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屈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屈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忠贞不屈忠:忠诚;贞:有操守。忠诚坚定,永不改变。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附录:“为了争取中国人民的民族自由和社会改革,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悲壮激昂,可歌可泣。”
2、含屈而死含着委屈而死去。
3、大直若屈亦作“大直若诎”。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4、怀冤抱屈心中有冤屈。南朝·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所欲既多,理无悉当,怀冤抱屈,非止百千。”
5、负屈衔冤衔:用嘴含,这里指心里怀着。身上背着委屈,心里怀着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元·无名氏《后庭花》第四折:“今日个勘成了因奸致命一凶贼,还了报了这负屈衔冤两怨鬼。”
6、含冤负屈负:背着;屈:委屈。指蒙受冤枉、委曲。元 高文秀《黑旋风》:“俺哥哥含冤负屈有谁知。”
7、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唐 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自期殒命在春序,屈指数日怜婴孩。”
8、能屈能伸屈:弯曲;伸:伸直。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根据环境变化的需要既能忍受委屈;又能挺直腰板;施展抱负。《周易 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9、情见势屈情:真情;见:通“现”,暴露;势:形势;屈:屈曲。指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
10、理屈事穷理:理亏;穷:尽。道理上被压服,事情已到了山穷水尽。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11、蠖屈求伸蠖:昆虫名,行时屈伸其体。比喻人不遇时,则屈身求隐,待来日再展宏图。《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12、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威武:武力;贱:地位低。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不因贫贱而改变节操。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而且证明了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13、龙蛰蠖屈喻隐居不仕。语本《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语出《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14、负屈含冤负:背着;屈:委屈;含:放在嘴里;比喻忍受;冤:冤枉。蒙受委屈;忍受冤枉;得不到昭雪。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我见父亲负曲含冤,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从那日便打了个终身守志永远不出闺门的主意。”
15、喊冤叫屈为遭到的冤屈而喊叫。清 曹雪芹《红楼梦》:“金桂将桌椅杯盏尽行打翻,那宝蟾只管喊冤叫屈,哪里理会他?”
16、计穷力屈计:计策;穷、屈:尽,竭。计策、力量都用完了。南朝梁·元帝《驰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晋熙附义,计穷力屈,反杀后主。”
17、诘屈聱牙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唐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18、辞穷理屈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1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直:正直;屈:理亏;巧:灵巧;拙:笨拙。很正直的人表面好像枉屈,很灵巧的人表面好像笨拙。春秋·楚·李耳《老子》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以屈求伸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21、屈打成招用严刑拷打;逼使无辜的人被迫认罪。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宫中,三推六问,屈打成招。”
22、卑躬屈节卑躬:低头弯腰;屈节:屈辱节操。形容毫无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单道台至此方才卑躬屈节的口称:‘职道才进来,因见大帅公事,所以不敢惊动。’”
23、小屈大伸屈:委屈。伸:展开,发挥出来。先能够受点委屈,而后会大有作为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绤正传》:“云合雾集,量时揆宜,用取世资,小屈大申,存公忽私。”
24、衔冤负屈心怀冤枉,身受委屈。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25、诘屈磝碻形容语言生硬难懂。清·朱克敬《瞑庵杂识》第一卷:“士以江西优人来,登场歌舞,诘诘屈磝碻,不可听。”
26、力屈道穷屈:竭,穷尽;道:途径,办法;穷:尽。力量办法都已穷尽。《周书·王思政传》:“今力屈道穷,计无所出,唯当效死,以谢朝恩。”
27、有屈无伸屈:委屈,冤枉。蒙受冤枉而无法伸诉。明·无名氏《女姑姑》第四折:“想当日酷刑害逢危遭困,您那一日便逼的我有屈无伸。”
28、聱牙诘屈聱牙:不顺口;诘屈:曲折。形容文辞艰涩难读。清 周亮工《书影》第二卷:“为诗好为聱牙诘屈之语,多不自解。”
