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色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神色自得 | 神色:神情,态度;自得:自觉得意,快意。神情显露出得意的样子。 | 唐·温庭筠《乾诔子·权长孺》:“长孺视之,忻然有喜色,如获千金之惠,涎流于吻,连撮瞰之,神色自得,合坐惊异。” |
2、勃然变色 |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
3、各色各样 | 犹言各式各样。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7回:“却说盛公子一派话儿,把官亲投任的人,各色各样,形容的一个详而且尽。” |
4、不露辞色 | 辞色:言辞神色。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形容说话沉着老练。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
5、满园春色 |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6、春色撩人 | 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 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
7、诸色人等 | 各种各样、各色各等的人们。 | 唐·陆贽《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百姓及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义,均减有无,赒贷贫人,全活数众者,府司具事迹闻奏,朕当授以官秩,蠲其征徭。” |
8、形于颜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脸色上面。 | 宋·范祖禹《论德政》:“忧瘁泣涕,形于颜色。” |
9、惊惶失色 |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 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
10、江天一色 | 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11、斗色争妍 | 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 | 明·何景明《二月见梅》诗:“巡檐一笑卿相慰,斗色争妍非尔时。” |
12、见貌辨色 |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那鸨儿是老积年,见貌辨色,见秦重恁般装束。” |
13、贤贤易色 |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 语出《论语 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14、巧言令色 | 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 《尚书 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
15、疾言怒色 |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 清 戴名世《张验封传》:“为人宽厚和平,平生未尝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与校。” |
16、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 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
17、面不改色 | 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18、得意之色 | 得意:称心如意。因非常称心如意而露出傲慢的神色。 | 鲁迅《书信集·答有恒先生》:“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 |
19、声色俱厉 |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 《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20、风云变色 | 风云:比喻变幻的局势。比喻局势变化大。 |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
21、五颜六色 | 色彩鲜艳繁多;非常美丽。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
22、静言令色 | 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 |
23、色胆迷天 | 色:女色。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顾。” |
24、民有菜色 | 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 《汉书 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 |
25、色厉内荏 |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26、观望风色 | 观望:看风头。指犹豫不定,坐观情势发展,以便见机行事。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7章:“由于黎的态度逐步软化,原属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或者躲在六国饭店里观望风色。” |
27、行色怱怱 | 见“行色匆匆”。 | |
28、喜愠不形于色 | ||
29、当行本色 | 当行:内行。指内行并且是本来面貌。后亦指精通本行,而且成绩特别突出。亦作“当行出色”。 | 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禅道在妙悟,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
30、没颜落色 | 形容情绪低落。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合童奶奶调羹没颜落色的坐着,寄姐在旁里也谷都着嘴奶小京哥。” |
31、情见于色 | 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生甚怒之,情见于色。” |
32、神色自若 | 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相贬笑。” |
33、色艺无双 | 色艺:容貌和技艺。姿色和技艺没有第二个人可比。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第五卷:“小旦马大保,为美臣子,色艺无双。” |
34、面有菜色 | 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 《礼记 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 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
35、艳色绝世 | 姿色美丽,冠绝当代。 |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雀汾》:“良久,妓女十余,排大门而入,轻绡翠翘,艳色绝世。” |
36、英雄本色 |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 |
37、面无惭色 | 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若以爱民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38、十光五色 | 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 清·归懋仪《百字令·答龚璱人公子即和原韵》词:“王台问字,料理吾乡去。海东云起,十光五色争睹。” |
39、鹄形菜色 |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 明 卢象昇《经理崇祯十一年屯政疏》:“塞上孑遗,鹄形菜色,相从沟壑者亦比比也。” |
40、侃然正色 | 刚直严肃的样子。 | |
41、巧立名色 | 见“巧立名目”。 | 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
42、天姿国色 | 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 《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
43、喜怒不形于色 |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 《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
44、黯然失色 | 黯然:昏暗的样子;失色:失去光泽。原指心情沮丧;脸色难看。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有时也形容心情不好。 | 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顿使《会真》、《长恨》等篇黯然失色。” |
45、色厉胆薄 |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46、贪财好色 | 贪图财货,喜好女色。 | 《汉书·高帝纪》:“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 |
47、察颜观色 | 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 清 唐甄《潜书 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吾不能也。” |
48、变色之言 |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 《汉书 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
49、无声无色 |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 《新华月报》1965年第9期:“影片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把它写得冷冷清清,无声无色。” |
50、五色缤纷 |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连日把书房改做了帐房……铺设得五色缤纷。” |
51、秋色平分 |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 《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
52、天香国色 |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 唐 李濬《松窗杂录》:“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53、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 指远粮不解近饥。 | |
54、在色之戒 | 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后以“在色之戒”谓色欲方面的戒忌。 | 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
55、勃然作色 | 作色:变脸色。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
56、色中饿鬼 |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
57、艳色耀目 | 颜色鲜艳,光彩耀眼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莫非玉羁、金勒、宝艠、花鞢、艳色耀目,香风袭人。” |
58、正言厉色 | 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
59、齿牙春色 | 形容爽朗地大笑。 | 宋·陶彀《清异录·作用》:“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 |
60、钟鼓之色 | 见“钟鼓之色”。 | 《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