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离魂倩女倩女:美丽的少女。旧时指少女为爱情而死。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2、骨肉分离骨肉:指父母兄弟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谁知死后缠绵,恩变成仇,害得我骨肉分离,死无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3、唇不离腮比喻关系亲近,经常待在一起。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我和娘成日唇不离腮。”
4、流离颠疐见“流离颠沛”。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褒赠伊川》:“又从而排陷之,卒使流离颠疐,无所为而死。”
5、公不离婆老公不离开老婆。形容关系密切。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什物》:“《合纵记》剧:自古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梦笔生花弦索乐府》:‘水不离波,秤不离砣。’”
6、怨离惜别怨:幽怨。形容离别之际的愁绪和依依惜别的心情。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两下里怨离惜别,分外恩情,一言难尽。”
7、离心离德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异;各行其是。《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8、病骨支离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9、流离播迁见“流离播越”。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2回:“一旦变起仓卒,遂至流离播迁,犹幸天命未改,人心未去,天子虽不免蒙尘,储君却已得践祚。”
10、迷离徜恍见“迷离惝恍”。
11、离乡背井乡、井:家乡;背:离开。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元 关汉卿《金线池》:“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12、物离乡贵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13、别鹤离鸾比喻离散的夫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四》:“君百计营求,归吾妻子,恒耿耿不忘。今君别鹤离鸾,自合为君料理。”
14、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15、猛虎离山形容勇猛而迅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5回:“那人使动手中双戟,犹如猛虎离山。”
16、迷离马虎糊里糊涂
17、绝俗离世绝俗:与世隔绝。远离世俗尘世。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昫嘘呼吸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
18、离经畔道①谓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诛之人也!吾房中师弟授受,绍闻知之统,继精一之传,岂可以容离经畔道之人哉!”
19、悲欢离合悲:悲哀;欢:欢乐;离:离散;合:团聚。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杯子由》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20、离情别绪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宋 柳永《昼夜乐》:“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21、若即若离即;凑近。好象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22、瓦罐不离井上破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担着风险干事难免会失手。《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自古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只管做过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
23、背井离乡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离开乡里。常指被迫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24、班驳陆离形容色彩杂沓。参见“斑驳陆离”。
25、离析分崩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郭沫若《新华颂·顶天立地的巨人》:“使那整个的侵略阵营已经开始着离析分崩。”
26、支离拥肿支离:分散。指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夏侯玄以才望被戮,无支离拥肿之鉴也。”
27、迷离徜仿见“迷离惝恍”。
28、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29、迷离恍惚模糊闪烁;分辨不清;似有若无。清 曾朴《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30、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31、骨肉离散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诗经 唐风 杕杜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32、万变不离其宗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徐特立《抗战给我的机会》:“对任何人,无论相识不相识的,总是一套话。言论有系统,万变不离其宗。”
33、离本趣末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汉 徐幹《中论 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34、貌合情离指两个人表面合得来,实际上感情不合。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5回:“虽克竭敬爱,而貌合情离,与从夫之义悖矣。”
35、离乡别土同“离乡背井”。唐·元稹《花栽》诗:“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
36、离弦走板比喻言行偏离公认的准则。浩然《艳阳天》第12章:“您哪,也当过解放军呀,花一点,也不能算是离弦走板。”
37、离题万里离:离开;题:题目;主题;题旨;万里:泛指很远。指说话或写文章同原先要表达的主题离得很远。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38、遁世离俗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39、爱别离苦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瑜伽师地论》第61卷:“何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
40、背乡离井指远离家乡,流落他方。见“背井离乡”。
41、离蔬释屩见“离蔬释蹻”。
42、属毛离里比喻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密切。《诗经·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
43、流离播越流转迁徙。晋·葛洪《抱朴子·自叙》:“乃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有所亡失。”
44、三句不离本行本行:个人从事的行业。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冊来送给人看。”清 颐琐《黄绣球》第十回:“我是业医的,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
45、析交离亲指离间亲友。《庄子 渔父》:“析交离亲谓之贼。”
46、离奇古怪十分奇特少见苏曼殊《与刘三书》:“曼近日所遭,离奇古怪,待长者今冬回申,当极谈耳。”
47、光彩陆离色采斑斓错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东录》:“龛上供千手眼大士像,二臂合掌,馀擎莲花、火轮、剑、杵、简、槊并日月轮、火焰之属,身着袈,金碧错杂,光彩陆离。”
48、生离死绝形容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晋书·殷仲堪传》:“而一旦幽絷,生离死绝,求之于情,可伤之甚。”
49、三句话不离本行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50、影不离灯影子离不开灯光。没有灯光就看不到影子。比喻两者联系紧密。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3回:“这老张婆子影不离灯的一般,又不是外头宽快去外,支了他那里去?”
51、星灭光离比喻朋友关系不能继续。晋·傅玄《昔思君篇》:“昔君与我兮金石无亏,今君与我兮星灭光离。”
52、生离死别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53、鸾分凤离同“鸾凤分飞”。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第48出:“自从他鸾分凤离,到如今雁断鱼稀。”
54、离经叛道离:背离;叛:背叛;经:儒家经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规范。背离、违反儒家经典和道德、教条。泛指背离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论或学说的行为。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
55、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二》:“青县农家少妇,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恒相对嬉笑,不避忌人。”
56、貌合神离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57、驽箭离弦比喻非常迅速。
58、离本依末见“离本趣末”。《晋书·刑法志》:“然而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
59、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诗经 邶风 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60、迷离惝恍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两月余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