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权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权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大权独揽揽:把持;掌握。指独自一人把持处理重要事情的权力。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兵士又没感情,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2、招权纳贿招权:弄权,揽权;纳贿:接受贿赂。抓权力,受贿赂。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臣寮雷孝友上言》:“遂招权纳贿,其门如市。”
3、权钧力齐权:权势;钧:通“均”,平均。双方权势力量相当,不分高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河西斗绝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权钧力齐,复无以相率。”
4、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明·顾大典《青衫记·承璀受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大小三军,听吾命令。”
5、以权谋私以:凭借;权:权力;权势;谋:谋求;谋取;私:私利。凭着权利谋取私利。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6、不知权变权变:随机应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汉·桓宽《盐铁论·世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7、舍经从权经:正常;权:权变。指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宾白》:“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身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誓为邪辟之恩。”
8、直权无华质朴无文采。
9、权移马鹿语本秦赵高指鹿为马事。谓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10、篡位夺权篡:夺取,特指臣子夺取君位。夺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权柄。元·尚仲贤《三夺槊》第四折:“那凶玩很劣,奸滑侥幸,则待篡位夺权。”
11、权宜之计权:姑且、暂且。宜:适宜。计:计谋、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12、权重秩卑权力大官品低。清·俞樾《茶香室续钞·额外大学士》:“而后有殿阁大学士之设,官止五品,权重秩卑,殊不相称。”
13、鬻宠擅权凭借宠幸以卖弄权势。《韩非子·三守》:“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
14、权衡利弊权:称砣。衡:称杆。权衡:比较,衡量。比较一下哪一个有利哪一个有害。邓小平《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在处理杂色武装问题时,要依据不同对象,权衡利弊,审慎处理。”
15、招权纳赇见“招权纳贿”。《明史·石亨传》:“因劾亨招权纳赇,肆行无忌。”
16、窃弄威权指玩弄权柄。宋·苏舜钦《火疏》:“在辅弼无椑国体者去之,居左右窃弄威权者去之。”
17、篡党夺权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张书绅《正气歌》:“在这无花的春天里,‘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
18、持权合变以权宜之计适应已经变化的局面。清·梅曾亮《答朱丹木书》:“阁下前任剧邑,治悍民,不尚黄老;今官督粮道,乃尚黄老,此持权合变才也。”
19、争权夺利追求名誉、地位和私利。邹韬奋《消弭内战的唯一途径》:“任何为私人私党争权夺利的内战都必然地要为全国民众所唾弃。”
20、贵戚权门贵戚:帝王的内外亲戚;权门:权贵豪门。尊贵的皇亲国戚和有权势的豪门大族。东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皆交游贵戚,趋权门。”
21、专权跋扈跋扈:霸道,不讲理。专断蛮横,蛮不讲理。《清朝野史大观·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惟载垣等前后一切专权跋扈情形,谋危社稷,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
22、男女平权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平。清·秋瑾《勉女权歌》:“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23、以权达变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清·王韬《变法自强》下:“不知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终贵因事制宜,以权达变。”
24、招权纳赂见“招权纳贿”。《元史·朴不花传》:“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25、专权误国专权:独断行事。指坏人独揽大权,贻误国家。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闻其专权误国……朕当即为处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26、贪权窃柄柄:权力。贪图权势,窃取权力。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贪权窃柄者则曰:‘德如尧舜矣,焉用劳神!’”
27、有权有势势:地位和权力。既有权力,又有地位。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从来有权有势的,多不得善终,都是如此。”
28、窃势拥权窃:盗取。盗用别人的权势。《晋书·王国宝传论》:“窃势拥权,黩明王之彝典;穷奢纵侈,假凶竖之余威。”
29、争权攘利见“争权夺利”。李大钊《大哀篇》:“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
30、应机权变权:权宜。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唐·无名氏《仙传拾遗·张子房》:“子房读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
31、舍道用权权:权变。指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晋·葛洪《抱朴子·良规》:“周公之摄王位,伊尹之黜太甲,霍光之废昌邑,孙琳之退少帝,谓之舍道用权,以安社稷。”
32、兼权熟计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33、兵不厌权见“兵不厌诈”。《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34、有职无权光有职位而没有实权。李晓明《平原枪声》:“给他安了个大队副官的名义,有职无权。”
35、攘权夺利犹言争权夺利。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坐是抢攘月余,势成坐困,老师匮财,攘权夺利,凡种种不良之现象,皆缘是以生。”
36、权欲熏心权力的奢望迷住了心窍。
37、权时制宜斟酌形势随机应变。汉·王充《论衡·答佞》:“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挠。”
38、丧权辱国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39、权宜之策见“权宜之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
40、专权恣肆专权:独揽大权;恣肆:放纵,没有约束。大权独揽,肆意胡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8回:“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41、权倾天下权势压倒天下。形容权势极大。宋·魏泰《东轩笔录·吕惠卿》:“熙宁八年,吕惠卿为参知政事,权倾天下。”
42、通权达变通:懂得;权:权宜;达:通晓;懂得。通晓权宜;适应变化。指办事不死守常规;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好通权达变,放在手下备用吧。”
43、挟势弄权倚仗势力,玩弄权术。清·洪昇《长生殿·情悔》:“况且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如何忏悔的尽!”
44、比权量力比:比较;量:估量。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汉 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45、反经合权反经:不循常规;权:权宜的办法。为顺应形势,违反常规,采取权宜变通的做法。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46、杀生之权杀:杀戮;生:生存。执掌生死大权。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47、权时救急权:称量。正确分析形势,挽救危急局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二者皆为国耳。”
48、通变达权同“通权达变”。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二公通变达权,皆可为长民者之法也。”
49、专权擅势独揽大权,独断专行。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先王之时,春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50、权衡轻重权衡:衡量。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周书 王褒庾信传论》:“权衡轻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壮,丽而能典。”
51、守经达权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蔡东藩《唐史演义》第52回:“若殿下只知守经,不知达权,将来人心失望,不可复言。”
52、权豪势要有权力的豪门;有势力的要人。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只随朝小小的职名,被这大官人家子弟都占去了,赤紧的又有权豪势要之家,三座衙门,把的水泄不通。”
53、大权旁落处理重大事情的权力落到旁人手里(多指领导人被架空)。明 章懋《辞升尚书疏》:“独揽朝纲,毋使大权旁落。”
54、权均力敌见“权均力齐”。宋·苏轼《代滕甫论西夏书》:“其有能以地与众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权均力敌内自相疑者。”
55、权尊势重尊:地位或辈分高。权位高,势力大。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自己代为首相,权尊势重,朝野侧目。”
56、揽权纳贿揽:把持。纳:接纳。把持权势,并接受贿赂。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
57、趋权附势趋:奔走;权: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宋 李觏《名公手书 萧注》:“注鄙人,然而有志于圣贤之术,心铭足下之道,故发此书以闻,非今之趋炎附势辈,闻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为是非。”
58、倚势挟权挟:倚仗。凭借权势,欺压别人。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行至郊外,撞见一个倚势挟权地葛彪,马踏死小生的母,又打死的浑家。”
59、达权通变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后汉书 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
60、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