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唇敝舌腐犹唇焦舌敝。
2、糖舌蜜口甜言蜜语,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群英类选·〈海神记·王诉神〉》:“起初时为闲游,到后来被啜哄,糖舌蜜口随他弄。”
3、枉费口舌白费口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4、舌敝唇焦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5、摇首吐舌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良久,乃摇首吐舌道:‘长公子太不良了。’”
6、钳口结舌钳口:嘴巴张不开;结舌:舌头转不动。形容紧闭嘴巴;不敢说话。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7、舌锋如火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8、戟指嚼舌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9、乖唇蜜舌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恶,且都说起他的好处。”
10、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11、急嘴急舌急忙插话抢着说话陈残云《深圳河畔》:“二婶好像怕她生疑,急嘴急舌地解释。”
12、箝口结舌结舌:舌头转不动。闭口不说话。形容不敢讲话宋·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札子》:“是诏书始于求谏,而终于拒谏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结舌,非国家之福也。”
13、舌战群儒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14、摇嘴掉舌犹摇唇鼓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得莺莺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祸。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斗争斗合。”
15、赤口毒舌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唐 卢仝《月蚀》诗:“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吃却月,不啄杀。”
16、摇首咋舌咋:咬住。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莫说顾夫人是个女娘家,就险些儿吓得死了,便是一家人在那里守尸的,那一个不摇首咋舌。”
17、齿落舌钝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红楼梦》第二回:“那老僧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18、瞠目咋舌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19、舌敝唇枯敝:破;枯:枯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费尽了唇舌。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20、轻嘴薄舌形容说话轻佻刻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21、鼓舌扬唇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22、唇尖舌利言词尖利。
23、耳目喉舌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24、南蛮鴃舌鴃:即伯劳。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孟子 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25、饕口馋舌比喻贪吃的人。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26、满舌生花比喻能说会道。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2回:“锦囊形容水夫人,能令玉麟发想,变男为女作妾,以听其言语,真词令妙品,满舌生花者。”
27、枉费唇舌白费言辞,不起作用。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这官去后,伯伯仍前旧性不改,却不枉费唇舌?”
28、三寸不烂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老儿放心,凭着我三寸不烂之舌,见了伍员,不怕他不来。”
29、膏唇贩舌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30、斗唇合舌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31、拙嘴笨舌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清 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32、张口吐舌形容很惊奇的样子。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33、张嘴挢舌犹张口结舌。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重庆道一见了他,也不暇多叙寒暄,便把领事的一番话述了出来。某观察听了,不觉张嘴挢舌。”
34、摩口膏舌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35、足趼舌敝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清·叶廷琯《吹网录·宁古塔纪略》:“至汉槎赐环之事,桭臣言同社诸公,如宋右之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大冯三兄之力居多。”
36、老婆舌头比喻善于花言巧语、搬弄是非。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那厮是能言巧辩之士,口里含着一堆的老婆舌头。”
37、舌尖口快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38、钳口挢舌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39、两面二舌比喻在两方面挑拔。宋 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虚饰迭谗者逐之。”
40、使嘴使舌搬弄口舌。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相于廷专好使嘴使舌的说我,不知几时着了我手,也是这般一顿,方才解我积恨。”
41、闭口结舌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42、贫嘴贱舌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43、坚额健舌厚颜利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诈行,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额健舌,或以成业致富。”
44、磨破口舌比喻说了很多的话
45、膏唇试舌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46、改口沓舌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尉数之曰:‘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对曰:‘民宁再受笞数十,终不能改口沓舌,妄谀刘侍御也!’”
47、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48、膏唇拭舌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49、唇焦舌敝焦:干;敝:破。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50、杜口结舌犹言杜口吞声。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51、噤口卷舌谓缄默不言。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52、七舌八嘴同“七嘴八舌”。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53、长舌妇好进谗言的妇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文钱小隙造奇冤:‘都是你这小天杀的,不学好,引这长舌妇开口。”
54、舌桥不下形容惊讶的神态。
55、结舌杜口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56、青口白舌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57、掉嘴弄舌掉:摇动;弄:耍弄,播弄。指吵架。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六卷:“况且他是卖席子,你是做豆腐,各人做自家生理,何苦掉嘴弄舌,以至相争。”
58、嘴快舌长爱说长道短。《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总说一句,便是‘贞静’两个字。”
59、龂齿弹舌龇牙咧嘴地咒骂。
60、辩口利舌指能言善辩,伶牙利嘴。汉 王充《论衡 物势》:“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