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若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欣喜:欢喜;若:好像;狂:感情失去控制。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疾之若仇疾:憎恨。形容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晋书·阮籍传》:“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3、泰山若厉厉:通“砺”,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经历时间久远。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
4、判若黑白判:区别。像黑的与白的那样明显区分。形容界限分明。清·方苞《书祭裴太常文后》:“夫文之高下雅俗,判若黑白。”
5、若丧考妣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汉 扬雄《元后诔》:“享国六十,殂落而崩。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
6、举棋若定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7、避之若浼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孟子 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8、安之若素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毫不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9、始终若一同“始终如一”。《周书·于谨传》:“故功臣之中,特见委信,始终若一,人臣间言。”
10、举国若狂举:全;狂:疯狂。指全国上下群情振奋;纵情欢乐不能自已;都像疯狂了似的。西汉 戴圣《礼记 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11、趋之若鹜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12、行若无事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若:好像。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事。”
13、心若死灰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14、若卵投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同“以卵击石”。《汉书 刑法志》:“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
15、烂若舒锦见“烂若披锦”。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谢潉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
16、疾恶若雠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汉 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雠。”
17、若敖之鬼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左传 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18、恩若再生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19、若不胜衣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淮南子 氾论》:“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而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
20、视死若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庄子 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21、受宠若惊宠:赏识。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宋 欧阳修《辞特转吏部侍郎表》:“受宠若惊,况被非常之命,事君无隐,敢倾至恳之诚。”
22、习惯若自然惯:同“贯”;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23、洞若观火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明 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24、飘然若仙飘然:神形潇洒的样子。神形潇洒好像神仙。形容人的动作潇洒自如轻盈优美。
25、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明 洪应明《菜根谭 闲适》:“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26、燎若观火谓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27、若出一辙辙:车辙。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宋·岳珂《桯史·汤岐公罢相》:“盖其相两朝,再罢相,乃累洪氏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辙,可笑如此。”
28、料敌若神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旧唐书·郭子仪传》:“故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
29、旷若发矇旷:开朗;矇: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朗。比喻人头脑开窍,明达起来。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矇。”
30、若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旧唐书 高祖纪》:“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
31、烂若披锦形容文辞华丽。南朝 梁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32、进道若退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33、行若狗彘指人无耻,行为像猪狗一样。西汉 贾谊《论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
34、奉若神明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对某人或某事物尊崇信奉得像迷信的人崇信神灵一样。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35、诫莫若豫诫:警戒;豫:通“预”,预先。指事后有所警戒不如事先有所防备。《国语·晋语一》:“诫莫若豫,豫而后给。”
36、若有所亡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淮南子 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37、大巧若拙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却好像很笨拙。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浩若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39、欢喜若狂欢喜得好像发疯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郭沫若《怎样使双十节更值得纪念》:“武汉三镇的人真是欢喜若狂,一直热闹了一个通夜。”
40、灿若繁星灿:灿烂。繁:众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41、嫉恶若仇见“嫉恶如仇”。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公一时忠愤激发,嫉恶若仇,容或偶为此语,揆其心术,仍不失为磊落光明。”
42、禽兽不若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5回:“海青乃能尽忠如此,彼张均、张洎辈,真禽兽不若矣!”
43、其应若响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44、疾恶若仇疾:憎恨;恶: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若仇。”
45、齿若编贝编:顺次第排列;贝:贝壳。形容牙齿整齐洁白。《汉书·东方朔传》:“目若玄珠,齿若编贝。”
46、明若观火象看火那样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尚书 盘庚上》:“予若观火。”宋 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47、为虺弗摧,为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48、情若手足手足:指兄弟。情谊深厚,如同兄弟一样。《剪灯新话·孙恭人传》:“乃顾视其卒,周其饮食,宽其桎梏,情若手足,卒感激入骨。”
49、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50、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优游自若从容不迫,不变常态。清·陆以湉《冷庐识·彭文勤公》:“凡置卷数百,二仆待侧,左展卷,右收卷,循环不息。待者告疲,公优游自若也。”
52、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清 伤时子《苍鹰击 割爱》:“敢道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芝兰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楼贱质,红粉庸姿。”
53、呆若木鸡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54、欢欣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吴玉章《辛亥革命》:“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55、矫若惊龙矫:强劲。强劲得像惊龙一样。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晋书 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56、大勇若怯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57、求贤若渴贤:有才能的人。形容寻求优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样。《隋书 韦世康传》:“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58、冷若冰霜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没有一丝热情。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使人无法靠近。清 刘鄂《老残游记续集》第二回:“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
59、若存若亡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先秦 李耳《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60、茫然若迷茫然:渺茫,模糊不清。迷惑不解的样子。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2回:“弟前日闻先生正论,因久溺其说,锢蔽已深,竟茫然若迷,莫指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