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热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热锅上蝼蚁 | 形容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同“热锅上蚂蚁”。 | 《隋唐演义》第十九回:“这壁厢太子与杨素,是热锅上蝼蚁,盼不到一个消息。” | 
| 2、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 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 | 唐·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 
| 3、耳热眼花 |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 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 
| 4、趋势附热 | 趋:奔走,投靠。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 |
| 5、说亲道热 | 说亲切热情的话。用来形容只在口头上亲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6回:“可恨宝姐姐、琴妹妹天天说亲道热。” | 
| 6、冷嘲热讽 | 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语。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 清 袁枚《随园三十二种 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 
| 7、热心快肠 | 形容热情直爽。 | 柯岩《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三》:“也许因为是她热心快肠,群众有事爱找她拿主意,帮个忙。” | 
| 8、眼饧耳热 | 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 
| 9、热泪盈眶 | 激动的眼泪充满了眼眶。 | 姚雪垠《李自成》:“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 | 
| 10、汤烧火热 | 谓生病发高烧。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又见他汤烧火热,自己守着他,歪在旁边劝他:‘只养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 | 
| 11、酒酣耳热 | 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发热。形容酒兴正浓。 |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 
| 12、热火朝天 | 火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前进吧祖国》:“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连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 | 
| 13、热锅上的蚂蚁 | 形容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 | |
| 14、热血沸腾 | 形容人情绪高昂;激动不已。 | 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样地受感动,怎样地热血沸腾。” | 
| 15、火热水深 | 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 
| 16、冷言热语 | 犹冷言冷语。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三官说:‘欲待回家,难见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 | 
| 17、热情奔放 | 充满热情的,充满活力、首创精神或应变能力的样子。 | |
| 18、寒耕热耘 | 泛指农作辛苦。 | 《孔子家语 屈节解》:“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岂不衰哉!” | 
| 19、冷热病 | 疟疾。比喻情绪高低不定。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可工作起来犯冷热病,有利向前,没利靠后,怕得罪人,满肚子小机器,就是不往正经地方使。” | 
| 20、亲亲热热 | 亲近热情。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一味将笑撮在脸上,调引这几个小男女,亲亲热热,胜如亲生。” | 
| 21、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 
| 22、热热闹闹 | 景象纷繁盛大,气氛活跃。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5回:“热热闹闹采莲船,撒科打诨。” | 
| 23、冷嘲热骂 | 尖刻的嘲笑和谩骂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 | 
| 24、问寒问热 | 经常询问别人的生活情况,形容十分关切。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有时遇见薛蝌,他便姣姣乔乔、姣姣痴痴的问寒问热,忽喜忽嗔。” | 
| 25、头疼脑热 | 泛指一般的小病。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 | 
| 26、趋炎赶热 | 趋:奔走,投靠。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 明·康海《中山狼》第四折:“稍觉冷落,却便别处去趋炎赶热,把那穷交故友撇在脑后。” | 
| 27、趋炎附热 | 趋:奔走;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 《宋史 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 
| 28、热热乎乎 | 指事物温温热热或人待人亲切热诚、有同情心的或充满深情的状貌。 | 丁玲《在严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对老人很好,把一个家整治得干干净净,热热乎乎。” | 
| 29、炙手可热 | 炙:烤。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 唐 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 
| 30、乘热打铁 |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 老舍《四世同堂》:“他觉得老大实在有可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乘热打铁,把话都说净。” | 
| 31、热心肠 | 指对人热情、乐于替别人办事。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8回:“你娘好人,有仁义的姐姐,热心肠儿。” | 
| 32、冷讥热嘲 | 冷:不热情;讥:讥讽;嘲:嘲笑。尖锐、辛辣的嘲笑和讥讽。 | 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 
| 33、知疼着热 | 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亲生的,正在乎知疼着热,才是儿子。” | 
| 34、满腔热忱 | 忱:真实的心情。内心充满了热烈而真诚的感情。 |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 
| 35、热气腾腾 | 热气:温度高的气体;腾腾:气体不断上升的样子。原意为热气盛大。比喻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 明 吴承恩《西游记》:“那饭热气腾腾的。” | 
| 36、饮冰内热 |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 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 
| 37、毛热火辣 | 毛:粗率,急躁。形容十分焦急。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周大勇心里毛热火辣地发躁。” | 
| 38、炙手而热 | 炙:烤。比喻权势大,气焰盛。 | 《明史·董传策传》:“嵩久握重权,炙手而热。” | 
| 39、热锅炒菜 | 比喻利用现成的条件办事。 | |
| 40、知冷知热 | 关心痛养起居,照顾周到细致。 | 孙力《都市风流》第八章:“生活上,张义民是最知冷知热懂事儿的孩子。” | 
| 41、打铁趁热 | 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 张恨水《夜深沉》第22回:“我粗人只望说粗话,有道是打铁趁热。” | 
| 42、热情洋溢 | 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 曹靖华《罗汉岭前吊秋白》:“对全世界来说,这些热情洋溢的报导,正是拨云雾而见青天啊!” | 
| 43、腹热肠慌 | 元曲俗语。形容焦急、慌乱。 | |
| 44、不着疼热 | 犹言无关痛痒。 |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这一个小厮,必是你乞养来的螟蛉之子,不着疼热,所以着他偿命。” | 
| 45、热可炙手 | 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 |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安乐公主,上之季妹也。附会韦氏,热可炙手,道路惧焉。” | 
| 46、攀炎附热 | 犹言趋炎附势。 | |
| 47、热门货 | 指好销的货。 |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二章:“过去很少出售的大麦、荞麦,现在忽然成了热门货,五千钱一石,仍然供不应求。” | 
| 48、热锅上蚂蚁 | 比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把个赵氏在屏风后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一般。” | 
| 49、热炒热卖 | 比喻用刚刚学到的东西去教人。 | |
| 50、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 《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 
| 51、热心苦口 | 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 |
| 52、脸红耳热 | 见“脸红耳赤”。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 
| 53、满腔热血 | 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为正义而工作的热情。 | 清·吴伟业《贺新郎·病中有感》:“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满腔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 | 
| 54、眼花耳热 | 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 唐 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 
| 55、满腔热枕 | 心里充满热烈真挚的感情。 |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 
| 56、不冷不热 |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 | 
| 57、忽冷忽热 | 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 鲁迅《而已集 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 | 
| 58、腹热肠荒 | 见“腹热肠慌”。 | |
| 59、古道热肠 | 指待人真诚、热情。 | 清 邹弢《三借庐笔谈 余成之》:“同邑余成之,杨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热肠,颇有任侠气。” | 
| 60、热肠冷面 | 热心肠,冷面孔。形容内心热情,表情却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