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貌合形离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来,而行动上却又差异很大。晋 葛洪《抱朴子 勤求》:“口亲心离,貌合形离。”
2、矫情饰貌矫情:掩饰实情。掩饰实情,故作姿态。亦作“矫情饰行”。《魏书·恩涬传序》:“夫令色巧言,矫情饰貌,邀眄睐之利,射咳唾之私,此盖苟进之常也。”
3、谨毛失貌原指绘画时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整体面貌。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处而忽略了大处。《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
4、以貌取人以:根据;凭据;貌:外貌;取:衡量、判断。根据人的外貌衣着来判断、衡量其品质能力的高下。西汉 司马迁《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5、云容月貌比喻淡雅、飘逸的容貌。明·梁辰鱼《香遍满·寄王桂父》套曲:“云容月貌,寻常淡妆难画描。出落风神年尚小,一团都是俏。”
6、貌不惊人指相貌平常,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1回:“看你这般人不出众,貌不惊人,有何本事,要想做状元么?”
7、月貌花庞庞:脸庞。容颜像明月、鲜花一样美丽。元·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对月貌花庞,饮玉液琼浆。”
8、才貌俱全俱:全,都。既有才学,容貌又美。亦作“才貌兼全”、“才貌双绝”、“才貌双全”、“才貌两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那宝玉素闻北静王的贤德,且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不克如愿。今见反来叫他,自是喜欢。”
9、鉴貌辨色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10、才貌双全形容人的才学高;容貌姣美。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11、面貌狰狞狰狞:样子凶恶。形容面貌凶恶可怕。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一个个身长臂大,面貌狰狞。”
12、枭心鹤貌比喻心恶貌善。唐·元稹《有鸟》诗:“千年不死伴灵龟,枭心鹤貌何人觉。”
13、形貌昳丽昳丽:神采焕发。容貌美丽。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4、面貌一新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现在农村面貌一新,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改善了。”
15、才貌超群貌:容貌。才能和容貌都超出寻常人。
16、品貌非凡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世兄品貌非凡,将来是要一定发达的。”
17、才貌兼全既有才学,容貌又美。同“才貌双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高赞见女儿人物整齐,且又聪明,不肯将他配个平等之,定要拣个读书君子、才貌兼全的配他,聘礼厚薄到也不论。”
18、人不可貌相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19、玉貌花容形容长得漂亮,如花似玉。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闻得哭声,上前看时,虽然蓬头垢面,那玉貌花容,从来无两,如何不认得!”
20、改容更貌改:改换;容:神色;更:更改;貌:相貌。指变了神色或模样。战国·宋·庄周《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学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21、道貌俨然见“道貌岸然”。巴金《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22、厚貌深文见“厚貌深情”。清·陈梦雷《绝交书》:“指天誓日,厚貌深文,足以动人。”
23、笑貌声音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24、貌合情离指两个人表面合得来,实际上感情不合。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5回:“虽克竭敬爱,而貌合情离,与从夫之义悖矣。”
25、貌如其心外貌长得象他的心一样宽厚老实。
26、礼为情貌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27、仙姿玉貌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唐·郑《津阳门》诗:“鸣鞭后骑何躞蹀,宫妆禁袖皆仙姿。”《乐府诗集·宫怨》:“三千玉貌休自夸,十二金钗独相问。”
28、貌似强大表面好象强大,实际却很虚弱。罗广斌《红岩》第27章:“我相信,几天之内,这个貌似强大的敌人必然要土崩瓦解,你说我们该不该这样来估计形势?”
29、狰狞面貌狰狞:样子凶恶。形容面貌凶恶可怕。邓小平《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我们一方面要领导群众争取斗争的胜利,一方面必须充分暴露敌人的狰狞面貌。”
30、声音笑貌指人的言谈、表情等。《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31、花貌蓬心蓬心:蓬草的心狭窄而弯曲,比喻见识浅薄。指虚有其表。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而叩其女学,则花貌蓬心,瞢无所识。”
32、雪肤花貌皮肤洁白如雪,容貌美艳如花。形容女子的美丽。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33、古心古貌貌:容貌。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范。宋·陈亮《谢陈同知启》:“古心古貌,读前辈未见之书。”
34、才貌双绝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五回:“久闻足下大名,果然才貌双绝。”
35、花颜月貌形容女子的美丽。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
36、观貌察色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韩非子 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37、郎才女貌郎:男子;貌:容貌。旧时形容男女青年才貌相配。元 乔梦符《扬州梦》:“这一双郎才女貌天生下,笋余儿游治子花朵儿俊娇娃,堪写入风流仕女丹青画。”
38、遗形去貌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明·袁宏道《与陶孝若书》:“然一相识,而遂遗形去貌,又非浅浅者可同年轮也。”
39、貌是心非见“貌是情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复畏汝矣。”
40、不可名貌名:说出。没法用言辞来形容。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41、见貌辨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那鸨儿是老积年,见貌辨色,见秦重恁般装束。”
42、人无貌相,水无斗量相:估量,评价。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回:“人无貌相,水无斗量,西子向业浣纱,飞燕曾充婢役,我虽一贫家女,将来或得幸遇,也未可知。”
43、一貌倾城顾:回看。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顾盼之间,全城人都为之倾倒。明·郑若庸《玉玦记·祝寿》:“张郎不成,李郎不应,十人见我九人憎,羞杀我一貌倾城。”
44、貌合行离见“貌合神离”。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疏,貌合行离。”
45、音容笑貌音:说话的声音;容:容貌;笑起来的样子;指神态。指人的容貌和笑声。常用作怀念之词。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46、古貌古心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度。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上,古貌又古心。”
47、貌是情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与僧正教》:“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
48、女貌郎才女子美丽,男子有才华。比喻姻缘十分美满。元·杨暹《西游记》第三本第九出:“俺什么女貌郎才厮撞着,将父母远乡相抛,雁杳鱼沉没下落。”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却说李衙内和玉楼,两个女貌郎才,如鱼似水。”
49、千形一貌,百喙一声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黄人《<清文汇>序》:“引绳墨,立橅型,如村塾之训蒙,如琐院之课士,俾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50、灰容土貌形容面容龌龊丑陋。元·钟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空自胸藏锦绣,口唾珠玑,争奈灰容土貌,缺齿重颏。”
51、状貌不及中人壮貌:容貌;中人:一般人。容貌不如普通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52、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也作“岸然道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道貌岸然。”
53、一貌堂堂堂堂:庄重大方。一副庄重大方的相貌。明·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我见他一貌堂堂,必然高贵。”
54、才貌两全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七岁草字如云,十岁吟诗应口,才貌两全,京师人每呼少俊。”
55、貌合心离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汉 黄石公《素书 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56、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57、道貌凛然犹道貌岸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光严整行之次,忽见维摩,道貌凛然,仪形垒落。”
58、改容易貌改、易:改变;容、貌:神色、相貌。变了神色或模样。《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59、花容月貌如花妩媚的容颜;像圆月般的丰润的面貌。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60、监貌辨色监:通“鉴”,照,察;貌:容色,外表;辨:辨别,明察;色:脸色。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形容为人机灵。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3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明不过的东西,监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