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犬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犬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淮南鸡犬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2、犬牙相临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地相连接。西汉·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甚厄塞地利。”
3、子皆豚犬豚:小猪。对人称自己儿子的谦词。《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语出汉 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效犬马力效劳的谦词。意思是效犬马之劳。《水浒传》第八二回:“臣旧岁统率大军前去征进,非不效犬马力,奈缘暑热,军士不伏水土。”
6、顾犬补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宜及时设法补救。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7、鸡犬不惊连鸡狗都没受到惊扰。形容行军纪律严明;也指相安无事。宋 彭龟年《寿张京甲十首(其八)》:“翁见一笑大欢足,鸡犬不惊仁意多。”
8、一犬吠形,群犬吠声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惧于群犬,遂至叵听也。”
9、景升豚犬景升,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字。表与其子琦琮皆碌碌无为。故世人用“景升豚犬”谦称自己的子女。清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结枸》:“向忧伯道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诞,诞而侍孕者,尚不一其人,虽尽属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忧穷民之无告矣!”
10、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一犬吠形,万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11、鸡犬不安见“鸡犬不宁”。刘流《烈火金刚》第十回:“我这是何苦,烧香引鬼,搬砖打人砸了自己的脚面,闹得我鸡犬不安!”
12、犬兔俱毙比喻双方同归于尽。《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13、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14、犬马之疾谦称自己的疾病。汉·张衡《东京赋》:“值余有犬马之疾,不能究其精详。”
15、盘石犬牙盘石:巨石。指分封宗室以巩固其统治。《晋书·武十三王等传论》:“文昭武穆,方驾于鲁、卫、应、韩;盘石犬牙,连衡于吴、楚、齐、代。”
16、犬马之年犹犬马齿。三国·魏·曹植《黄初六年令》:“将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
17、烹犬藏弓犹烹狗藏弓。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18、跖犬噬尧《战国策·齐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原指人臣各为其主。后用以比喻嫉妒贤才。《战国策·齐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19、犬牙相错错:错落。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20、犬牙差互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1、嫁犬逐犬谓出嫁女子唯夫是从。清·李渔《奈何天·逼嫁》:“却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样画葫芦,又把那别新郎的铺盖卷。”
22、鹰犬塞途鹰犬:打猎时追捕禽兽的鹰和猎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坏人的爪牙塞满道路。鲁迅《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这是后来和现在的话,当时可不然,鹰犬塞途,干儿当道,魏忠贤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庙么?”
23、吞纸抱犬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24、嫁鸡逐鸡,嫁犬逐犬嫁:女子出嫁;逐:追随。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随从一辈子。宋·赵汝鐩《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展转思。”
25、声色犬马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26、犬马之心像犬马一样对主人忠心。西汉·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
27、土鸡瓦犬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5回:“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
28、斗鸡走犬同“斗鸡走狗”。《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29、蜀犬吠日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30、犬马之命命:生命。对自己生命的谦称。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31、犬马恋主喻臣下眷怀君上。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南朝·宋·鲍照《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狐涂怀窟志,犬马恋主情。”
32、鸡鸣犬吠见“鸡鸣狗吠”。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33、桀犬吠尧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奴才一心为他的主了效劳。汉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34、鸡犬桑麻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3回:“又走了一里多路,是一个乡镇了,田里种着菜,篱笆里栽着花,大有‘鸡犬桑麻’光景。”
35、放鹰逐犬指打猎。《明史·韩文传》“击球走马,放鹰逐犬,俳优杂剧,错陈于前。”
36、淮王鸡犬淮王: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家的鸡和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清·吴伟业《过淮阴有感》:“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37、犬马之劳犬马: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替主子奔走的犬马;以表示忠诚。比喻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晋书 段灼传》:“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38、犬吠之盗指穿窬之盗;小偷。《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39、狂犬吠日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40、鸡犬相闻指人烟稠密。先秦 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1、犬迹狐踪喻低弱的身手。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
42、犬不夜吠吠:狗叫。形容社会治安良好,没有盗贼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6卷:“在任治得路不拾遗,犬不夜吠,丰稔年熟。”
43、犬吠之警指抢劫、偷窃之类。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44、飞鹰走犬见“飞鹰走狗”。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我如今欲待去消愁闷,则除是飞鹰走犬,逐逝追奔。”
45、鹰犬之才鹰犬:猎人驯养的鹰与猎狗,打猎时用于追捕猎物。用作鹰犬之才。比喻供驱使、能出力的人。汉·陈琳《为袁绍传檄各州郡文》:“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广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46、陶犬瓦鸡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南朝 梁 萧绎《金缕子 立言上》:“夫陶犬无守夜之警,瓦鸡无司晨之益。”
47、邑犬群吠邑:乡邑。乡邑的狗群起吠叫。比喻庸人对不理解的观点进行群起攻击。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48、虎父无犬子勇猛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以十九岁之妙龄弱质,凌数千里之莽涛瘴雾,亦可谓虎父无犬子也。”
49、兔死犬饥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明·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50、犬马之报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吕布至死也不忘大德,当效犬马之报。”
51、丧家之犬失去主人家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7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52、篱牢犬不入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53、补牢顾犬丢失了羊,才修补羊圈;见了野兔,才回头唤狗去追捕。比喻对出现的失误,及时设法补救。语本《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54、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5、鸡犬不闻形容极为荒凉冷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9回:“凡冲要通衢大路,都没一个人烟,静悄悄地,鸡犬不闻,就要一滴水,也没喝处,那讨酒食来?”
56、一虎难敌众犬一只老虎打不过一群狗。比喻一个人的本事虽高,但打不过对方人多。
57、鸡犬不宁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8、犬马之力犹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不才愿施犬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59、众犬吠声比喻随声附和。汉 应劭《风俗通 怪神 李君神》:“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沲。”
60、犬牙盘石《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后因称封建王朝分封宗室子弟以巩固统治为“犬牙盘石”。《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