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墙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墙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兄弟阋于墙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2、萧墙之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在内部发生祸乱的危险。战国·韩·韩非《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
3、朽木粪墙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4、逾墙越舍指翻墙越舍很快就走了。唐·皇甫氏《原化记·崔慎思》:“言讫而别,遂逾墙越舍而去。”
5、避世墙东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后汉书 逸民传 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6、红杏出墙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指春天一派繁荣景象;也喻指大好形势。宋 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风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7、连墙接栋形容房屋连片。明·陈子龙《霍光论》:“骄妻劲奴,纵横长安中,连墙接栋,比拟宸极,此岂复人臣也哉!”
8、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用作屏风。比喻家里、内部。祸乱从内部发生。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9、见墙见羹比喻念念不忘先贤。《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
10、兄弟阋墙指兄弟之间发生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阋:争吵;争斗。《诗经 小雅 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11、挖墙脚比喻拆台。毛泽东《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彼此不挖墙脚,彼此不在对方军政军内组织秘密支部。”
12、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13、衅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时值乱离,衅起萧墙。”
14、隙大墙坏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15、铜壁铁墙铜铁做成的墙壁。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1回:“长弓硬弩护辕门,铜壁铁墙齐队伍。”
16、祸兴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唐·鲍溶《长城作》:“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17、穿穴逾墙穿:凿通;逾:越过。指穿洞翻墙的偷窃行为。明·杨慎《<周易·说卦>“坎为盗”》:“坎之为卦,外阴柔而内刚狠,有穿穴逾墙乘墉伏莽之状也。”
18、癞狗扶不上墙比喻没出息的人,没办法扶助他长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怨不得俗语说:‘癞狗扶不上墙’的!”
19、逾墙窥蠙见“逾墙钻穴”。
20、观者如堵墙堵:墙壁。形容观看人数众多。西汉·戴圣《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21、墙里开花墙外香比喻人做出了成绩,内部还不知道,外面人倒先知道了。比喻成绩不受本部门重视,却为其他部门赏识。海岩《死于青春》:“墙里开花墙外香,都这样儿,不做就算了。”
22、隔墙有耳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管仲《管子 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23、墙面而立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24、祸稔萧墙稔:酝酿;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唐·刘贲《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策》:“祸稔萧墙,奸生帷幄,臣恐曹节侯景复生于今日。”
25、循墙而走循:沿着。沿着墙走。形容恭谨顺从。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26、不学面墙面墙:面对墙壁,一无所见。形容不学习而无知。《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27、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28、萧墙祸起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9、墙风壁耳墙透风,壁有耳。比喻秘密容易泄露。清·华伟生《开国奇冤·逮捕》:“你想墙风壁耳,万一传了出去,说我窝藏徐锡麟的党羽,叫我如何吃得罪起?”
30、峻宇雕墙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形容居处豪华奢侈。《书 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处作禽荒,甘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31、拆东墙补西墙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中国民歌资料 纳布鞋》:“拆东墙,补西墙,先要顾前方。”
32、墙外汉指非局中之人,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门知识或艺术的人。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慕容垂歌辞》:“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33、狗急跳墙狗急了;能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蛮干捣乱。《敦煌变文集 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34、萧墙之变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由内部原因所致的灾祸、变乱。《金史·后妃传·熙宗悼平皇后》:“海陵本怀觊觎,因之疑畏愈甚,萧墙之变,从此萌生矣。”
35、事在萧墙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6、阋墙谇帚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谇帚,指妇女吵骂。梁启超《新民说》:“若是者,虽未见其阋墙谇帚,我知其家必不治。”
37、邻女窥墙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先秦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38、扶墙摸壁抚摸着墙壁。比喻言论主张比较软弱平庸。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回:“这两个鸟男女,正在缸里扶墙摸壁扎挣。”
39、铜墙铁壁铜做的城墙;铁打的营垒。比喻坚固而不可摧毁的事物。也比喻坚固严密的防御。元 无名氏《谢金吾》楔子:“孩儿此一去,随他铜墙铁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40、祸发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1、萧墙之祸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晋·陈寿《三国志·董卓议立陈留王》:“速提雄虎之师,克定萧墙之祸。”
42、祸生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5回:“岂知祸生萧墙,元旦灾来,反了股肱重臣,追之不及。”
43、逾墙钻穴亦作“逾墙钻蠙”。亦作“逾墙窥蠙”。语本《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以“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44、逾墙避命逾:越过。战国初魏人段干木回避魏文侯的征召。越墙逃跑,回避被征召。泛指隐士拒绝出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乔玄传》:“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之命。”
45、墙有缝,壁有耳墙外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容易泄漏。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你骂他不打紧,墙有缝,壁有耳,恰似你醉了一般。”
46、蠹众木折,隙大墙坏蠹:蛀虫;折:断;隙:缝隙。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为害太多,必定造成灾祸,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战国·卫·商鞅《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47、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吕氏春秋 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48、变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变发生在内部。《晋书·文帝纪》:“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
49、东墙处子指邻居的处女。《孟子·告子下》:“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50、铁壁铜墙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果然是铁壁铜墙,端的是人强马壮。”
51、触事面墙触:接触;面墙:面对墙。形容遇事像面墙而立,一无所知。晋·姚兴《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
52、丰墙峭址墙高大而地基陡直。喻根基不牢。址,同“址”。
53、逾墙钻隙越墙、钻洞。指对女子作挑逗行为,借指男女偷情。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54、钻隙逾墙同“钻穴逾墙”。宋·陈亮《祭潘叔度文》:“此钻隙逾墙之贱,而惧行已之无耻也。”
55、引水入墙比喻自招灾祸。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墙,开门揖盗么。”
56、兄弟阋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0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57、路柳墙花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也指妓女。元 王晔《水仙子 答》曲:“从来道水性难拿,从他赸过,由他演撒,终只是个路柳墙花。”
58、逾墙窥隙指男女偷情。语出《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59、墙花路草见“墙花路柳”。明·徐复祚《红梨记·诗要》:“非执拗,那壁厢是墙花路草,怎比得日边红杏倚云高?”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如本是柔枝嫩条,休比做墙花路草。”
60、衅发萧墙衅:缝隙,引申为争端,事端。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引申为内部。比喻事端或灾祸发生在内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