29、铮铮不屈铮铮:响当当。响当当宁折不弯。形容人坚强不屈,有骨气。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5回:“那四个俱是铁汉,铮铮不屈。”
30、降尊临卑,屈高就下降:降低;临:面临;卑:低微。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多谢也降尊临卑,屈高就下。”
31、謷牙诘屈同“诘屈聱牙”。謷,通“聱”。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语出唐 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32、含冤受屈见“含冤负屈”。艾芜《关于三十年文艺的一些感想》四:“文艺工作者含冤受屈,管文艺的同志也无可奈何,只有随声应和,得以幸存。”
33、坚强不屈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荀况《荀子 法行》:“坚刚而不屈,义也。”
34、才过屈宋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道出羲黄,才过屈宋,空有名垂古。”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
35、坚贞不屈贞:节操。坚定有气节;绝不屈服。唐 韦应物《江州集 睢阳感怀》诗:“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
36、屈节卑体屈节:折节;卑:低。降低自己的心志低声下气去服侍别人。东汉·班固《白虎通·姓命》:“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人者也。”
37、屈一伸万伸:展开。屈身一人之下,凌驾于万人之上。《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专诸曰:‘子视吾之仪,宁类愚者也,何言之鄙夫。夫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
38、龙骧蠖屈喻随时屈伸、上下。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骧蠖屈,从道污隆。”
39、指不胜屈板着指头也不过来(不胜:不能承受)。形容数量很多。明 沈德符《野获编》:“而贫弱者或衣食不给,其小有才者至窜入匪类,以辱先人,以余所见,指不胜屈。”
40、屈节辱命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41、首屈一指扳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 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42、百折不屈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清 恽敬《〈卓忠毅公遗稿〉书后》:“一旦竟成其名,史书及府县志纪录则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变色动容,有一百折不屈之人,如在其心,如出其口,如忠毅、方学士、铁尚书者也。”
43、势穷力屈形势窘迫,力量衰竭。宋·司马光《户部侍郎周公神道碑》:“俟其势穷力屈,然后可招抚也。”
44、衙官屈宋衙官:军府的属官;屈:屈原;宋:宋玉。要以屈原、宋玉为属官。原为自夸文章好。后也用以称赞别人的文采。《新唐书·杜审言传》:“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45、屈指而数屈:弯曲。形容数量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清朝野史大观·曾静吕留良文字之狱》:“我朝扫清寇氛,与民休养,六十余年,民安物阜,即考羲皇以来,史册所纪,屈指而数。”
46、龙伸蠖屈形容笔势飞动,书法高超。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华笺,河北胶东之纸。”
47、威武不屈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威武:权势;武力。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8、蠖屈鼠伏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讨好的样子。宋·孔平仲《续世说·奸佞》:“注至,蠖屈鼠伏,佞词泉涌。”
49、尺蠖之屈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的弯曲。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50、屈高就下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
51、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2、降颜屈体犹言卑躬屈膝。明·沈德符《野获编·府县·邑令轻重》:“三年奏最,上台即以两衙门待之,降颜屈体,反祈他日之陶铸;而二甲之为主事者,积资待次,不过两司郡守。”
53、能伸能屈见“能屈能伸”。《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54、屈艳班香屈:指屈原;班:指班固。象《楚辞》、汉赋那样词藻艳丽,情味浓郁。称赞诗文优美。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
55、不屈不挠屈、挠:弯曲。不屈服。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
56、屈膝求和屈:弯曲;屈膝:下跪。下跪降服,请求和解。蔡东藩《宋史演义》第76回:“屈膝求和母后返驾,刺奸被执义士丧生。”
57、蠖屈不伸像尺蠖一样弯曲而不能伸展。比喻人不得志。清 戴名世《<齐天霞稿>序》:“即诸同学之士亦多食贫作苦,蠖屈不伸。”
58、屈蠖求伸蠖: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59、情见力屈情:真实情况;见:通“现”,暴露。指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处在劣势的地位。《汉书 韩信传》:“今足下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情见力屈,欲战不拔,旷日持久,粮食单竭。”
60、鸣冤叫屈指申诉冤屈。巴金《<探索集>后记》:“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