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难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难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患难夫妻患难:忧虑和灾难。指经受过困苦考验,能够同甘共苦的夫妻。唐·元稹《遣悲怀·二》:“情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2、青春难再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明·冯惟敏《黄钟·醉花阴·酬金白屿》:“自古道青春难再,喜相逢笑口齐开。”
3、难以为继难于继续下去。《礼记·檀弓上》:“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4、国难当头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么?”
5、纡郁难释纡郁:愁苦蕴结在胸中;释:消散。愁苦郁结,难以消释。西汉·刘向《九叹·忧苦》:“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
6、人心难测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7、难以启齿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所恨者新丧未久,况且女求于男,难以启齿。”
8、朽木难雕见“朽木不可雕”。《南史·颜延之传》:“尚之望见便阳眠,延之发帘熟视曰:‘朽木难雕’。”
9、千难万苦犹千辛万苦。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因为有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千难万苦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0、难更仆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11、患难见真情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邓小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患难见真情。”
12、临难不慑临:面对;难:灾难;慑:害怕,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明·屠隆《彩毫记·预识汾阳》:“看这绑缚汉子,伟干长躯,丰神轩举,临难不慑,必是人豪。”
13、窒碍难行窒:阻塞不通。阻碍太多,难以实行。清·龚自珍《答人问关内侯》:“夫支孽尽封,则国祚愈长久,愈窒碍难行,寰海不能容支孽。”
14、可同患,难处安患:患难;处:相处,交往。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指忘恩负义的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15、临难不恐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韩非子 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16、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指公开攻击容易对付,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同“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明·周楫《西湖二集·觉阇黎一念错投胎》:“‘定要废了他,教他这太子做不成……’这是:明枪容易躲,暗剑最难防。”
17、野性难驯驯:顺服。动物的野性很难驯服。比喻人很难教导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屡次正义的反抗,决不是所谓‘野性难驯’,相反,他们是有公正合理的民族精神的。”
18、独立难支独:单独;独立:不依赖外力。比喻个人力量单薄不能维持全局清·无名氏《说唐》第55回:“雄信闻言大怒,想众将都已杀尽,独立难支,遂叫一声:‘罢了!’”
19、盛筵难再比喻良机不易重逢。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20、磬笔难书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21、哽噎难鸣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气塞,哭不出声或说不出话的样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巧姐听了,不敢回言,只气得哽噎难鸣的哭起来了。”
22、心痒难抓指心中有某种意念或情绪起伏不定,无法克制。同“心痒难挠”。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且说潼关众将听得破万仙阵,俱在关内,一个个心痒难抓,恨不得也来看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一席话说得唐二乱子心痒难抓,跃跃欲试。”
23、朽木难彫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同“朽木不可雕”。
24、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宗璞《南渡记》第六章:“岂不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体会好起来。”
25、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9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6、逃灾躲难逃脱灾害侵袭,避免罹难之祸。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三折:“颇奈李密无礼,你逃灾躲难,到于此处,倒毁骂吾神。”
27、去住两难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为难。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28、逃灾避难避:躲开。逃脱灾害侵袭,避免罹难之祸。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似这等逃灾避难,倒不如奔井投河。”
29、覆盆难照覆盆:翻扣着盆子。翻扣着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比喻无处申诉的沉冤。亦作“覆盆之冤”。晋·葛洪《抱朴子·辨问》:“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30、大难不死,必有后禄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31、碍难遵命碍:妨碍;遵:遵从。由于有所妨碍,难以遵从命令或吩咐。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4回:“防务吃紧,兵不敷用,职守所在,碍难遵命。”
32、罄竹难穷罄:尽,完;竹:竹子。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盖暴其罪状,罄竹难穷。”
33、河清难俟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左丘明《左传 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34、勉为其难勉:勉强;为:做;干。勉强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只要大家同意,我就勉为其难。”
35、避难就易避:躲开,回避。避开困难的拣容易的做。《元史 文宗纪四》:“大都总管刘原仁称疾,久不视事,及迁同知储政院事,即就职,侥幸巧宦,避难就易。”
36、捐躯济难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37、劫数难逃佛家用语,命中注定的灾祸。命中注定的灾祸难以逃脱。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0回:“那怕你佛祖亲来,也消了胸中五气。逢此阵劫数难逃,遇他时真人怎躲。”
38、戛戛其难戛戛:困难的样子。形容极其困难。唐·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39、一言出口,驷马难追驷马:四匹马拉车。话说出了口,就是四匹马拉车也难追回。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俗云: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论语》所谓‘驷不及舌’也。”
40、国家多难难:灾难。国家多次遭到灾难。形容国家政局不稳。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
41、清官难断家事清官:公正清廉的官吏。指家庭内部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难断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42、临难铸兵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43、水覆难收覆:翻、倾倒。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唐·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水覆最难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44、众难群移众人心中都有疑难。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45、好梦难成在睡眠时,要想做个好梦也是不轻而易举的。比喻美好的幻想难以变成现实。宋·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46、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47、枉物难消谓不义之财难于消受,反而招灾惹祸。
48、千载难遇见“千载难逢”。清·吴下阿蒙《断袖篇·木工子》:“沉思良久,复偃卧其侧,周身玩视,慨然曰:‘如此佳儿,千载难遇。’”
49、善财难舍善财:原为释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菩萨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50、兰艾难分好人、坏人难于分清。《宋书·沈攸之传》:“今复相遇,起接锋刃,交战之日,兰艾难分。土崩倒戈,宜为蚤(早)计,无使一人迷昧,而九族就祸也。”
51、英雄难过美人关指英雄人物往往因迷恋女色而失去斗志,身败名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第一是要考一考自己,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倒要看看自己闯不闯得过这一关?”
52、弃易求难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
53、难解之谜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54、本性难移移:改变。指长期形成的癖性习惯;难以改变。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
55、艰难险阻险阻:险恶阻塞的地方。指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危险和阻碍。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56、罄竹难书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57、难言兰臭难言:谈不上;臭:味;兰臭:像兰花一样的香味。指气味相投的朋友。《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58、苦难深重遭受的痛苦和灾难既深又重。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四章:“苦难深重的农民,怎能再忍受反动派的蹂躏。”
59、解纷排难谓为人调解纠纷或排除危难。明·唐顺之《都督沈紫江山墓碑记》:“御土酋解纷排难不专以恩,洞其阴事。”
60、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也许后来还要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