂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孔子家语·弟子行》:“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余人,其孰为贤?”
49、富室大家泛称广有资财的大户人家。《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十年》:“访闻近来所在和籴,未得朝廷抛数,预行多敷;富室大家,临期率以赂免,而中产、下户反被均敷之害,以致散钱则吏胥减克,纳米则斗面取赢,专计诛求,费用尤夥。”
50、冥室椟棺冥:昏暗;椟:匣子。房间昏暗,如同棺材一样。《古文苑·秦诅楚文》:“拘圉其叔父,寊者冥室椟棺之中。”
51、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朱子语类辑略 总论为学之方》:“如暗室求物,把火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费尽心力,只是搜索不见。”
52、操矛入室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语出《后汉书 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53、宜家宜室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4、芝兰之室比喻良好的环境。汉·戴德《大戴礼》:“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55、筑室道谋自己造房子;却跟过路的人商量。比喻作事没有主见。道:道路;谋:咨询;商量。《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56、虚室生白虚:使空虚;室:指心;白:指道。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庄子 人世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57、引虎入室犹言引狼入室。清·夏燮《中西纪事·外夷助剿》:“是不但引虎入室,并且为虎添翼。”
58、同室操戈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相争。操:拿;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59、室徒四壁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魏书·阳固传》:“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60、鬼瞰其室谓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李善注引李奇曰:“鬼神害盈而福谦。”刘良注:“是知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