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杜口木舌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2、枉费唇舌白费言辞,不起作用。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这官去后,伯伯仍前旧性不改,却不枉费唇舌?”
3、口轻舌薄形容说话刻薄尖酸。《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
4、搬口弄舌挑拨是非。同“搬唇递舌”。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说话;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5、咂嘴弄舌形容贪馋的样子。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6、杜口绝舌杜口:闭口不言;绝舌:不说话。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十分害怕。汉·焦赣《易林·否之簨》:“杜口绝舌,言为祸母。”
7、多嘴多舌指嘴多,不该说而说。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难走一日,快与我行动些。”
8、笨嘴拙舌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9、枉费口舌白费口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10、摩口膏舌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11、齿弊舌存谓刚者易折,柔者难毁。语本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语出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12、鼓舌摇唇同“鼓唇摇舌”。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13、舌敝唇枯敝:破;枯:枯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费尽了唇舌。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14、枉口嚼舌见“枉口拔舌”。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9卷:“我把你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15、徒废唇舌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16、噤口卷舌谓缄默不言。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17、口干舌燥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18、金舌弊口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19、舌战群儒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20、改口沓舌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尉数之曰:‘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对曰:‘民宁再受笞数十,终不能改口沓舌,妄谀刘侍御也!’”
21、舌端月旦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
22、青口白舌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23、赤口白舌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唐 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却吃月,不啄杀。
24、南蛮鴂舌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25、虚嘴掠舌比喻花言巧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26、鼓唇摇舌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27、鸮心鹂舌鸮鸟的心,黄鹂的鸣声。比喻居心狠毒,但说话动听。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鸮心鹂舌的话。”
28、膏唇试舌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29、弄口鸣舌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南朝梁·任昉《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
30、目瞪舌挢同“目瞪口呆”。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31、白费口舌谈话一无所获。
32、调舌弄唇犹言调唇弄舌。明·徐元《八义记·孤儿出宫》:“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33、多嘴饶舌指嘴多,不该说而说或爱管闲事。《三遂平妖传》第二回:“那个多嘴饶舌的、闲在那里不去打瞌睡,却去报新闻,搬起这样是非。”
34、鼓舌掀簧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35、瞪眼咋舌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36、驷不及舌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7、满舌生花比喻能说会道。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2回:“锦囊形容水夫人,能令玉麟发想,变男为女作妾,以听其言语,真词令妙品,满舌生花者。”
38、鹗心鹂舌鹗:鱼鹰;鹂:黄莺。比喻嘴甜心狠,阴险狡诈。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鹗心鹂舌的话。”
39、张口吐舌形容很惊奇的样子。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40、搬唇弄舌①挑拨是非。②卖弄口才。①明 徐某《杀狗记 看书苦谏》:“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轻信。”②许地山《海角底孤星》:“你们念书人底能干只会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罢。”
41、轻口轻舌见“轻嘴薄舌”。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你不理他便罢,不要十分轻口轻舌的冲撞他。”
42、缄口结舌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43、慧心妙舌聪明的心灵,巧妙的口才。
44、翻唇弄舌翻:反转;弄:戏耍。传闲话,弄是非。指用花言巧语搬弄是非。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第一要才学,第二就要人品了,又要好相处,没些说是说非,翻唇弄舌,这就好了。”
45、徒费唇舌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
46、瞠目咋舌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47、掉三寸舌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史记 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48、恬言柔舌犹言甜言蜜语。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
49、搬唇递舌挑拔是非。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这个两头白面,搬唇递舌的歹弟子孩儿。”
50、老婆舌头比喻善于花言巧语、搬弄是非。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那厮是能言巧辩之士,口里含着一堆的老婆舌头。”
51、调嘴学舌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52、辩口利舌指能言善辩,伶牙利嘴。汉 王充《论衡 物势》:“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
53、掉舌鼓唇炫耀口才,夸夸其谈。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9回:“妆女的呈娇献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54、鼓吻弄舌鼓弄唇舌。《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枭鸟,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脚毛发森竖!”
55、摇首咋舌咋:咬住。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莫说顾夫人是个女娘家,就险些儿吓得死了,便是一家人在那里守尸的,那一个不摇首咋舌。”
56、贫嘴贱舌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57、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58、斗唇合舌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59、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60、结舌杜口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