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2、离乡背井乡、井:家乡;背:离开。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元 关汉卿《金线池》:“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3、分崩离析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4、离本依末见“离本趣末”。《晋书·刑法志》:“然而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
5、驽箭离弦比喻非常迅速。
6、三句话不离本行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7、妻离子散妻子离异;子女流散。表示一家人被迫离散。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8、离析涣奔同“离析分崩”。明·宋濂《进〈元史〉表》:“丰亨豫大之言,壹倡于天历之世;离析涣奔之祸,驯致于至正之朝。”
9、离乡背土见“离乡别土”。元·张浩养《一枝花·咏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得也离乡背土。”
10、骨肉分离骨肉:指父母兄弟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谁知死后缠绵,恩变成仇,害得我骨肉分离,死无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11、三句不离本行本行:个人从事的行业。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冊来送给人看。”清 颐琐《黄绣球》第十回:“我是业医的,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
12、离题万里离:离开;题:题目;主题;题旨;万里:泛指很远。指说话或写文章同原先要表达的主题离得很远。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13、出世离群脱离人世。《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
14、悲欢离合悲:悲哀;欢:欢乐;离:离散;合:团聚。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杯子由》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15、影形不离形影不离。比喻关系密切。老舍《赵子曰》:“他的面貌、服装比赵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们两个是影形不离的好朋友。”
16、貌合心离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汉 黄石公《素书 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17、扑朔迷离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8、奇离古怪犹言希奇古怪。
19、生离死别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20、瓦罐不离井上破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担着风险干事难免会失手。《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自古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只管做过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
21、离鸾别鹤见“离鸾别凤”。《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三·胡笳十八拍》:“唐刘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
22、貌合行离见“貌合神离”。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疏,貌合行离。”
23、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敦煌变文集 卷一 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24、必里迟离阴历九月九日。《辽史 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九月九日也。”
25、叶散冰离离:离散。树叶飘散,冰雪消融。比喻原先聚于一处的人或物分散消失。《宋书·刘穆之王弘传论》:“而祖宗之遗典,群公之旧章,莫不叶散冰离,扫地尽矣。”
26、黍离之悲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宋·姜夔《扬州慢·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7、流离颠沛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宋 洪迈《容斋续笔 杜老不忘君》:“前辈谓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未尝忘君。”
28、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诗经 邶风 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29、鞍不离马,甲不离身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30、生离死绝形容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晋书·殷仲堪传》:“而一旦幽絷,生离死绝,求之于情,可伤之甚。”
31、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他人:外人;合:聚合。贫贱时亲朋戚友都疏远你,富贵时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来巴结你。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2卷:“有句古诗说得好,道是:‘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贾似道做了国戚,朝廷恩宠曰隆,那一个不趋奉他?”
32、离情别绪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宋 柳永《昼夜乐》:“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33、调虎离山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34、离世绝俗犹言离世异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可谓离世绝俗矣。”
35、畔道离经畔:通“叛”,违背。违背道德,脱离经典。指背离常规的思想或行为。清·洪昇《<坚瓠补集>》序:“开人心狙诈之端,启风俗陵傲之习,不至于畔道离经不止。”
36、秤不离砣比喻事物有连带关系。也形容两人关系亲密,经常不离开。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什物》:“《合纵记》剧:自古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梦笔生花弦索乐府》:‘水不离波,秤不离砣。’”
37、病骨支离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38、离群索居索:单独;居:起居;生活。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39、承嬗离合继承演变。
40、支离繁碎支离: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为学两端》:“近时为学不过两端,一则径趋简约,脱略过高;一则专务外驰,支离繁碎。”
41、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42、离蔬释屩见“离蔬释蹻”。
43、抛乡离井离开家乡故土。靳以《去路》:“我这么大年纪,我可不愿意抛乡离井地走那么远。”
44、澄神离形形容用心太专,如痴如呆。康有为《大同书》绪言:“吾朝夕拥书于是,俯读仰思,澄神离形,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
45、貌合情离指两个人表面合得来,实际上感情不合。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5回:“虽克竭敬爱,而貌合情离,与从夫之义悖矣。”
46、不即不离即:靠近;离:疏远。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47、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元·施君美《幽闺记·偷儿挡路》:“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
48、颠仆流离同“颠沛流离”。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己酉冬,金自江西犯饶信,所在居民皆空城去,颠仆流离道上。”
49、离娄之明离娄:古代人名,视力很好。比喻视力极好。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50、颠沛流离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51、离奇古怪十分奇特少见苏曼殊《与刘三书》:“曼近日所遭,离奇古怪,待长者今冬回申,当极谈耳。”
52、迷离徜彷
53、背井离乡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离开乡里。常指被迫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54、人离乡贱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明·沈璟《埋剑记·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55、星离云散像流星与云雨一样迅速离散。形容事物消失迅速
56、流离播越流转迁徙。晋·葛洪《抱朴子·自叙》:“乃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有所亡失。”
57、绝类离伦绝:超越;类:同类;伦:类。形容超群出众。唐·韩愈《进学解》:“绝类离伦,优入圣城。”
58、首身分离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
59、好离好散指情人、朋友、夫妻等友善地分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
60、鸾分凤离同“鸾凤分飞”。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第48出:“自从他鸾分凤离,到如今雁断鱼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