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末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本末源流 |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 战国·赵·荀况《荀子·富国》:“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余。是无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
| 2、原本穷末 | 原:推究根源;穷:寻求到尽头。追溯事物的由来。 | 春秋·齐·管仲《管子·小匡》:“式美以相应,以缀以书,原本穷末。” |
| 3、逐末弃本 | 见“逐末舍本”。 | 唐·魏徵《嫂叔舅服议》:“今在舅服止一时,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 |
| 4、去本趋末 | 见“去本就末”。 | 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高诱注:“……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 |
| 5、末学肤受 |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 汉 张衡《东都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
| 6、细微末节 | 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 古立高《初恋》:“为这些细微末节的事,张志诚感到伤脑筋。” |
| 7、肤末支离 | 肤浅琐碎。 | 清 方苞《书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肤末支离,而无所归宿。” |
| 8、末节细行 | 谓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 |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古之所谓小人儒者,亦不过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 |
| 9、锥刀之末 |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
| 10、弱本强末 | 指中央权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 | 太平天国 洪仁玕《资政新篇》:“倘有结盟联党之事,是下有自固之术,私有倚倚之端,外为假公济私之举,内藏弱本强末之弊。” |
| 11、本同末离 |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 《后汉书 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
| 12、强弩末矢 | 同“强弩之末”。 | 《旧唐书·李密传》:“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余力,讵能动于鸿毛。” |
| 13、强本弱末 | 犹强干弱枝。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
| 14、损本逐末 | 犹舍本逐末。谓抛弃根本,专在枝节上用功夫。 | 《隋书 李谔传》:“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
| 15、舍本事末 | 舍:舍弃;事:从事。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
| 16、片长末技 | 见“片长薄技”。 | 清·沈葆桢《复奏洋务事宜疏》:“抑知片长末技,以备顾问,以供驱策,未尝不可。” |
| 17、秋豪之末 |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 《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
| 18、旁枝末节 | 喻不重要。 | |
| 19、张本继末 |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 《宋书·礼志一》:“[《左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 |
| 20、离本依末 | 见“离本趣末”。 | 《晋书·刑法志》:“然而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 |
| 21、背本就末 |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 《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
| 22、予末小子 | 末:后代。我这个后代的小子。古代帝王面对祖先时对自己的谦称。也用常人的自谦。 | 《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 |
| 23、岑楼齐末 | 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 《孟子 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幼学琼林 卷三 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
| 24、晚节末路 | 节:时期;末路:终了。末世。指朝代的末期或人的晚年。 | 汉·邹阳《上书吴王》:“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关,咸阳遂危。” |
| 25、崇本抑末 |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 《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
| 26、本盛末荣 | 本:指树根;末;指树梢;荣:草木茂盛。树根发达,枝叶才能繁茂。指对待事物要看重根本。 | 汉·班固《泗水亭碑铭》:“源清流洁,本盛末荣。” |
| 27、穷途末路 | 穷途:绝路。末路:路尽头。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如今是穷途末路,举目无依。” |
| 28、末如之何 | 犹言无法对付,莫可奈何。 | 晋·葛洪《抱朴子·塞难》:“吾所以不能默者,冀夫可上可下者,可引致耳。其不移者,古人已末如之何也。” |
| 29、繁文末节 |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 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
| 30、舍本求末 | 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关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求末,无时得本。” |
| 31、末大不掉 | 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 | 唐·柳宗元《封建论》:“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
| 32、始末缘由 | 始末: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缘由:缘故由来。事情的经过和原因。亦作“始末原由”。 |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你将始末缘由,细细说来,不可欺隐。” |
| 33、捐本逐末 | 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 《北史 李谔传》:“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
| 34、晚生末学 | 指书生的自谦。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8回:“晚生末学,虽窃慕之,而愧非其人。” |
| 35、降本流末 | 犹言舍本逐末。 | 明·何景明《<武功县志>序》:“人才则由实而虚,文教则由振而委,亡弗降本流末暌正趋弊者矣!” |
| 36、离本趣末 |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
| 37、舍本从末 | 舍:放弃,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自己亲族贫乏,尚不肯周济分文,到得此辈募缘,偏肯整几两价布施,岂不是舍本从末的痴汉!” |
| 38、始末原由 | 始末: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原由:缘由;来由。事情的经过和原因。同“始末缘由”。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直到午后,史湘云才来,宝玉方放了心,见面时就把始末原由告诉他,又要与他诗看。” |
| 39、强弩之末 |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
| 40、忝陪末座 | 忝:辱,愧。惭愧地坐在末座作陪。 |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一章:“胡愈之诸先生,我也忝陪末座。” |
| 41、雕虫末技 | 亦作“雕虫末伎”。犹言雕虫小技。 | 清·纳兰性德《赋论》:“即诗赋一道,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吾未见扬雄之《法言》、《太玄》可直驾《离骚》而上之。” |
| 42、桑榆末景 | 同“桑榆暮景”。 | 清·顾炎武《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
| 43、细枝末节 | 细、末:微小。植物最细小的枝节。比喻事物无关紧要的方面或细小的环节。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
| 44、弃本逐末 |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它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汉书 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
| 45、背本趋末 |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
| 46、进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 西汉 桓宽《盐铁论 本议》:“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
| 47、肤浅末学 | 肤浅:浅薄;末学:学无根底。指学识浅薄。 | 晋·范宁《春秋梁传集解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
| 48、雕虫末伎 | 见“雕虫末技”。 | 明·唐顺之《答翁东厓总制书》:“俟公破虏功成,当以向时雕虫末伎,作为铙歌鼓吹曲,以继《采芑》《江汉》之余响。” |
| 49、末大必折 | 谓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 |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
| 50、离本徼末 | 犹言舍本逐末。 | 《汉书·严安传》:“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
| 51、舍本逐末 |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
| 52、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 《孔子家语 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
| 53、末路穷途 | 穷途:处境困窘。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 《吴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
| 54、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
| 55、末路之难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
| 56、逐本舍末 | 逐:追求。抓住根本,放弃次要的东西。 | |
| 57、叨陪末座 | 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后的座位。这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 | 《仪礼·士冠礼》:“兴,筵末坐啐醴。” |
| 58、德本财末 |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 语出《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
| 59、务本抑末 | 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 《汉书 郑弘传》:“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 |
| 60、豪末不掇,将成斧柯 | 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 《逸周书 观周》:“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孔晁注:“此言防患在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