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气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神气活现形容自以为了不起而表现出来的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茅盾选集 委屈》:“要不是他们神气活现说‘查得到’,那她干脆就去缝制新的了。”
2、意气相得形容志趣极其相合。唐·李百药《北齐书·高乾传》:“魏领军元叉,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乾甚厚。”
3、蔚成风气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在康奈尔校园里》:“可惜这种个人捐献在我们国家里还只是麟角凤毛,还没蔚成风气。”
4、浩然之气浩然:盛大的样子;气:精神;气概。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出气筒指没有恰当的由头而被人当作发泄怨恨的对象。艾煊《大江风雷》第二部:“他不愿向她发火,不愿拿她当出气筒子。”
6、意气相许意气: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回:“沈炼道:‘大丈夫意气相许,哪有贵贱?’”
7、意气高昂意态和气慨雄健的样子。
8、治气养生治气:修养气度。指修养精神,保养身体。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9、血气未动血气:血性,指生命;动:变动。形容没有重病。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
10、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受命执政,生气勃勃,但朝廷却是暮气沉沉。”
11、神安气定神:精神。指内心十分安定。金·王丹桂《洞仙歌·示门人》:“下虔心,苦志挫锐摧强;忘宠辱,自得神安气定。”
12、声求气应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13、气断声吞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14、下气怡色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15、血气方壮血气: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新唐书·张嘉贞传》:“昔马周起徒步,谒人主,血气方壮,太宗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
16、浩气凛然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浩然之气令人敬畏。《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17、柔声下气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清·沈起凤《谐铎·鸡谈》:“愿天下处闺房者,持予雄辩,压彼雌风,毋柔声下气,养同木鸡也。”
18、气血方刚犹血气方刚。谓精力正值旺盛。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莫张慌,等的他那气血方刚,那其间着志求贤将师道访,习练的才高智广,文强武壮。”
19、垂头丧气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失去志气;情绪低落。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唐 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20、出词吐气犹谈吐。宋·苏轼《送水丘秀才序》:“水丘仙夫,治六经百家说为歌诗,与扬州豪俊交游,头骨硗然,有古丈夫风。其出词吐气,亦往往惊世俗。”
21、正气之歌形容无私无畏、刚正不屈的精神。宋·文天样《正气歌》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诃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22、气吞湖海犹气吞山河。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23、气吞虹霓虹霓:彩虹。气势可以吞掉天上的彩虹。形容气魄宏大。宋·岳珂《桯史·王义丰诗》:“阮得此诗独怃然不满意,曰:‘先生气吞虹霓,今独少卑之,何也?’”
24、敛容息气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息:停止。正容屏气,形容神情严肃庄重。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83回:“面上尚微有笑容,及至到公堂,他才敛容息气。”
25、同声同气见“同声共气”。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回:“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代他干营,好来任这海关监督,这时同声同气,才好做事。”
26、服气餐霞服气:导引之术,即气功;餐霞:指不食人间烟火。指修炼道术。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服气餐霞总是空,导引劳形枉费功。”
27、气逾霄汉正气昂扬,直冲云天。形容魄力、勇气非常大。霄汉,云霄和银河。《南齐书·高帝本纪》:“公受命宗枋,精贯朝日,拥节和门,气逾霄汉。”
28、理直气壮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29、才短气粗才:才识;短:短浅;气:气质。缺少才干,气质粗鲁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禄山才短气粗,当此大镇,深不能胜任。”
30、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指男女相爱的感情多,胸怀大局的气概少。比喻文艺作品中男欢女爱多,社会斗争题材少。南朝 梁 钟嵘《诗品 晋司空张华》:“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31、长吁短气指叹息不已。元 乔吉《金钱记》第三折:“你家这门馆先生,自从我在学堂中一个月,不曾教我一句书,终日只是长吁短气,不知为何。”
32、使心别气发脾气。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12回:“可知有你这歪老货搬弄,致使我家一向使心别气。”
33、仗气直书仗:依靠,凭借。指坚持正义,毫不隐讳地写出真相。《陈书·后主纪》:“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亦宜去此幽谷,翔兹天路。”
34、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5、负材任气见“负才任气”。《南史·陈宜黄侯慧纪传》:“涉猎书史,负材任气。”
36、气盖山河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37、使性谤气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发脾气;撒气。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这玉簪又气不愤,使性谤气,牵家打伙,在厨房内打小鸾,骂兰香。”
38、移气养体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39、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40、窝火憋气把屈辱或恼怒强压在心底,不敢或不能发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胆怯,他退到门边,嘴头咕噜着:‘滚就滚吧!’扭转身子,窝火憋气地迈出门去了。”
41、娇声娇气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鲁迅《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42、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43、沉不住气易激动,遇事保持不了冷静镇定。老舍《正红旗下》:“作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
44、嗳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45、义气相投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明·崔时佩《西厢记·金兰判袂》:“同袍兄弟胜同袍,义气相投漆和胶。”
46、屏气慑息暂时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情状。唐 卢肇《上王仆射书》:“今乃不意遇圣君贤相,以仆射为日月照临,多士莫不屏气慑息。”
47、重气轻身指看重义节而轻视生命。唐·张说《巡边在河北作》诗:“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场磧路何为尔,重气轻身知许国。”
48、气义相投谓志趣、情谊互相投合。金·王若虚《林下四友赞》:“吾四人者,臭味相似而气义相投也,故不结而合,既合而欢。”
49、屏气不息屏气:抑制呼吸。闭住气不呼吸,形容敬谨畏惧的样子。春秋·鲁·孔丘《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
50、神来气旺犹言运气旺盛。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起初沈将仕神来气旺,胜采便跟着他走,所以连掷连赢。”
51、死声淘气见“死声咷气”。明·冯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曲:“死声淘气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52、杀气腾腾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指杀伐之气很盛;凶神恶煞的样子。《前汉书平话》:“战尘郁郁,杀气腾腾,遮笼四野、蔽塞五方。”
53、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一卷:“似此不必学温韦,已与温韦一鼻孔出气。”
54、回肠伤气见“回肠荡气”。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55、意气自得意气:意态,气概;自得:自觉得意。形容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样子。《魏书·北海王子颢传》:“兄颢入洛,成败未分,便以意气自得为时人所笑。”
56、泼声浪气泼:泼辣;浪:放浪。泼辣的声调放浪的声势。形容撒泼的神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57、年轻气盛年纪小,不懂得为人处世,喜欢争强好胜。老舍《小型的复活》:“但是,年轻气盛,谁管这一套呢!”
58、饮气吞声谓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59、志满气得犹志得意满。唐·韩愈《与崔群书》:“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60、傻里傻气形容愚蠢、糊涂的样子。欧阳山《三家巷》:“阿炳这孩子傻里傻气,又蠢又笨,打铁不成,当鞋匠也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