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流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流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击楫中流比喻立志奋发图强。明 韩守益《苏武慢 江亭远眺》:“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
2、流言止于智者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3、讨流溯源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清·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自少读诗,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诸大家,皆欲讨流溯源,穷其旨趣,久之,益知作诗之难。”
4、血流成渠鲜血流成了河。形容死伤的人极多。清 陈忱《水浒后传》:“刘猊丢甲丢盔而走,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折了二千多兵,退到万庆寺喘急方定。”
5、流风遗躅流风:遗风。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和陈迹。金·蔡松年《雨中花》词序:“方今天壤间,盖第一胜绝之境,有意十筑于斯,雅咏玄虚,不谈世事,起其流风遗躅。”
6、枕流漱石旧时指隐居生活。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7、源远流长源:源头;流:水的流程。河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唐 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8、风流佳话风流:指男女相互爱悦之事;佳话:流传一时的好事或趣事。关于男女恋爱婚配的逸闻趣谈。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诸王见说,俱各拍手跌足,大笑起来道:‘妙,妙,妙!咱们多做个保亲,正是风流佳话。’”
9、河海不择细流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史记·李斯列传》:“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0、枝流叶布同“枝布叶分”。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公讳咸,字元卓,汝南西平人。盖秦将李信之后,孝武大将军广之胄也。枝流叶布,家于兹土。”
11、风流倜傥风流:洒脱不拘、富有才学;倜傥:超逸豪爽;不拘束。有才华、有学识、风度洒脱豪爽;不拘于世俗礼节法度。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那卢生生得伟貌长髯,风流倜傥。”
12、德厚流光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响;光:通“广”。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穀梁传 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13、流年似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14、溯源穷流上溯本源,穷尽支流。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清史稿·艺术·杨沂孙传》:“世臣创明北朝书派,溯源穷流,为一家之学。”
15、谏争如流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二折:“从父令是何由,从君令是何由,冒斧当戈,谏争如流。”
16、从善如流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17、流落不偶流落:留居他乡,穷困潦倒;偶:遇。指潦倒失意,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宋·陆游《陈长翁文集序》:“得志者司诏令,重金石;流落不偶者,娱忧纾愤,发为诗骚。”
18、流连忘返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返:回;归。指沉迷于游乐而忘归。后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茺,乐酒无厌谓之亡。”
19、流血漂橹橹:盾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0、万流景仰为各方面的人所敬仰。
21、随波漂流随:跟从。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熛俱灭者亦甚众多。”
22、肝髓流野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旧唐书·萧瑀传》:“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与贼肝髓流野,得复宗庙,遗老残民闻舆马音,流涕相欢。”
23、放任自流放:放纵;不加约束;任:听凭;任由;自:自己;独自;流:流动;发展。不加约束;听其自然发展。薛暮桥《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度应按比例发展》:“也不应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国民经济陷于无政府状态。”
24、诗酒风流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金·元好问《鹧鸪天》词:“身外虚名一羽轻,封侯何必胜躬耕。田园活计浑闲在,诗酒风流属老成。”
25、流离失所流离: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离散;无处安身。《金史 完颜匡传》:“今已四月,农事已晚,边民连岁流离失所,扶携道路,即望复业,过此农时,遂失一岁之望。”
26、东播西流谓流落四方。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扬仆射书》:“又闻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风行雨散,东播西流。”
27、中流击楫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晋书 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28、焦金流石金属烧焦,石头熔化。形容天气干旱酷热。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放勋之世,浩浩襄陵;天乙之时,焦金流石。”
29、桃花流水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唐 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30、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31、流言飞语见“流言蜚语”。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
32、万壑争流壑:深沟,借指溪流。许多溪水竞相奔流。形容山中胜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33、甘处下流甘愿处于下流。比喻甘居落后。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无锡杨氏女》:“尔为尔之官,我为我之丐,何预尔事邪?不顾而去,此子甘处下流,真别有肺肠者。”
34、从善若流见“从善如流”。《新唐书·张玄素传》:“从善若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祸可既乎?”
35、快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单田芳《燕王扫北》第32回:“又等了一会儿,李七骑马回来了。只见他在府门外翻身下马,手提马鞭,快步流星进了里屋。”
36、流汗浃背①形容出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②形容惭愧不安之极。宋·无名氏《青琐后集》:“每延英奏对,虽严冬盛寒亦流汗浃背。”
37、流风余俗指遗留的风气、习俗。宋·王安石《虔州学记》:“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余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
38、剖决如流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决问题明快、敏捷。《隋书·裴政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39、伏尸流血伏尸:横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杀人众多。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40、青史流芳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元 沈僖《一枝花 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套曲:“看古来孝诸贤俊,到如今青史流芳世不湮。”
41、同流合污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流:流俗。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42、二流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章:“他父亲后来成了前后村庄有名的二流子。”
43、答问如流答:回答。形容答对流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6回:“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
44、流血千里形容死伤非常多。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5、蜂出泉流像群蜂倾巢,如泉水涌流。形容一时并作。清 龚自珍《古史勾沉论二》:“孔子殁,七十子不见用,衰世著书之徒,蜂出泉流。”
46、流落天涯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乡;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穷困潦倒;离开家乡;到外漂泊。宋 德祐太学生《祝英台近(德祐乙亥)》:“叹离阻!有恨流落天涯,谁念泣孤旅?”
47、儒雅风流①文雅而飘逸。②谓风雅淳正。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脱套》:“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雅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
48、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诗经 邶风 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49、痛哭流涕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痛哭:尽情大哭;涕:眼泪。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50、汗流浃踵见“汗流至踵”。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阿端]意计穷蹙,汗流浃踵。”
51、流宕忘反流宕:流浪,飘泊;反:同“返”,回家。指长期在外面飘泊而不知返回。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时也。”
52、飞短流长指散布流言;拨弄是非;制造错误舆论。飞:飞传;流:散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封三娘》:“妾来当须秘密。造言生事者,飞短流长,所不堪受。”
53、应答如流对答像流水一样。形容答语敏捷流利。《晋书 张华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
54、谬种流传谬:错误、差错;引申为走了样的;不正确的;种:种子。比喻荒谬错误的东西(言论、学风流派等)一代代流传下去。明 汤显祖《答门人邓君迁书》:“第时课穿杂,谬种流传,纵浚发于慧心,或取惊于拙目。”
55、恸哭流涕恸:哀痛;涕:眼泪。形容极其悲痛伤心。宋·陈亮《祭朱寿之文》:“今子之死,乃独有感于余心而兴不幸之叹,至于恸哭流涕不能自已。”
56、琐尾流离琐尾:细小时美好;流离:枭的别名。枭细小时怪可爱,长大后却非常丑恶。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诗经·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57、流水无情流水一去不复返,毫无情意。比喻时光消逝,无意停留。唐 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诗:“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58、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尸:横尸在地。形容杀人众多。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59、流风回雪轻逸飘摇貌。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鹞兮若流风之回雪。”
60、浃背汗流同“汗流浃背”,形容十分惭愧或惶恐。郭沫若《文艺论集 论诗三札》:“当其方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