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跬步不离 | 跬步:半步,极短的距离。半步也不离开。形容关系亲密。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宝四宝又甚相爱,稍长即跬步不离,小家不知别嫌疑。” |
| 2、离世遁上 |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 《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 3、离乡别井 | 见“离乡背井”。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天情道理书》:“离乡别井,劳碌奔驰,不分蚤夜。” |
| 4、貌离神合 | 谓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 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纵送激射,同符《史》、《汉》,貌离神合,精彩夺人。” |
| 5、不即不离 | 即:靠近;离:疏远。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 《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
| 6、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
| 7、众叛亲离 |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 8、众散亲离 | 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不得人心。 | 《晋书·慕容垂传》:“淮南之败,众散亲离,而垂侍卫圣躬,诚不可志。” |
| 9、貌合行离 | 见“貌合神离”。 |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疏,貌合行离。” |
| 10、离蔬释屩 | 见“离蔬释蹻”。 | |
| 11、流离转徙 | 辗转迁移,无处安身。 | 清 戴名世《周烈妇传》:“与其妇翁皆贱业,两人流离转徙者久之。” |
| 12、如鱼离水 | 离开适当的地位或赖以生存的环境。 | |
| 13、离魂倩女 | 倩女:美丽的少女。旧时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
| 14、陆离斑驳 | 形容色彩绚丽灿烂 | 清 梁廷柟《曲话》第三卷:“不屑屑模文范义,通其义而肆言之,陆离斑驳,不可名状。” |
| 15、离离矗矗 | 浓密挺拔的样子。 | 明·张岱《陶庵梦忆·山艇子》:“竹节促而虬叶毨毨,如猬毛、如松狗尾,离离矗矗,捎捩攒挤,若有所惊者。” |
| 16、斑驳陆离 | 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其它颜色;显得花花搭搭的;陆离:参差不一的样子。形容颜色杂乱不一的样子。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驳陆离其上下。” |
| 17、背乡离井 | 指远离家乡,流落他方。 | 见“背井离乡”。 |
| 18、首身分离 | 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 《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 |
| 19、迷离惝恍 | 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两月余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
| 20、扑朔迷离 | 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 21、绝类离群 | 绝:越过,越出;类:同类。形容超群出众。指与人群隔绝,脱离尘俗。 | 宋·苏轼《表忠观碑》:“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 |
| 22、离题太远 | 离开主题很远,不着边际。 | 林徽因《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最后如果不算离题太远,我们还要具体地讲一点我们对于作者与作品的见解。” |
| 23、挑拨离间 | 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挑拨:引起;挑动;离间:隔开、拆散;使人不和睦。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9回:“这个姓胡名福,最爱挑拨离间。” |
| 24、故土难离 |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 李晓明《平原枪声》:“俗话说:‘故土难离’。” |
| 25、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 林雨《刀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 |
| 26、星离云散 | 像流星与云雨一样迅速离散。形容事物消失迅速 | |
| 27、属毛离里 | 比喻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密切。 | 《诗经·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 |
| 28、弩箭离弦 | 弩:利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搭在弩弓上的箭射出了弓弦。形容极其迅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前走的如流星过度,后走的如弩箭离弦。” |
| 29、若即若离 | 即;凑近。好象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
| 30、悲欢离合 | 悲:悲哀;欢:欢乐;离:离散;合:团聚。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 | 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杯子由》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
| 31、貌合形离 | 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来,而行动上却又差异很大。 | 晋 葛洪《抱朴子 勤求》:“口亲心离,貌合形离。” |
| 32、出世离群 | 脱离人世。 |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 |
| 33、陆离光怪 |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 清 曾朴《孽海花》第七回:“见船上扎着无数五色的彩球,夹着各色的鲜花,陆离光怪,纸醉金迷。” |
| 34、离本趣末 |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
| 35、流离颠顿 | 见“流离颠沛”。 | 宋·曾巩《永兴尉章佑夫人张氏墓志铭》:“维能顺其性,所以居流离颠顿之间,而不为悲哀愁忧乱其志也。” |
| 36、离合悲欢 | 泛指别离、团聚、悲哀、喜悦的种种遭遇和心态。 | 明 陆采《明珠记 提纲》:“佳人才子古难并,苦离分,巧完成,离合悲欢只在眼前生。” |
| 37、怨离惜别 | 怨:幽怨。形容离别之际的愁绪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两下里怨离惜别,分外恩情,一言难尽。” |
| 38、琐尾流离 | 琐尾:细小时美好;流离:枭的别名。枭细小时怪可爱,长大后却非常丑恶。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 《诗经·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
| 39、叶散冰离 | 离:离散。树叶飘散,冰雪消融。比喻原先聚于一处的人或物分散消失。 | 《宋书·刘穆之王弘传论》:“而祖宗之遗典,群公之旧章,莫不叶散冰离,扫地尽矣。” |
| 40、病骨支离 | 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 | 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
| 41、澄神离形 | 形容用心太专,如痴如呆。 | 康有为《大同书》绪言:“吾朝夕拥书于是,俯读仰思,澄神离形,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 |
| 42、分崩离析 | 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 43、不可须臾离 | 须臾:片刻。一会都不能离开。形容至关重要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 |
| 44、荡析离居 | 荡析:离散。家人离散,没有定居。 | 《尚书 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
| 45、死别生离 | 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 元·柯丹丘《荆钗记·见母》:“死别生离辞故里,经历尽万种孤栖。” |
| 46、颠仆流离 | 同“颠沛流离”。 |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己酉冬,金自江西犯饶信,所在居民皆空城去,颠仆流离道上。” |
| 47、生离死别 | 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 | 《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
| 48、离鸾别凤 | 比喻夫妻离散。 | 唐 李贺《湘妃》诗:“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
| 49、离奇古怪 | 十分奇特少见 | 苏曼殊《与刘三书》:“曼近日所遭,离奇古怪,待长者今冬回申,当极谈耳。” |
| 50、迷离马虎 | 糊里糊涂 | |
| 51、曲不离口 | 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 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
| 52、黍离之悲 | 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 | 宋·姜夔《扬州慢·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 53、旷日离久 | 见“旷日弥久”。 | 《韩非子·说难》:“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
| 54、离群索居 | 索:单独;居:起居;生活。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 55、迷离徜仿 | 见“迷离惝恍”。 | |
| 56、承嬗离合 | 继承演变。 | |
| 57、寸步不离 | 寸步:极短的距离。一步也不离开。①形容两个人总是在一起;感情很融洽。②指距离很近;不离前后左右。 |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 |
| 58、本同末离 |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 《后汉书 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
| 59、星离雨散 | 比喻在一起的人纷纷别离了。 | 唐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当筵意气凌九宵,星离雨散不终朝。” |
| 60、离乡别土 | 同“离乡背井”。 | 唐·元稹《花栽》诗:“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